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藥」找到新用法,B肝治癒有希望

小時候,無論是電臺上,還是電線杆上,到處都是關於“老軍醫”“大三陽轉小三陽”的廣告。直到現在,不少人都是“談(乙)肝色變”。

因為乙肝,你是否曾經——

被單位拒之門外?

在飯桌上受到“特殊照顧”?

錯失摯愛?

擔心下一代被傳染?

……

對付乙肝的利器

曾經,我們對於乙肝病毒幾乎是束手無策的,眼睜睜地看著它奪走了無數的生命,破壞眾多的家庭。

隨著醫學發展,科學家們研發出了對抗乙肝病毒的利器——抗病毒藥物。乙肝的抗病毒藥物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干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

“老藥”找到新用法,乙肝治癒有希望

核苷(酸)類似物的“致命缺陷”

乙肝病毒的複製好比汽車的組裝生產。

在人體肝臟細胞裡面,有一個乙肝病毒的複製模板,叫做cccDNA。cccDNA就如汽車的圖紙,不同的生產線根據這個圖紙,不斷生產出各個零部件(HBsAg、HBeAg、核酸等等),最後組裝成一輛完整的汽車(病毒DNA)。

而核苷(酸)類似物就好像一個楔子,精準地插到其中一條生產線的齒輪組裡面,導致該生產線無法運作,也就無法生產出最終的車輛(病毒)。

這個過程反映在人體身上,就是抑制了病毒的複製。

“老藥”找到新用法,乙肝治癒有希望

核苷(酸)類似物的操作非常簡單粗暴,起效快,副作用少,因此深受廣大乙肝患者的喜愛。

不過呢,這個“楔子”並非鑽石,做不到“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存”。它是一個“日用品”,每日都在消耗,每日都得補充。

1999年開始,陸陸續續有多種核苷(酸)類似物上市,不少患者用藥十多年了。臨床醫生經常會被患者問到的問題就是——“這個藥需要吃多久”和“這個藥還要吃多久”。

真相是:

究竟要吃多久?——長期

需要終身吃嗎?——有可能

干擾素的三板斧

干擾素在1957年被發現,至今已有60年曆史。當時科學家發現雞胚被注射滅活的流感病毒後,雞胚自身能產生“干擾”病毒的物質,遂稱之為“干擾素”,由此可見,干擾素本身就是生物體內可自行產生的物質。

為了將干擾素用於臨床,必須量化生產。經過曲折、感人、雞湯般的歲月後(此處不知道要省略多少字……),在1986年,第一個基因工程生產的干擾素正式被美國FDA認可。

1992年開始用於乙型肝炎的治療,距今26年,是名副其實的“老藥”

干擾素的作用機制簡單來說可以歸納為三點:抗病毒,調免疫,抗腫瘤。

在這“三板斧”的加持之下,干擾素在抗乙肝病毒這一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個人品牌:

①“大三陽轉小三陽”幾率高;

②停藥後病毒反彈幾率低;

③部分患者可獲得表面抗原(HBsAg)清除。

一般來說,在乙肝兩對半的驗單上,只要看到HBsAg陽性,那麼就認定是乙肝患者;如果HBsAg陰性則認為不是乙肝患者。

“老藥”找到新用法,乙肝治癒有希望

因此,對於能夠在治療後達到乙肝病毒DNA陰性,HBsAg陰轉,並長期維持的患者,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牛叉閃閃的治療終點——臨床治癒。

“老藥”的新徵途

儘管干擾素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但是,一切“撇開數據講療效”都是耍流氓。既往研究發現,使用干擾素患者整體的HBsAg清除率大約10%。

這個數據,儘管相對於核苷酸類似物的2~3%是高出不少,但是10%這個數字,還是讓我流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笑容。

不過呢……沒錯,這個轉折之後,劇情將會進入高潮——

近年來,在各位專家教授的不懈努力之下,發現符合某些條件的人群使用干擾素治療後,其HBsAg轉陰率有明顯的提高。

我國目前已經有多個研究公佈了相應的數據:

“老藥”找到新用法,乙肝治癒有希望

使用同樣的藥物,也是同樣的方案,由於選擇的人群不同,因此能達到更高的HBsAg清除率,部分竟可高達67.4%。

在慢乙肝臨床治癒的征途當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將用“先富”的經驗,帶動更多人的“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愈”。

“老藥”找到新用法,乙肝治癒有希望

目前,由中國肝炎基金會發起、中山三院感染科作為牽頭單位設立的“中國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癒(珠峰)工程項目”已經在全國160家單位開始招募符合條件的患者。

  1. 年齡介乎18~60歲;
  2. 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超過一年;
  3. 最近檢查提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在1500 IU/ml及以下,乙肝e抗原(HBeAg)陰性,乙肝病毒量(HBV-DNA)<100 IU/ml;
  4. 這是初步的標準,具體還需要排除相應的禁忌症;
  5. 檢查不免費,藥物根據不同指標,減免力度不同。這不是一個新的藥,也不是新的方案,而是現在更精準地定位推薦效果可能更好的人來使用。如需更深入瞭解,可到相應的醫院進行諮詢。

更多專業醫學建議,請關注微信【小七尋醫助手(x7xyz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