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如何变成狄太师的?

珵素

杨家将故事歌颂了北宋年间保家卫国的杨家名将,由此衍生出的戏剧、评书、影视作品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故事中,杨家四代人精忠报国,感人至深。为了塑造杨家的形象,故事中自然免不了要出现几个大反派。除了战场上的敌人,杨家在朝中也有几个死对头:潘太师潘仁美,逼死杨令公杨业,射杀杨七郎;王太师王钦,是辽国的内奸;庞太师庞文,处处与杨家作对;狄太师狄青,因嫉妒杨家,就设计陷害杨家,还抢了杨家的功劳。

杨家的这四个敌人中,王太师王钦与庞太师庞文的原型一直无法确定,潘太师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前期的大臣潘美。宋太宗雍熙年间,北宋兵发三路进攻辽国,后因东路军大败,潘美奉命撤军,在撤退过程中,因用兵不慎,将杨业置于险地,结果杨业全军覆没,潘美也受到了处罚。杨家将故事歌颂的既然是杨业及杨业的后人,将潘美设定为反派,自然可以理解。

只是,狄青与杨家根本没有牵连,又为何会被设定为反派呢?而且,在故事中,创作者既然都把潘美的名字改成了潘仁美,又为何会在故事中直接用狄青的名字?

狄青是如何变成狄太师的?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贫寒,十多岁时入军。李元昊反叛后,被调往西北前线。在与西夏交战的过程中,狄青敢打敢冲,屡立战功。每次上阵,狄青就披头散发、带着铜面具出入敌阵,无人能挡。后来狄青因故与范仲淹、韩琦结识,两人都非常器重狄青,范仲淹更是将《汉书》、《左传》赠与狄青,勉励他多读史书,如此才不会只有匹夫之勇。

皇佑年间,广西的一名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建国,与北宋对抗,接连攻下几个州,甚至包围了广州城。朝廷接连派兵前去平叛,但频频受挫。见此情况,狄青主动向宋仁宗请战,前往岭南。到达前线后,狄青迅速接过指挥权,约束全军不得擅自出战。重罚了几位不听号令的将领后,狄青就集合兵力,奇袭昆仑关,夺下了要害之地,又乘胜追击,连败叛军,侬智高等叛军将领全部战死。

可以说,狄青是北宋时期少有的名将。但就是这位名将,在《杨家府演义》中却成了反派,甚至将狄青的功劳抢了过来,安在杨宗保等人的身上。《杨家府演义》中说,狄青在平定侬智高时屡次受挫,无奈向朝廷求援,朝廷就派了杨宗保前去顶替了狄青,狄青因此心生不满。后来杨家将平定叛乱,全家受到封赏,狄青心生嫉妒,就开始处处针对、陷害杨家。

狄青是如何变成狄太师的?

《杨家府演义》将狄青塑造为杨家的敌人后,狄青的这一形象基本就确定下来了。虽然后来的作品中,狄青的反面角色有所改变,甚至有版本说狄青与杨家最终惺惺相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抗击敌人,但狄青要抢杨家平南的功绩这一点却基本没改。

从史料上看,狄青与真实的杨业的后裔并没有什么交集,平定侬智高,也确实是狄青的功绩。那么《杨家府演义》为何要说是狄青抢了杨家的功绩呢?

从杨家将故事的创作需求看,杨家屡立战功,朝廷也多次封赏杨家,杨家主将应该是很受朝廷信赖的。但为了加强戏剧冲突,创作者又需要塑造出能够陷害杨家的敌人。因此,才有了潘太师、王太师、庞太师、狄太师这四个人。四人深受皇帝信赖,因此,在他们陷害杨家时,皇帝才能够被迷惑。若将四位太师换成一般朝臣,皇帝怎么会轻易相信他们的话?而狄青生前很得宋仁宗赏识,且长时间担任枢密副使和枢密使,这一点非常符合创作者的需求。

而且,纵观北宋历史,北宋所取得的军事胜利十分有限。一是北宋初年的统一战争,一是狄青平定侬智高的战争。杨家将故事的创作者为了给杨家添战功,就需要把平定侬智高的胜利放在杨家名下。又为了保持与史书的一致,就只能说是狄青抢了杨家的功劳。

狄青是如何变成狄太师的?

从狄青这边来看,因为狄青在西北前线和岭南取得了很多战功,加上他与韩琦、范仲淹的关系又不错,因此在狄青担任枢密使时,就有人开始污蔑狄青,特别是当时的部分文臣,认为狄青功高震主,不利于朝廷稳定,因此设法打压狄青。当时的言官甚至直接要求宋仁宗将其调出汴京,但宋仁宗一直不同意。后来京师发生水灾,狄青无奈将家搬到相国寺,住在大殿上,朝中官员趁机上书攻击狄青,宋仁宗无奈免去了狄青枢密使的职务,把他贬到了陈州,狄青也在不久后病逝了。

狄青死后,人们对他的攻击依旧没有停止,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仍然有不少污蔑狄青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不多,但影响不小。后来就有人受此影响,在创作故事时,将狄青完全塑造成了反面角色。《杨家府演义》即是一例。不过狄青终究是一位忠臣勇将,民间也有不少歌颂狄青的传说,若将狄青塑造成彻头彻尾的反派也不现实,因此后来的人在丰富杨家将故事时,就逐渐改变了狄青与杨家的敌对关系,不过平定侬智高的功劳,却始终不愿还给狄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