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京劇大師們的「健康大戲」

可能你熟悉他們的唱腔,也熟悉他們的扮相,但你肯定不知道他們有著怎樣的養生秘訣。我們特為您奉獻一場京劇大師們的“健康大戲,去看看幾位著名的京劇大師養生之道吧。

一場京劇大師們的“健康大戲”

李慕良:活到老學到老

《海瑞罷官》、《趙氏孤兒》、《赤壁之戰》、《沙家浜》……這些經典唱腔的設計均出自他之手;他是資深的京劇音樂作曲者,創作了《新東方贊》、《新八岔》等京劇胡琴(京胡)曲牌;他操琴風格匠心獨運,自成一家,世稱“李派”。

是的,他就是已經91歲高齡的“國寶級”京胡大師李慕良先生。與一個世紀幾乎同歲的老人是怎樣一個人,是否身已老,心已老?

“不!只要一說戲,他頭腦倍兒清醒。”經常在身邊照顧李慕良先生的小兒子李祖龍最清楚,父親一輩子也離不開京劇了。

走下舞臺,李老先生話不多,愛看書,也愛聽書。因為家境貧寒,李慕良先生只上過兩年私塾,但他卻寫了一手好字,而且愛好畫畫。對他來說,活到老學到老就是一種境界。

梅葆玖:好眼神就有好精神

梅葆玖先生年過古稀仍風采依舊,著實是精神矍鑠、身體倍兒棒,用周圍人的話說:“梅先生跟人握手格外有勁,小夥子沒準都能被捏出一身汗。”

與一般老人退休後養花遛鳥不同,梅先生晚上工作到十一二點也是常事,但他認為,“晚睡一樣能休息好,不過是把生物鐘往後挪了一點。關鍵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質量。”和睡覺一樣,梅先生的飲食也是“不講究中藏著講究”。“我沒有什麼從來不吃的東西,葷的素的都會吃點,但從來不會吃飽吃撐。”對於京劇演員來說,眼神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眼神是京劇演員的常規訓練,我以前就是練上下左右轉眼珠,或是在一間黑屋裡看香頭。”梅先生說,父親梅蘭芳本是近視,後來為了練就旦角顧盼生輝的眼神,他開始養鴿子。因為從看到一群鴿子,到把每一隻鴿子都看清,眼睛的對焦能力會越來越強,眼神自然也就明亮有神了。“其實大家都該多練練眼神,不僅能顯得人有精神,也是保護視力的好辦法。此外,京劇的其他基本功,如拳法、步法都是很好的養生功。”

梅先生最鍾愛的話題永遠離不開京劇。作為一名老行家,他對京劇與養生的關係,也有著不同尋常的見解。“所謂養生,不光是鍛鍊身體、吃好喝好,精神上的修煉才是精髓,而京劇就可以幫助人們修煉精神。”

張學津:戲裡戲外都豁達

用“系出名門”形容張學津先生,絕對是恰如其分。有這兩樣身份就足以說明:身為著名青衣大家張君秋的長子,承繼了位列“四大鬚生”之首的馬連良的衣缽。

“無論什麼時候演出,他一定是臺上最有精氣神的之一。”在其弟子,北京京劇院文武老生、國家一級演員王金鐘的眼中,戲裡戲外始終如一是先生最大的特點。“馬派講究的是唱腔如行雲流水、舒展大方,唸白如芙蓉出水、清新爽朗,舉止飄逸,近乎完美。老師之所以繼承了這份戲風,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已把馬派戲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著一份良好的心態,一種豁達的人生境界。‘戲如人生’,這種心理狀態又反過來影響了他的創作,讓他得以把馬派的精髓發揚光大。”

就像張學津先生自己說過的,無論戲裡戲外,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勤勤懇懇學戲、老老實實做人。

