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互联网第一留学公开课——留学爆米花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今年暑期,送孩子出国游学成了大热话题。其实“游学”由来已久,但是最近这样一则热搜新闻却把它一举送到了大众的关注焦点之中: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杭州孙女士的儿子在民办小学读六年级,今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要在英国待两周,这是儿子第一回离开身边,也是第一次出国。此前寒暑假,她都会陪儿子在国内旅游。

类似的暑假游学团,学校年年组织,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起码3万元,抵得上孙女士三个月工资,孙女士都没让儿子参加。

可今年暑假孙女士改变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

孙女士还说,每次开学,儿子的同学都会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国经历,可是自己的儿子插不上话。虽然儿子没有抱怨过,但是曾说小学最想完成的一个愿望就是参加学校的游学。于是孙女士最终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游学,一个近些年呈爆发式增长的假期项目。孙女士的苦恼其实也是很多普通工薪阶层父母的心病。随着如今出国游学热的火爆,没去游学过的孩子似乎都变成了“异类”。

游学该不该?

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孩子,一个家庭往往最关切最重视的所在,所以网友们吵翻了。

主要观点分为3类:

一类网友表示:游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先学过课本知识比较好。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第二类网友则表示:游学还是有必要的,否则万一孩子之间有差距怎么办……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第三类网友则理性地认为,游学应该量力而行,为了长知识也不一定非要出国。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游学到底是“圆梦”,还是“烧钱”?

目前的游学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老师带队的游学团,行程安排会加入住校住家、当地学校课程等学习体验内容,主要由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等合作组织操作;

另一种是旅行社组织的亲子团,由父母陪同子女出国。

根据某旅游网发布的《在线海外游学市场消费分析2017》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游学行业市场空间已达300亿元,未来5年还将保持30%至50%的增速,预计10年后出境游学市场将达万亿元规模。

比如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寒暑假都有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游学团,最近几年尤其火爆。去年8月,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游学团已有400人报名,是2013年出国游学的人数的两倍。

这些游学团费用不菲,通常在1万到5万不等。但即便价格高,想要参加却不是那么容易。往往报名人数远超招收人数,学校还要根据各种条件筛选。而且随着国际幼儿园的扩张以及双语课程在幼儿园阶段的逐渐推广,近年来参与出境游学的3至6岁小朋友也越来越多,游学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孩子出国游学到底只是增加父母的负担,为孩子增加了一份谈资,还是真正可以帮助孩子实现圆梦高等学府的机会,网络上一直争论不断。

正方:开阔眼界,圆梦“高等学府”

游学如今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小学生暑期的标配。问及为何希望孩子参加游学活动,很多家长都表示,尽管需要支付的费用并不少,但是可以让孩子长见识,提高适应国外的能力还是值得的。

送女儿出国游学的张女士就表示:“孩子回来之后变化很大,开阔了眼界,对于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学习,也从被动变为主动了。到了国外听不懂同龄人说话,她觉得压力很大,回来主动每天练习说英语,这就达到目的了。”

反方:乱象丛生,砸钱“买面子”

外界对于海外游学的质疑声也一直未曾停止。比如学生出国“只游不学”、家长报名“盲目攀比”、游学行程“走马观花等现象层出不穷,让不少参加过海外游学的学生和家长认为游学不过是砸钱,一不小心还可能陷入法律纠纷。

为女儿报美国游学项目的张先生就表示,自己花费了4万元,然而仅仅就是去美国走一走,根本没有学到什么。14天的行程仅参观两天名校,而所谓的“哈佛课程体验”就是在校园里逛一圈。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还要和带队的领队老师逛街买纪念品,这让他们觉得背离了游学的初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应是很多家长支持孩子出国游学的意义所在。然而,在国内的大教育环境下,现在却变成了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人,家长们“砸钱”的无奈之举。

其实这个话题一点都不新鲜,从原来的孩子该不该穿名牌,上不上辅导班,到该不该上游学团。一路看下来就会发现,这么多年家长内心的焦虑一直都在,只不过是随着消费升级,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最终落点基本上都和钱有关。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但是有人精辟总结游学的争论,说“就算家长知道这是“坑”,恐怕还是会掏钱。”

第一是因为游学在不少大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家长送孩子海外游学,大多出于两种心态:一是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二是为孩子留学做准备,储备海外经验。

第二则是因为家长很难拒绝学校和孩子。《广州日报》曾报道,南京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成绩在班上排名前十,班里在暑假组织一场游学活动,只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老师对这个孩子说:“你爸妈知道你有资格参加这个游学团,一定很高兴,肯定会支持你的。”家长则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参加,两周要花费三万余元;如果不参加,又怕伤了孩子的心。最终,这位家长还是花钱让孩子参加了游学活动。

不少游学团的典型特征就是学生们成群结队、拖着拉杆箱,随处看看风景、到商场血拼购物。

除了利用奖惩制度,还有利用孩子的攀比心。例如,学校在假期前发布了游学活动信息,孩子说:“我们班40个同学,有一半都去了啦。”这时候,但凡还有能力的家长可能都会掏钱供孩子游学,而那些真的没有条件的孩子,在假期结束后,可能都无法参与班级的话题讨论。这种游学表面上是学生自愿参加,实际上却是一种“伪自愿”。

还有一点原因则是因为,孩子有暑假,很多家长没暑假。既想让孩子见世面,自己又脱不开身,游学确实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了。

“全班只有我儿子没有出过国”,游学是“圆梦”还是“烧钱”?

游学也好,参加补习班、才艺班也罢,说到底,家长的暑期焦虑如何解?

前段时间,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网络热传。

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高管妈妈说:“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听完网友和家长们的心声,再来听一听游学组织方的声音:

据南加游学团业者表示,今年一些关于游学团的负面新闻,比如女孩被性侵、学生溺水等事件,都“放大”在美的安全问题,导致今年赴美游学团人数实际上有所减少。

可以发现,美国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中国人关注焦点,赴美游学团的生意也更加不好做了。出于安全考虑,他们的集体活动都是分为小组进行,小组是两人一组,大组是十个人,大家以组为单位,互相帮助和照顾,甚至连上洗手间也要一起,形影不离。如果有一个人少了,剩下的人要有责任。

队内孩子的护照都要交在老师手里,下了飞机收起来,一路都是老师或监护人拿着。这么做主要是怕孩子丢护照,另外就是防止像最近12岁女孩马金晶这样的不归队现象发生。通常在机场办完登机,安检之前会把护照给每个孩子,这是唯一脱队机会。

不仅如此,游学团的孩子还要每天写日记报告发生的情况,汇报所见所想所做,不仅是给家长一个交代,也方便老师了解情况,孩子们还被要求在车上学生不能玩手机,要专心听导游讲注意事项。带游学团的导游,对游学团是管理大于礼貌,是老师的角色。同时衣、食、住、行方面,接待的旅行社和老师都要操心,尤其是住方面,自从之前发生女孩被性侵案,从业者都很谨慎,都会要求旅馆给二楼以上的房间,且提醒女生要拉窗帘。

由于安全成为游学团第一要务,从业者都采取了24小时人盯人战术。现在是夏令营旺季,洛杉矶、旧金山等地都是学生聚集地,对于带游学团对老师、导游和地接社来说,每天都提心吊胆,而且现在孩子都很有主见,管起来很难。

事实上,无论是游学项目也好,还是各类补习班也好,都需要家长的理性对待。子女教育并非是只靠钱就能砸出来的。

让孩子出国看看,提前学习一些才艺技能的初衷无可厚非,但是并非都能如广告宣传一样有“神效”。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