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死前,为何要准备21口棺材,从7个城门抬出,原因简单明了!

问题:如何才能每天读到这样的故事?

包拯,公元999年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合肥肥东),28岁考中进士,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

包拯死前,为何要准备21口棺材,从7个城门抬出,原因简单明了!

包拯于1062年去世,时年64岁。死后,谥号"孝肃",世称其为"包孝肃",在今天的合肥还有孝肃桥一景。包拯一生,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一生正气的包拯,在下葬时也布了疑阵。传言,1062年包拯去世前,特别交代,其死后要用多口棺材,要从七个城门同时出殡。这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死前,为何要准备21口棺材,从7个城门抬出,原因简单明了!

原来,包拯认为自己生前因为为官作为,为百姓撑腰,虽然赢得了百姓口碑,但是却得罪了无数的权贵。其当官期间,做了一百多次的弹劾案,在朝中树敌无数,其中不乏有人对其怀恨在心。

为了让这些人,在其死后不能对其进行报复。包拯便学习诸葛亮进行秘葬,故布疑阵。在死前,于是他安排家人要准备二十多口口棺材,出殡当天要从家乡七处城门抬出。其实这二十多口棺材中,只有一口是真实的。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被人挖墓盗掘。

包拯死前,为何要准备21口棺材,从7个城门抬出,原因简单明了!

可以说,当时包拯的入葬迷阵,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致于千年来无人发现真正包公墓。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过我国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才终于挖出了真正的包公墓,解开了包拯千年秘葬之谜。到八十年代,国家又将包公墓保护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