趙葆秀:好事壞事,既來之則安之

2008年8月,趙葆秀因乳腺腫瘤住進了醫院。治療期間,她一直積極配合;手術剛做完幾天,開始練嗓子;治療結束沒多久,就又開始登臺演出了。然而,這看起來似乎短短几句話就能概括的階段,又怎會過得如此輕描淡寫,只不過,她比別人看得更開些罷了。“我這個人,年輕時歷經過坎坷,因此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先把最壞的情況考慮到。好事壞事對於我,都是既來之則安之。”

病的這段時間,趙老師一直在反思自己,“我覺得人這輩子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須要全身心投入,但也要學會張弛有度,否則犧牲掉的,就是你的健康。”

趙老師感慨地說,自己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休過假,還覺得時間不夠用。看別人偶爾放鬆、休閒,就覺得是浪費時間。如今想想才明白,“原來的想法太左了”,休假、出去玩玩能讓身心得到放鬆和調整。那些會隨時放鬆自己的人,才是會生活的人。“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向他們學習,讓生活不僅有意義,更要有意思。”

現在的趙老師正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喝三杯自己榨的果汁,裡面包括兩瓣柚子、半個蘋果、兩根蘆筍、一根胡蘿蔔、一個西紅柿,再加上一些紫菜、芝麻、亞麻籽和紅菜根。每天傍晚,要和另一半沿著小區裡的石子道走上兩圈,全程有近2里路。“我們量好了,有時間了還要四處旅遊,從現在開始認真養生,一定不會晚。”

王蓉蓉:再忙也得睡好覺

她,嗓音甜潤,扮相端莊,表演細膩,一上舞臺就會贏得滿堂喝彩;她,被戲迷們譽為“最具張派大青衣風範”的戲曲藝術家,她,就是王蓉蓉。

調查人員:您經常要到外地出差,再加上演出本身強度就很大,您怎樣保持良好的狀態?

王蓉蓉:我覺得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保證足夠的睡眠。睡好了,精神好、記憶力好、皮膚好、聲音好、身體也不會出大問題。我起得比較早,但無論多忙,中午都會睡一會兒。二是凡事提前安排。不怕事多,就怕沒計劃,只要提前安排好,就不會把自己搞得很累。

調查人員:戲曲演員都要勤練功,這是不是對身體健康有益?

王蓉蓉:練功確實對健康有好處,例如每天吊嗓子,能練肺活量;走步等基本功,本身就是健身的一種方式;背臺詞,是在練大腦。不是有報紙說,唱戲不愛得老年痴呆嗎?

調查人員:有人說看戲已成為都市人流行的“慢活”方式之一,您覺得是嗎?

王蓉蓉:京劇不是慢生活,它十分講究節奏,有了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才是一出好戲。生活也一樣,要把握好快慢節奏,才能有滋有味。人們可以將欣賞京劇作為一種休閒放鬆的方式。因為作為一種文化,京劇可以讓人釋放情感,得到共鳴,對心理健康十分有益。而且,學京劇能促進身體健康,像公園裡吊嗓子的大爺,身體一定不錯。

李祖銘:水是最重要的養料

幾十年來,一直拉著京胡的李祖銘先生,名氣上似乎總比戲臺上的“角兒”差著那麼一點,但就是這綠葉,他當得有滋有味。

在李先生看來,很多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心態總是太浮躁,一件事情幹個兩三年,覺得沒有出路就轉行了。“其實,人的天賦和資質沒有太大差別,關鍵在於堅持。一件事情幹不好,別的事情也未必幹得好。”李先生說,“我從7歲學琴,今年61歲,才有了現在的成就。人要永遠記著山外有山,這一輩子活得就平衡了。”

除了良好的心態,李先生在養生方面也頗有心得。“世界上最重要的養料就是水。平時再緊張,我也會把杯子放在手邊,沒事就喝兩口,演出完了,更是喝個沒完。”除了多喝,少吃也是養生一大法寶。“我覺得吃飽是健康的大敵,所以再好吃、再營養的東西也不能吃多。人的身體也跟琴絃一樣,要張弛有度,一直繃緊就會斷裂,所以有時要餓自己一下,讓弦鬆一下。”

