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大師”【陳果】

何謂“大師”【陳果】

清華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曾經說過,大學之為大學,並非因為有大樓,而是因為有大師。那什麼是大師?我想我們應該把這個含義搞清楚。我們現在的電視節目也好,媒體也好,似乎非常輕易地就會把“大師”這個頭銜贈送給一個也許配不上這個稱號的人。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被低估的人,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被高估的人。

那麼,到底什麼叫作大師?怎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大師呢?當我們說到大師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分出兩類。第一類是技藝上的大師、才能上的大師。這樣的大師在人類歷史上往往有著不可取代之貢獻,有難以超越之特長。

比如說在軍事方面,就有諸葛亮,還有寫《孫子兵法》的孫武。我以前把《孫子兵法》抄寫過幾遍,我覺得此中頗有深意,兵法深入下去,探討的竟全是哲學、心理學……很有意思。很多好書都是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因為簡潔有一種力量。你要說得複雜,不難,但是要說得簡潔,真不容易。所以,這些人就是軍事技藝上的大師。

在藝術上我們也知道很多大師,比如達·芬奇、畢加索、羅丹,比如唐宋諸名士。我以前翻一些雜書的時候,讀到達·芬奇的逸事,感覺他真的很厲害,達到了“大事相通,小事相似”的境界。他學什麼東西都特別快,又能搞木工,又能搞建築,又能造軍事工程,會畫畫,還會彈琴。有一種特別奇妙的琴是三絃的,我暫且稱它為“三絃琴”吧。據說當時達·芬奇的朋友在那兒玩,彈得很難聽,達·芬奇就在角落裡幽幽地說了一句“我來試試”,然後他上手十幾分鍾就學會了,而且彈得還挺美妙。這就是技藝上的大師,在藝術領域已經四通八達,對他來說,藝術沒有邊界。

在哲學領域也有好多大師,其中有一位讓我很動心,這個人聽名字就不平凡,他叫斯賓諾莎。斯賓諾莎影響了很多人,幾乎所有斯賓諾莎之後的偉大哲人,都多多少少受到他的影響。而斯賓諾莎的職業是什麼呢?他是在眼鏡店裡磨鏡片的。從此,哲學史上有了這麼一句話:斯賓諾莎在專心致志地磨眼鏡片,於是,世人透過他的鏡片看這個世界。很偉大吧!

圍棋界也有一位無可超越的大師吳清源,他活著的時候幾乎雄踞天下第一。據說,當時他拿下了所有能拿下的獎。另外,武學上也有過一位天才人物——李小龍。我記得李小龍有一句話,你要是不到那個境界,還真的說不出來。他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如果我跟你說我很厲害,你會覺得我在炫耀,但如果我跟你說我不厲害,那我是在撒謊。

這類大師就是技藝上的大師、才能上的大師,他們有熠熠生輝的才華和風采,他們是人類歷史上的璀璨星辰。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足以代表一個時代,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這就是第一類大師,技藝類的大師,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一代宗師”。他們具有偉大的才能,是各個領域中偉大的專家。所以,稱他們為“大師”是不過分的。

第二類大師,我覺得是人格上的大師。這些人與前者不同,他們的境界非常高遠,整個人類的精神都在他們的影響下發生了蛻變,這些人可以被稱為“人類靈魂之光”。因為他們終其一生,都在為人類的靈魂尋找出路,他們對世界沒有什麼物質上的貢獻,他們唯一的貢獻就是帶著人類昇華到一個更高的界面,看見更高的層次。

有一位很有名的哲學家叫海德格爾,他曾經在他的一個朋友——哲學家伽達默爾的葬禮上致辭。當時海德格爾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失去了他,從此人類世界的一角將陷入永恆的黑暗。”也就是說,伽達默爾離開這個世界,就意味著天上的一顆恆星隕落了,他永久地帶走了一束光。

人格上的大師就具有這樣的意義。比如說,我們熟知的孔孟老莊,就是人格上的大師,至今為止,也沒有什麼人能超越他們,無可超越了,就像至今為止也沒有什麼山能超越珠穆朗瑪峰。這世界上只有一座珠穆朗瑪峰,但中國有好幾座珠穆朗瑪峰,精神上的、靈魂上的、人格上的珠穆朗瑪峰,無可超越。

