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疆土究竟有多大?

念念舊!


關於明朝實際疆域的問題,靜夜史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首先明朝就是一個享國時間長達276年的政權,在這將近300年的時間裡,明朝的疆域變化非常大!

而事實上,明朝的疆域變化在歷朝歷代中是最大的,所以關於明朝真正控制的疆域到底有多大?靜夜史認為應當分開兩個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指的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仁宗朱高熾時期,即1368年到1425年,疆域面積大致為900萬平方公里;

第二階段:指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到明思宗朱由檢時期,即1425年到1644年,疆域面積大致為350萬平方公里;

我們逐個分析:

1、明朝前期:900萬平方公里疆域

明朝前期的疆域包括“兩京一十三省”、奴兒干都司、關西七衛、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舊港宣慰司等。其中兩京一十三省還包括長城以北的河套平原、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約50萬平方公里土地。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隨即開始了對元朝的討伐,元順帝逃到上都,隨即常遇春、李文忠收復上都,朱元璋設開平衛。元順帝逃到應昌病死,明朝收復整個北方;

1371年1月,朱元璋命湯和消滅夏蜀政權,統一四川;

1372年,元朝最後的一位代理帝師喃加巴藏卜率先歸順明朝,明朝封他為熾盛佛寶國師,賜玉印一顆。朱元璋還加封了元朝在衛藏地區的舊官員100多名,標誌著明朝取代元朝,成為青藏高原的新宗主;

1382年,明軍消滅元朝梁王政權,標誌著雲南省再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1411年,朱棣在東北地區設置了奴兒干都司;

1387年,朱元璋命馮勝統軍20萬進逼遼東,降服元朝丞相哈納出的20萬元軍,從此元朝的遼陽行省成為明朝行政區。遼陽行省除了大興安嶺地區,剩餘地區和明朝的奴兒干都司所轄範圍基本一致;

1389年,朱元璋設置了朵顏、福餘、泰寧三衛,合稱朵顏三衛,用以安置當地歸順明朝的蒙古族部眾,朵顏三衛佔據的地方是大興安嶺以及科爾沁等地;

1391年8月,明軍攻佔哈密城。1392年哈密正式歸屬明朝。明朝先後在哈密周邊設置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其中哈密衛為1406年朱棣設立,合稱“關西七衛”;

1407年,安南國內動亂,朱棣派30萬大軍進軍安南,將安南重新納入明朝版圖;

明朝前期,基本是在不斷向外擴張,除了兩京一十三省,明朝在周邊區域都進行了大面積的擴張,使明朝的疆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不過,明朝的疆域中,除了不到400萬平方公里的兩京一十三省之外,其餘部分基本都是羈縻統治區。

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相比於元朝的遼陽行省弱化了很多。元朝時期,在遼陽行省保持了大量駐軍。而明朝雖然在東北地區設置了多達400多個衛所,但基本都是原來的蒙古等少數民族酋長為衛所長官,後來的努爾哈赤為建州衛指揮使。

明朝在吉林、黑龍江、外興安嶺等地區沒有駐軍。明朝只在朱棣時期由女真族宦官亦失哈9次巡視奴兒干都司,建立了永寧寺,在黑龍江河口附近建立了奴兒干都司,但因為沒有明朝駐軍,所以此地的統治為羈縻統治;

類似情況在“關西七衛”也有體現,關西七衛首領為明朝冊封的蒙古族降官,是明朝的羈縻統治區;

對於青藏高原,朱元璋繼承了元朝的冊封制度,但是同樣沒有駐軍,朱元璋為了達到制衡的目的,在青藏高原大量冊封宗教領袖人物,並委託帕竹一派行使西藏地方政權,這使得烏斯藏地區和其他藩屬國地方一樣,成為明朝事實上的藩屬地區。因此明朝對西藏的統治力微乎其微。果然,帕竹一派的統治不到100年便難以維持;

不過,明朝在南方的統治是直接而有效的,比如征服安南後,對安南進行了派流官,設置承宣布政使司等舉措,交趾成為正式的行政區;

1413年,朱棣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標誌著明朝對西南地區統治的加強,隨即明朝開始逐步推進“改土歸流”,到清朝改土歸流終於完成;