馬長禮:走路,百練之祖

作為戲劇演員,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塑造一個深入人心的經典形象。從這一點上看,演活了“刁德一”的馬長禮先生顯然是成功的。7月28日下午,我們來到北京城南一處普通的居民小區,見到了這位京劇名家。

初見馬老先生,恐怕沒幾個人能猜到這是一位79歲高齡的老人。白嫩細緻的皮膚上,沒有老年斑,也不見幾道皺紋。

馬先生在吃上從來不挑,但不喝酒,也不會吃得十分飽。不管是饅頭、窩頭,還是米飯麵條,能填飽肚子就行。雖說不挑食,但老爺子還是有偏好的,愛素不愛葷,最吃不了酒席。在他看來,一個貼餅子、一盤素菜,再加上一碗綠豆湯,就比什麼山珍都可口。至於市場上的各種保健品,更是在馬老先生這兒“討不到便宜”,“我覺得,什麼都不如食療,什麼都應該以食為先。”

不好呼朋引伴,不好麻將打牌,不投資不炒股,馬老先生愛好的就是放風箏和走路。放風箏不僅可以讓人抬頭呼吸新鮮空氣,還練眼神;走路更是百練之祖。“我在香港的時候,每天能在外面走3個小時。”71歲那年,馬老先生在香港被診斷患上了肺癌,半個月後,飛回北京複查,得知是誤診。這期間,周圍人的心情都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反倒是馬老先生一直一副平淡的反應。

譚孝曾:練功就是健身

譚孝曾先生的年輕,已早有耳聞,但當我們在香港酒店見到這位京劇譚門第六代嫡傳人時,仍是有些吃驚。年已60歲的譚先生,面色紅潤、眉宇清秀、身形利落,完全看不出已年過花甲,說不及五十絕非恭維之詞。

譚先生說,如果人們認為60歲就可以養尊處優,那就錯了。正如梨園界的一句老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

不光是練功健身,每天作息規律也很重要。譚先生特別提到了午睡,“就像小時候老師教育的,睡午覺就相當於吃一隻雞。”

說起飲食,譚先生稱自己吃飯簡單,還會適當喝點酒。他覺得,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特別在耗費體力的演出後,適量飲酒還可以放鬆身心。

他認為,決定健康與否的關鍵因素是心態。自己之所以能保持年輕,也是因為保持了平和的心態。“人生總有不順心,但要正確對待,並將其化解;生氣,與不順心正面衝突,只能傷身體。”比如晚飯有一個菜不好吃,不合胃口,但他從不說不好吃,頂多不吃,不要太苛求。況且,每個人都有難處,客人的一句投訴,或許就會讓廚師丟了飯碗。

“我的人生很平坦,沒有大起大落,沒有過分悲喜,這是最平安幸福的人生。”譚先生的這句話,透出了“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笑對人生,隨心所欲。

孟廣祿:健康需要勤快

“幹,就是活著。”孟廣祿先生這樣解釋了“幹活”的定義。他說,這也是他對如何保持健康的理解,兩個字——勤快。“我覺得,要想健康,就得多幹家務活。因為能不能幹活,代表了你的身體是不是夠健康。”孟先生說,儘管他現在幾乎是個空中飛人,但自己喜歡做飯,而且做得不錯,其他諸如洗衣服這樣的家務活也是手到擒來。當然,對於一位一年有著近300場演出的大忙人來說,真正能做家務的機會並不太多,但有時候,會不會幹,想不想幹,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作為京劇演員,保養好自己的嗓子是首要任務,對於這一點,孟先生有著自己的小秘訣:“每次演出前後,我都會用鹽水漱口。”說罷,他從包裡取出了一個用塑料袋包好的紙杯,杯底,一層細鹽隱隱可見。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要說誰沒有壓力,恐怕很難,事業上已經頗有建樹的孟先生自然也是如此。面對壓力,他的原則是:總把自己看作笨鳥,凡事做在前面,壓力就能有所分散;萬事都不計較會不會吃虧,實在受不了就說出來,不積壓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