再比如說,佛教的開創者釋迦牟尼,古希臘的賢哲蘇格拉底,基督教的耶穌,印度的聖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這些人都可以說是人格上的大師,是“人類靈魂之光”。

在討論這一類大師的時候,我總是覺得,把這些人叫作“一代宗師”,似乎是低估了他們。我一開始很疑惑,為什麼“一代宗師”配在他們身上,就好像有種違和感?後來我才明白,他們不是“一代宗師”,他們是千秋萬代之良知。這些人超越了任何時代,因為他們千秋萬代。

木心寫過一段話深得我心。他說,一般的人才往往要具有強烈的時代介入感,涉足這個時代;天才是自由的,可介入,可不介入,隨心所欲;而超一流的天才,不介入時代,因為他們千秋萬代。

所以,人格上的大師往往不能稱之為“一代宗師”,他們是千秋萬代的良知,是人類靈魂永恆的光。所以這些人跟前面第一類大師有所不同,第一類大師是偉大的專家,他們具有偉大的才華;第二類人格上的大師,他們擁有的是偉大的心靈,他們不是偉大的專家,而是偉大的人。什麼叫作偉大的人?什麼樣的人堪稱“人類靈魂之光”?就是說,即使他們不在了,即使我們不在了,即使整個人類都不在了,他們的精神還在,這才叫作偉大的心靈、偉大的人。這些大師的存在,證明了人類的偉大是沒有上限的。他們不是存在於一個時代,而是融入了永恆之中,他們是無限的。

前段時間,我在看泰戈爾作品的時候,發現泰戈爾有一位好朋友,竟然就是聖雄甘地,你不知道我當時有多感動。其實人家是好朋友,關我什麼事啊?但是我看了之後真的非常感動。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人是好朋友,就說明偉大的心靈永不孤單,偉大的心靈一定有人懂,而能懂你的人,一定是另一顆偉大的心靈。我在和我朋友分享他們兩個是好朋友的時候,我朋友說了一句讓我覺得很厲害的話,他說:“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欣賞;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會是知己。”所以當我知道他們兩個是好朋友的時候,我看到了永不孤單的兩顆心靈,於是,我看到了永不孤單的所有偉大的心靈。

當時我的那種激動來自於我竟然在跟他們分享這片土壤,我竟然跟他們分享同樣的空氣,我竟然跟他們同屬於人類,我深感榮幸。

所以,我覺得大師是可以分成兩類的,第一類是技藝上的大師,第二類是人格上的大師。技藝類的大師是在“術”的意義上造詣精深,而人格的大師是在“道”的意義上影響深遠。什麼是“道”? “道”就是天理、真理。人格上的大師,在“道”的意義上功勳卓著,無可取代。

關於第二類人,我記得法國作家紀德說過一句話,他說“他們擔當了人性最大的可能”,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已經活出了一個人能夠活出的最完滿的狀態了。

乍一看你會發現,技藝上的大師和人格上的大師未必是成正比的。不是說你越有才華,人品也就越好,不是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也好,在歷史上也好,在我們當下的時代也好,很多人的才華和人品都是不成正比的。很多人很有才,但是人品真的不那麼好,這個也是事實。有一本書叫作《行為糟糕的哲學家》,我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驚訝。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書是要讓你去信仰一些東西,但是這個世界上也需要這樣一些書,讓你破除一些迷信。哲學史讓我信仰哲學,讓我信仰哲學家,讓我信仰智慧,但是《行為糟糕的哲學家》讓我破除了那些迷信。這本書裡講了10位歷史上堪稱最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們在生活中是那麼的糟糕,其中有叔本華、海德格爾、盧梭、尼采等,挺有意思的。但是你不要以為這本書是在詆譭那些哲學家,不是的,我覺得世界上最好的一種態度就是客觀公正,不抱偏見。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沒有必要和“不好”去功過相抵。我覺得要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個人,就是要能分辨出好的東西,讚美它,歌頌它,而不好的東西就應該譴責它。客觀公正地對待一個人,才是真正對他好。