但是,明朝前期的擴張並不總是向外擴張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疆域出現了一定的縮水,這就是賜地給李氏朝鮮。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斷絕和北元關係,嚮明朝稱臣。李成桂建國後,向半島北部擴張,佔據了屬於元朝故地的半島北部地區,即今天的蓋馬高原地區。在形成既定事實後,李成桂上表請求朱元璋將鴨綠江以東地區賜予李氏朝鮮,朱元璋為了拉攏李氏朝鮮,將設置於鴨綠江以東的鐵嶺衛內遷到瀋陽,不久遷到鐵嶺,明朝將鴨綠江以東的土地全部割讓給李氏朝鮮。

朱元璋的這個決定,不僅使得中原王朝對半島的控制減弱,更為東北地區的穩定埋下了隱患!

此時的明朝實際控制區域,包含了長城內外的兩京一十三省以及河套地區等。

2、明朝中期以後的350萬平方公里土地

1370年,朱元璋設置藩封制度,將子孫分封到邊疆各地以加強明朝對邊疆的統治,燕王朱棣、寧王朱權以及晉王朱棡。

1398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綁架了寧王朱權和麾下的“朵顏三衛”,導致明朝北方防務空虛;

1402年“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兌現對朵顏三衛的承諾,將蒙古高原以東的大興安嶺、科爾沁等地賜予朵顏三衛,也稱兀良哈三衛。賜地之後,朵顏三衛表示,明朝自朱元璋時期設置的開平衛楔入兀良哈腹地,他們向朱棣表示請求明朝撤銷開平衛。

這一建議終於在明宣宗時期成為現實。

1430年,明宣宗將開平衛內遷至長城以內的獨石堡,開平衛正式被廢棄。開平衛的廢棄標誌著明朝在長城以北的防線出現巨大缺口,東部的大寧衛和西部的東勝衛、興和衛不能相顧,在孤立的情況下只能紛紛內遷到長城以內,蒙古各部趁機向南遷徙,將勢力延伸到長城一線。察哈爾部、朵顏部等紛紛佔據遼西地區,明朝和東北之間只剩下遼西走廊。

開平衛的內遷是明朝國防的重大轉折點,從此明朝不得不面對嚴重的北部威脅,北京成為真正的前線,這就是“天子守國門”!

1427年,明宣宗放棄交趾,撤銷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1435年,明宣宗撤銷奴兒干都司,明朝東北疆域南退到遼寧鐵嶺、開原一帶;

1524年,明朝國力衰弱,關西七衛全部撤入嘉峪關以內,徹底喪失了對西北的控制;

1449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朝北方元氣大傷,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幾年後的1455年,蒙古韃靼部佔據河套地區。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夏言曾力主收復河套,但在奸臣嚴嵩的阻撓下,行動作罷;

1571年,明朝和韃靼部俺答汗達成“隆慶和議”,明蒙戰爭告一段落。此後俺答汗進入青藏,標誌著蒙古開始向青藏高原和西域擴張,對此明朝無力干涉;

1553年,葡萄牙竊據澳門,後在1887年正式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1624年,荷蘭殖民者佔據寶島;

到嘉靖年間,明朝疆域僅僅陷於兩京一十三省,對長城以外的土地全部失去控制,疆域面積大致為350萬平方公里,一直保持到明朝末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今天講講幾個明朝有爭議的領土。

①西藏 很多人認為明朝時期,西藏並不屬於中國的領土,因為沒有駐軍,也沒有派遣朝廷官員,只能作為一個進貢的藩屬國。



那我們今天看看明朝政府是如何看待西藏這塊區域的。

明太祖招吐蕃以來降,而且想把其納入大明的領土之中。


洪武初年,明太祖懲唐世吐蕃之亂,思制御之。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導為善,乃遣使廣行招諭。又遣陝西行省員外郎許允德使其地,令舉元故官赴京授職。

因為吐蕃沒有能夠進入大明版圖,於是明太祖打算今年春季發兵征討。


吐蕃向大明投降 在吐蕃建立宣慰司。



明朝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並設立大量衛所,進行軍事管理,且由朝廷控制。(這是區別藩屬國最大的地方,朝鮮同屬明朝屬國,但是從未在朝鮮設立任何一個軍事管理機構)






