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找到新用法,乙肝治愈有希望

小时候,无论是电台上,还是电线杆上,到处都是关于“老军医”“大三阳转小三阳”的广告。直到现在,不少人都是“谈(乙)肝色变”。

因为乙肝,你是否曾经——

被单位拒之门外?

在饭桌上受到“特殊照顾”?

错失挚爱?

担心下一代被传染?

……

对付乙肝的利器

曾经,我们对于乙肝病毒几乎是束手无策的,眼睁睁地看着它夺走了无数的生命,破坏众多的家庭。

随着医学发展,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对抗乙肝病毒的利器——抗病毒药物。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老药”找到新用法,乙肝治愈有希望

核苷(酸)类似物的“致命缺陷”

乙肝病毒的复制好比汽车的组装生产。

在人体肝脏细胞里面,有一个乙肝病毒的复制模板,叫做cccDNA。cccDNA就如汽车的图纸,不同的生产线根据这个图纸,不断生产出各个零部件(HBsAg、HBeAg、核酸等等),最后组装成一辆完整的汽车(病毒DNA)。

而核苷(酸)类似物就好像一个楔子,精准地插到其中一条生产线的齿轮组里面,导致该生产线无法运作,也就无法生产出最终的车辆(病毒)。

这个过程反映在人体身上,就是抑制了病毒的复制。

“老药”找到新用法,乙肝治愈有希望

核苷(酸)类似物的操作非常简单粗暴,起效快,副作用少,因此深受广大乙肝患者的喜爱。

不过呢,这个“楔子”并非钻石,做不到“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存”。它是一个“日用品”,每日都在消耗,每日都得补充。

1999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多种核苷(酸)类似物上市,不少患者用药十多年了。临床医生经常会被患者问到的问题就是——“这个药需要吃多久”和“这个药还要吃多久”。

真相是:

究竟要吃多久?——长期

需要终身吃吗?——有可能

干扰素的三板斧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至今已有60年历史。当时科学家发现鸡胚被注射灭活的流感病毒后,鸡胚自身能产生“干扰”病毒的物质,遂称之为“干扰素”,由此可见,干扰素本身就是生物体内可自行产生的物质。

为了将干扰素用于临床,必须量化生产。经过曲折、感人、鸡汤般的岁月后(此处不知道要省略多少字……),在1986年,第一个基因工程生产的干扰素正式被美国FDA认可。

1992年开始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距今26年,是名副其实的“老药”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点:抗病毒,调免疫,抗肿瘤。

在这“三板斧”的加持之下,干扰素在抗乙肝病毒这一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品牌:

①“大三阳转小三阳”几率高;

②停药后病毒反弹几率低;

③部分患者可获得表面抗原(HBsAg)清除。

一般来说,在乙肝两对半的验单上,只要看到HBsAg阳性,那么就认定是乙肝患者;如果HBsAg阴性则认为不是乙肝患者。

“老药”找到新用法,乙肝治愈有希望

因此,对于能够在治疗后达到乙肝病毒DNA阴性,HBsAg阴转,并长期维持的患者,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牛叉闪闪的治疗终点——临床治愈。

“老药”的新征途

尽管干扰素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但是,一切“撇开数据讲疗效”都是耍流氓。既往研究发现,使用干扰素患者整体的HBsAg清除率大约10%。

这个数据,尽管相对于核苷酸类似物的2~3%是高出不少,但是10%这个数字,还是让我流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不过呢……没错,这个转折之后,剧情将会进入高潮——

近年来,在各位专家教授的不懈努力之下,发现符合某些条件的人群使用干扰素治疗后,其HBsAg转阴率有明显的提高。

我国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公布了相应的数据:

“老药”找到新用法,乙肝治愈有希望

使用同样的药物,也是同样的方案,由于选择的人群不同,因此能达到更高的HBsAg清除率,部分竟可高达67.4%。

在慢乙肝临床治愈的征途当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将用“先富”的经验,带动更多人的“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愈”。

“老药”找到新用法,乙肝治愈有希望

目前,由中国肝炎基金会发起、中山三院感染科作为牵头单位设立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已经在全国160家单位开始招募符合条件的患者。

  1. 年龄介乎18~60岁;
  2. 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超过一年;
  3. 最近检查提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在1500 IU/ml及以下,乙肝e抗原(HBeAg)阴性,乙肝病毒量(HBV-DNA)<100 IU/ml;
  4. 这是初步的标准,具体还需要排除相应的禁忌症;
  5. 检查不免费,药物根据不同指标,减免力度不同。这不是一个新的药,也不是新的方案,而是现在更精准地定位推荐效果可能更好的人来使用。如需更深入了解,可到相应的医院进行咨询。

更多专业医学建议,请关注微信【小七寻医助手(x7xyz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