這世界上有一類人,他們能“說出真理”,這類人我覺得已經很厲害了。但是,這世界上還有一類人要更加厲害百倍萬倍,就是能“活出真理”。說出真理已經很牛了,但最偉大的是活出真理,即使你什麼都不說。“說”這個東西花不了你多少成本的,說到底就是一句閒話,如果你不去身體力行,不去盡心盡力實踐的話,你所說的所有東西都只是閒話,僅此而已。所以說出真理的那一類人,在才能上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活出真理的一類人更了不起,這兩者境界不同。

雖然一個人的技藝、才能和他的人格、精神品質之間,在很多情況下未必成正比,或者說未必有必然的關係,但其實這兩者之間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相互滲透、邊界模糊的關係。大多數技藝上的“一代宗師”最終會由術入道,當他們在技藝上不斷磨鍊,達到常人所不可及的爐火純青的境地時,他們往往在人格上也會領悟到生命的更高智慧,也會領悟到宇宙的大道。世上所有的學問,不論科學、哲學、藝術,最終往往殊途同歸,萬象歸一,歸於真理。隨著一個人不斷深入磨練自己的技藝,不知不覺中他也在深入瞭解生命的真諦。當他達到技藝的頂峰,在技藝的盡頭,他會窺見真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人格和精神品質也會趨於完滿。

我們經常用一句成語來形容這種狀態,叫“如入化境”。到底什麼東西“化”掉了呢?其實化掉的就是那個小小的自我,也就是“忘我”了。一個人如入化境的時候,他的自我化掉了,化在宇宙天地之間了,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了。

所以很多時候,大多數技藝上特別厲害的“一代宗師”,會由術入道,本來是在磨練某一種才華,練著練著,竟然修出了一片誠意。一開始可能是對自己真誠,之後開始對他人真誠,隨著不斷地修養、修行,最後對天地真誠,對宇宙萬物真誠,這就是如入化境。所以我們就能理解,世界上真的有這種人——萬物與我並生,天地與我合一。我們也能理解哲學家羅素所說的“我生存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熱愛、對愛情的渴望、對人類苦難的悲天憫人的情懷”。當一個人對宇宙萬物心懷一片誠意,這不是不可能的。

“忘我”“如入化境”“爐火純青”這些詞,聽上去好像高深得不得了,但其實它的元素很簡單,只要你心懷一片誠意,說到底就是兩個字——真誠。當你真誠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做著做著就會融入這件事情本身,從而忘卻周圍的嘈雜。這個時候你不只是做這件事的人,而是成了這件事情本身,你的每一個行動,只不過是這件事情自我推動的一個步驟而已。就像你心懷一片誠意地跳舞,跳著跳著,你就不再是一個跳舞的人,不再是一個舞者,而是化作了舞蹈本身。不是你在跳舞,而是舞蹈在你的身上自動發生,這就是如入化境。聽上去玄乎其玄,說到底就是心懷一片誠意。

《中庸》裡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這裡的“性”包含了人和物——“盡人之性”和“盡物之性”。意思是,只有心懷一片誠意,才能使一個人或一件東西發揮出其最大的潛能與力量。古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要讓自己活成一個完全的人,活出自我最大的可能,所需要的元素非常簡單,就是心存一片誠意。而當你“盡人之性”的時候,你不要以為你只是活出了一片人性,當你活出了完全的人性的時候,你會喚醒自己最大的天賦。

所以,技藝的大師未必是人格的大師,但是人格的大師一定是一種技藝的大師。有一句老百姓都知道的成語,叫“心誠則靈”,我們經常把它理解為求神拜佛,非也。“心誠則靈”,請你在這個詞中間劃上一個等號,意思就是,“心存一片誠意”等於“喚醒了自身的靈氣”。當你心懷誠意的時候,你的靈性、靈氣會瞬間爆發。所以你會發現,心誠之人的直覺力會特別好,感覺會特別敏銳。因為當你很真誠的時候,心裡面就特別乾淨,而“淨極光通達”,淨到極點,光明便會通達。

所以你會發現,所有偉大者的共性,就是心存誠意,對己真誠,對人真誠,對天地真誠。真誠有很多別名,有一個別名就叫作高尚,有一個別名就叫作純潔,有一個別名就叫作童真。所以,真誠只是一切美德的別名而已。

何謂“大師”【陳果】

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