河州衛的指揮使由明廷調派漢族武官擔任,漢藏官員共同管理。其後陸續加設衛所。






設立各種管理機構,西藏表示臣服。







明太祖派遣部分明廷漢族武官加強對西藏的治理。




西藏當地的官員由明朝冊封,按明朝的辦法設置官員等級。






在明朝看來,朝鮮等十六國屬於外國,而西藏,奴兒干都司屬於明朝設立的土司。二者明朝是區別對待的。




明朝對西藏的治理與唐元不同,明成祖吸取了唐的吐蕃入寇,元朝番僧之害的前車之鑑,則採取了眾建分封,政教分離的治理方法。 眾建分封:是將西藏的帝師的地位貶低,再增加三法王和五王,讓他們相互制衡(這點上明朝學習了宋朝管理朝廷官員的辦法,即分割宰相的權利,設立參知政事、樞密院、審刑院和計相(即分管戶部、度支和鹽鐵的三司使))。

政教分離:是明朝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干預,限制宗教勢力攫取行政和民事權力,保證在明朝近300年的統治期間,西藏沒有一個內部勢力可以掌控任何一方的力量,而掀起叛亂。


對於西藏的內部事情,通常都由他們自己解決,這點和現在的“民族區域自治”很像。 明朝在西藏恢復了驛站,這能夠加強西藏和明朝之間的聯繫。

明朝和西藏的關係十分微妙,若即若離,但是這種鬆散的自治關係,讓西藏與明朝之間的關係更為主動積極,雙方的矛盾衝突也更小 每年西藏都會嚮明朝派遣大量的進貢使者。

而且西藏各首領非常重視明朝頒發的冊封書,忠誠履行自己的義務。





明朝在西藏有收取賦稅的權力,因為西藏地區盛產馬匹,於是明朝將西藏繳納的賦稅轉化為納馬。而明朝在西藏獲得馬匹不僅僅只依靠著一點,還包括西藏僧侶進貢馬匹,以及直接向藏族民眾徵繳馬匹。藉此獲得充足的戰馬 。


為了有效管理西藏,加快民族融合,明朝進行“移民實邊”的措施。


明太祖和馬皇后被西藏民眾視為文殊菩薩和度母的化身,而到明末,崇禎皇帝被藏族民眾認為是文殊室利的化身。可見西藏民眾對大明皇帝有一種特殊的認同感。


而大明皇帝(萬曆皇帝)認為西藏民眾也是自己的孩子,而西藏屬於祖宗開闢的疆域。





萬曆時期,三世達賴喇嘛與蒙古俺答會見後,在甘青藏地區的一些寺廟講誦經文,而且受明朝官員邀請到甘州見面,並給明朝首輔張居正寫信,請求繼續嚮明朝進貢,並表示願意按照明朝的要求,勸說俺答回到土默特。

俺答在明朝的要求下以及三世達拉喇嘛的勸說下率部回到土默特,但是他以守護所建寺廟,學習佛法的名義下,將其部下火落赤,真相臺吉等留駐青海,而且火落赤等部卻在青海大肆劫掠藏族部落,而且經常襲擊明朝麾下的西寧衛,河州衛等藏族土司土官,向藏族部落徵收差稅,時常與明朝邊軍發生軍事摩擦。


萬曆十八年1590年,承襲忠順王的土默特部首領以護送三世達拉喇嘛骨灰回藏為由,準備大肆進攻明朝甘青地區衛所,明朝派遣兵部尚書鄭洛經略西海,調集重兵加強防禦,並招撫藏族部落,分化蒙古部落首領,迫使“忠順王”返回土默特,

萬曆十九年1591年,鄭洛發兵數萬,分三路出擊青海湖,蒙古部將火落赤,真相等部不敢戰,遠遁。兵部尚書鄭洛班師回朝後,火落赤等蒙古部落捲土重來,多次進攻明朝邊境,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大將劉敏寬在藏族同胞的支持幫助下在西寧的南川,西川,打敗了蒙古火落赤部和真相部,從此西南蒙古實力被削弱,其後30多年都未給明朝造成威脅。

可見明朝在西藏青海等地依然保留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西藏一直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說西藏不是明朝疆域的人,其心可誅。

②東北


明朝在東北設立的軍事衛所。 明朝初期在東北建立了努爾幹都司控制了黑龍江,烏蘇里江等廣大地區,用來管理女真部落,在永樂年間建立了130多個衛所,到至萬曆年間增加到了384個衛24所。




