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生活中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

“富二代”,在人们印象中与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为什么现在生活中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

穷人家的“富二代”现象,如今越来越普遍了,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发展来看,很容易导致国民素质越来越差,无论对社会的稳定,对家庭的幸福,对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对创新能力的发展等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为什么现在生活中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

父母家庭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导致育儿方式随之出现问题

在当下很多中国家庭里,家庭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千百年来优秀的家庭传统文化正面临消失的现状。很多年轻父母缺乏学习和继承优秀家庭传统文化的意识,只为活在当下。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教育需要自出生后,连续不断进行培育,从基本生活技能学习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走向生活的独立,一旦父母不教,反而包办代替,很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凡是生活独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容易懒惰,不爱学习。这种风气长大的孩子,将来成为父母时,试想会是什么样子?

父母甘于让孩子养尊处优,全然想不到这是在害孩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小康家庭越来越多,但是很多父母却在孩子的基本生活保障上,向有钱人家看齐,别人家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有。如此一来,孩子从小就在吃喝玩乐上以高水平保障和消费,这不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甘于享受的坏习惯了吗?凡是小时候不能吃点苦,受点穷的孩子,往往缺乏改变命运的意思,更不要说拥有上进心了。因此,穷人家的“富二代”现象,如温室里种芝兰,一旦将其放之社会这个大自然去洗礼,生存能力是非常差的。其结果不正是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出现了吗?

为什么现在生活中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

父母的虚荣攀比之风,导致了孩子不愿意勤俭节约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浮躁之风是盛行的,很多父母总是愿意和别人攀比着过日子,别人家有车,自己就得有,买不起贵的,便宜的也要买;别人家有房子,自己就得买,宁愿负债也不愿意租房子住。这样一来,就出现表面看,一身光鲜,事实上都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呢。试想,当父母都不能做真实的自己,反而虚荣心如此之强,又如何教育孩子勤俭过日子呢。再综合上面两条的内容,就不难想像,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学的是什么?自然只会只顾吃喝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庭责任感,感恩与爱心都得不到培养。这样的孩子将来成人后,参与社会竞争,很容易被淘汰。

为什么现在生活中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多?

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这种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好不好,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可以对某个综合性的项目负责,而是一枚螺丝、一个零件,幻想后面有为自己收拾战场的家长。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干脆不让他们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馆打工。

贝克汉姆的儿子曾经去咖啡馆打工,时薪20元人民币。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为人父母真正的成长,是能够正视自己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成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