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如今,前去参观杭州西湖的人们,似乎不会去于谦的墓地祭拜一番。人们对他的记忆,倒是随着时代变迁愈发的淡却了。

有记载,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在明代,很多文人著书立说,对于谦都是赞不绝口的,例如:潜谷先生、蝶庵居士、首辅大臣朱平涵等。著作分别有《皇明书》、《石匮书》、《皇明大事记》等。这些赞美大多集中在于谦的三点优秀品质上:

重名节,轻名利;

重成仁,轻杀身;

重社稷,轻君王。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第一点:于谦这个人很有才华,善动脑筋。他过目不忘,不满二十便成为县里学生。当同行一遇到难事时,他都能想出妙招来。文采方面,朱彝尊称他“意态自然”,有诗为证:千里逢人俱是客,十年持节未还家。就连大文豪钱谦益都说他“顷刻间即可写下万语千言”。

第二点:他极富政治才能。他巡按江西时,下决心革除弊政,平冤昭雪,被当地百姓称为“神明”。四十岁不到便任赣豫两地的巡抚,更是为民办事,同甘共苦。后来,发生了土木之变,蒙古瓦剌大军来犯,京城为之震动,他受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兵部尚书,击退蒙古瓦剌铁骑,稳定了局面。

第三点:于谦这人为官正派,不搞歪门邪道,不搞贪污腐败。在他任兵部右侍郎时,有人教他潜规则,要他上下打点,来扩充交际。于谦当然不肯,甩了甩袖子,哈哈大笑曰:“我两袖清风,要什么打点!”甚至,后来他被处死抄家,却没有查到什么财产,只有书籍和皇帝赏赐的物什,可谓是“清贫萧然”。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然而,就这样一位大大的清官,怎么会惹了砍脑袋抄家产的悲剧呢?

简单点说,就是在在皇权交替的时候,只一心为国而不善于考虑自己。哪怕像于谦这样的能臣,面对错综复杂的宫廷大战,也是要马失前蹄的。

明朝正统十四年间,朱祁镇在他信任宦官王振的一顿乱说之下,遂带领部将亲征。却在居庸关土木堡遇上蒙古瓦剌军队的突然袭击,最终,致使其全军覆没,护驾的官员更是全部战死,就连朱祁镇本人也被俘。事后,始作俑者王振也没落个好,被勇猛的樊将军硬生生给砸死了。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皇帝都被人家俘虏了,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一干大臣自然气得要死,遂向代理朝政的郕王提议:“应当对王振的党羽及家属处以极刑,否则难稳民心。”于是,愤怒的官员蜂拥而上,把马顺这人当场杀死,又把另外两个跟班王某和毛某杀了,其侄子王山也被逮捕。

这是一场大乱,而郕王朱祁钰没有当皇帝的经验,还不会处理这样的紧急事件,还想着避开矛盾,先溜了做个甩手掌柜。于谦这时候才任兵部尚书,急中生智,赶忙扯住朱的袖子,耳语了一番,告诉他:这样做,一定得这样做。朱祁钰按照于谦的话语,先是公告这一伙人的罪行,后下令把王山押到西市,以凌迟处死,王振家属也难逃死劫,家产全部充公。

之后,这一场骚乱终于平息,吏部尚书王直感慨说:“这种大事,也只有于谦才能做好啊!”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偌大一个明朝,没有皇帝是万万不能的,太后遂命郕王即临帝位。郕王却胆战心惊,跑到自己的府里躲了起来。于谦奉命前往劝说,言臣等确实是担忧国家,并非为了私人。言语之间申明大义,由是说服郕王。九月,郕王朱祁钰登基,年号为景泰,至此,把朱祁镇奉为太上皇。

这两件事下来,朱祁钰对于谦越发看重,于是,封官加爵,将他任命为太子少保。这时京城一片混乱,人心惶惶,官至副都御史的徐有贞认为,当下局势紧张,我等君臣宜“南迁”护国保君为要,其实,是想放弃北京城逃跑。于谦不同意,义正言辞地阐明:“京城是江山社稷之基,宗庙社稷更是江山之所托,一动则气数尽去。”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他更是反对关闭九门,消极困守,力主主动出击,挫败敌军的锋芒,并亲至前线,誓师六军,说明:“此刻乃危急存亡之关头,稍有不慎便生不如死。”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救国安邦,于谦此人可谓功不可没,朱祁钰对他就更加器重了。但他不骄不躁,仍兢兢业业,一心为国,以致于操劳过度,旧疾复发。

时为代宗的朱祁钰不但派太监轮流前往探望,还放下尊贵登山伐竹,提取药物给于谦治病,可见,皇帝对他宠信到了何等地步。但是,这样的宠信,无异于把于谦往火坑里推。又加上,于谦也自信过了头,对一些达官贵人视而不见,自命清高了起来。《石匮书》说:“于谦衿傲自用,可见一斑。”显然,这种事情对于谦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更何况,朱祁钰当上了皇帝之后,贪恋皇帝的宝座,一边把回归的英宗囚禁于南宫,废掉其大儿子朱见深的皇储之位,封为沂王,另一边则把他的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储。内阁大臣无奈,起草文件称:“皇帝想把国家治理得好,把皇位传给了朱见济。”于谦想到皇帝对自己的恩宠,只好认同了这事。

后来,朱祁钰之子朱见济死了,很多官员就建议重立沂王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是,朱祁钰不同意,于谦也不好表态,唯有沉默。再后来,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在英宗复辟之后,这些事情便成了那些小人攻讦他的罪名之一。于谦自感朝不保夕,叹息:“救国无门,壮士心寒。”

而促成英宗复辟成功的石亨、徐有贞之人,自然受到了朱祁镇的宠信,石亨、徐有贞等人就开始了对于谦的报复,陷害于谦和另外一位正值的大臣王文想要让襄王世子当为皇储。权臣当道,司法官员只能下令,以“谋逆”之罪判处于、王二人凌迟之刑。面对此等诬告,王文十分愤怒,眼睛都要喷出火来,一定要讨个公道。于谦叹息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眼看着大功臣于谦受到这样的极刑,英宗也看不下去了,说:“于谦还是有功劳的。”徐有贞知道,不杀于谦,这个皇帝的位子便是不正当。朱祁镇没办法,只好把于、王两个人由凌迟改为斩首。史料记载:“于谦受刑时天气突变,顿生阴霾,刽子手不忍落刀... ...”可见,这亦是一桩千古奇冤。

此人死于奸臣之手,连刽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说: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之后,有个叫陈逵的都督有感于谦的忠义,哭着为他收敛了遗骸而不至于葬身荒野。翌年,于谦的养子于康把于谦的遗骨还葬杭州城。陈逵,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

直到宪宗上任后,认识到了父皇犯下的的错误,下诏为于谦平反昭雪,并派人祭祀拜谒。其后,孝宗上位,追赠于谦太傅头衔,赐谥号“肃愍”, 建祠为念。晚是晚了一点,但历史的正论不会被埋没,有功之臣的光辉亦不会埋没。乾隆十六年的时候,乾隆帝南巡,为其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明史》、《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于谦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