首先是明朝對於東北的衛所的定義是屬夷,也就是說,這些都是屬於明朝的夷人,而且明朝吧這篇內容歸類到大明會典的兵部篇。可見明朝對東北軍事的重視。



後金沒有崛起之時,一直是明代的建州衛進行管轄。



明朝在東北建立了大量的軍事衛所,且有權在東北冊封任命官員。 衛所既有軍事職能,也有兼理民政的義務,的大小官員都由明朝委派任命,且大小官員必須持有明朝發放官印,敕書,以證明自己管理的合法性。通過下方引用的史料,可以發現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萬曆時期。

明朝發放的敕書不能遺失,如果失蹤,得上奏朝廷進行補發。而且敕書不能互借,修改,否則會收到明朝嚴厲的懲罰。這樣的措施同樣一直持續到萬曆時期。


明朝發的官印由禮部統一鑄造,也是一樣,丟棄或損壞,必須上奏明廷補發。而且還得穿明朝派發的制式官服。


東北的衛所得服從明朝的調派,出征,戍邊,以及勞役。

直到萬曆時期,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父親,爺爺都在明朝官員李成梁的麾下效力。他們都曾經是大明的臣子。可見東北自古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現在很多人,說東北不是明朝的土地,簡直就是別有用心。


東北的衛所還得定期嚮明朝繳納賦稅和貢品。



東北的衛所必須按時進貢,否則將會被治罪。拖欠的貢賦必須補交。

由此可見,東北的衛所定期如數進貢完全屬於一種體現國家制度的賦稅義務。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萬曆時期。



明朝有權管理東北衛所的大小事務。




東北衛所的各項活動也得經過明朝的批准。


東北的衛所必須忠實執行明朝頒佈的政令。


如果衛所敢肆意擴展張,就會受到明廷的懲罰。 明朝對東北的管治,應該說是古代各朝裡面證據最充分的。比如明朝派遣軍隊上過庫頁島,之前的元朝之後的清朝,從來沒派人上去過,任由俄日上島開礦一無所知,如今照樣被划進地圖。 駁蘇聯政府一九六九年六月十三日聲明 一九六九年十月八日 見《人民日報》1969年10月9日


Ant一Hunter


第一次答類似這樣的題,據說明朝的疆域爭論性不較大,如果有答的不好的地方還請各位指正,謝謝。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存在了276年,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才宣告滅亡,那麼作為一個歷史上最正統的王朝,一直都聽說大明江山,那麼這個大明江山到底有多大?首先放一張圖給大家看看。

明朝疆域最大的時候,東至東海;南至南海;北達西拉木倫河及陰山;西至西藏、雲南;東北邊至外興安嶺;西北直達哈密。這就是明朝時期最大的疆域,據說有1100萬平方公里,連如今夢寐以求的臺灣都盡歸明朝版圖。

那麼為什麼又會說明朝版圖存在爭議呢?

要注意的是明朝實際管轄的地方只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北京、南京;魯、晉、豫、陝、川、贛、湘鄂、浙、閩、粵、桂、滇、貴),然而像青藏地區、新疆哈密地區、以及東北和現在歸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叫羈縻統治區。

什麼是羈縻統治區?

就是中央是不派人去管轄的,也不設立任何行政機構,由當地的有威望的人進行統治,中央也不在這些地方駐紮軍隊,只有你強大的時候啥事也沒有,你一旦弱了這些首領就有可能發動叛變,很有可能會趁火打劫。再加上這些地區的版圖也不是固定的,時多時少,所以很多人就說實際上明朝的疆土也就350萬平方公里而已。

最後說一句,和網友想的一樣,研究以前的疆土有什麼用?明朝還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正式管理整個臺灣,可是現在呢?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們能有所幫助,謝謝!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明朝領土至今是中國曆代王朝中爭議最大的,確實明朝領土和其它朝代卻有不同,真正的領土疆域和實際把控地圖是不同的,就以漢唐為列,兩個朝代都曾佔有過西域,然而卻都沒有實際統治這一地區,只是設立了一個都護府的監督部門,漢唐當時要做的就是通過西域打通與西方帝國的通商和文化交流,所以西域只能說是漢唐時期的附屬地區罷了,而明朝不同,因為在永樂年間通過鄭和下西洋已經打通海上絲綢之路了,而那段時期的海上通商意義已經遠遠高於陸地,所以明朝並沒有踏足那片土地,在明朝的版圖上,明朝在任何佔有地區都設立了應有的部門進行管理,明朝的土地政策就是“不僅要統,還要治


正是因為這樣我國在西南的少數民族才慢慢融合在了一起,經濟和秩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因為明朝和漢唐不一樣,漢唐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是一些部落文明,遠遠沒有中原發達,而明朝時期北方的主要敵人是蒙古,那是一個在中原盤踞近百年的,而且還有自己的一套國家管理體系組織,自古以來少數民族的文明進步主要是靠中原文明的薰陶,要是中原斷絕與其來往他們反而滅亡的更快,所以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後明朝就一直封鎖北方,甚至在後期還修築了長城,作為其與北方斷絕來往的封鎖線。


所以在明朝時期雖然在東北確實有大片領土,但是主要控制區還是在長城以南地區,明朝不僅佔領了西藏全境,還佔據了東南亞的大片領土,現在的緬甸、老撾、越南、甚至泰國以北都是明朝的實際控制區,除去北方明朝並沒有實際控制的區域明朝的領土也達到了940多萬平方公里,真正鼎盛時期明朝領土達到了1320萬平方公里。
不過正是因為明朝一直對北方的控制力不大,才使後期滿清的崛起,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明朝對北方的封鎖就沒有後來滿清的崛起。


無聊aal




看了很多版本有關明朝領土大小的文章,對此答案不一,尤其是在附屬國領土歸入的問題上存在爭議。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鼎盛時期出現在永樂年間。當然,明朝版圖的最大值也出現在了明成祖朱棣時期。



永樂年間明朝領土囊括內地十八省範圍,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滿洲、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甚至短期征服並統治過安南,永樂年間明朝極盛國土面積約達997萬平方公里。盛極一時,萬國來朝,其下附屬國眾多,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納蘭軒若


鼎盛時期的永樂時代1100萬平方公里左右,明朝晚期崇禎時代大約350萬平方公里。明朝疆域變化也是非常劇烈。

明成祖永樂時代,對南收復了越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除了內地諸省,東北有奴兒干都司,青藏有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永樂盛世時代的疆域,東北到達庫頁島與黑龍江流域,北方到漠南隔壁,西北到哈密一帶,在青藏高原設立羈縻機構,中南半島(今雲南南部)設立三宣六尉。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以後,明朝國力大損,逐漸失去了對邊疆的控制,除了早在仁宗、宣宗時代就失去的中南半島領土,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藏巴汗等紛紛脫離中原。而東北的女真自立為國,北方對於遊牧民族的邊界線也是一退再退。

西北地區,從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破以後,到15世紀後半期,明朝在西北設立的衛所喪失殆盡,明朝退守嘉峪關。

崇禎帝殉國,明朝滅亡之時的國土,如果加上李自成等人建立的大順等政權,也只有350萬平方公里左右。


澹奕


明朝在西藏東北,奉行羈縻統治,羈縻統治幾乎沒有統治力,只是當地原住民領袖臣服納貢而已,獨立性非常高,某種意義上和朝貢國別無二致。明朝實際統治區域只有漢人十八省。換句不客氣的話,明朝是大一統王朝中實際領土比較小的一個。最後上張明代萬曆的地圖,和分裂王朝東晉的在劉裕北伐後的地圖。




草莓lothar


明朝的疆域雖不及元朝,但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轄西藏、在南方建立了交郡,面積約1100萬平方公里。


爆笑輕漫


大明帝國極盛時期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年間(1402-1424),此時無論是經濟、疆域等大多都達到極盛。明王朝此時的疆域東抵庫頁島、日本海;東北抵俄羅斯遠東聯邦區;南至越南中部以及蘇門答臘島;西南延伸至孟加拉灣;西達帕米爾高原(克什米爾爭議區);西北包括大半個新疆;北至內蒙古、外蒙古一帶。總面積1370萬平方公里,地跨南北半球。


HYX15422686


明朝是接的元朝,西藏和東北是元朝的土地能留在明朝版圖應該是最正常不過的了。算不上開疆擴土,而事實上藏並沒有事實管理,明朝丟了蒙古和新疆,看出其實力有限與之前後的元和清都無法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