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河南省招生办对于“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事件的回应?

法治观察001


首先,我经常给学生们讲,现在很多事情都不公平,但唯一公平的就是:高考!

其次,事故报道还原:

最后,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1 我也有朋友是高中老师,带过多界毕业班,他们的说法就是掉包绝无可能!但凡经历高考就晓得高考多么严格,买通关系调包几乎没有可能,最有可能就是平时考试作弊,高考见真章!

2 考生及家长有最新动态吗,不发声就是接受了调查结果,常理讲调包的可能性不大。

3 我亲戚家孩子,平时成绩在年纪排前十几名,按照每年该校的高考情况,再努力一点点就是清华北大的成绩,结果高考只考了个三本!孩子自己没敢去复查,电脑游戏害的。

4 我88年找人替考考上县高中,为了父母的面子,为了不失去女朋友,高一高二都是平时不参加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提前搞答案,想考第几就第几,高三感觉再这样,一切都完啦,跑邻县苦读一年,最终考上重点大学。成绩出来那一刻,感觉自己真的解脱啦,要不然,这么面对呀!

5 这种学生见多了!平时考试手机作弊成绩远超一本线,真正高考连三本都考不上!

6 好多年前好像山东已经出现过一次,家长以为成绩让别人顶了,最后露馅了,孩子平时成绩太假。

7 河南出现一次对数学成绩1分质疑,后来一调查也认了,还真是1分,点太背,选择填空全错,选择一个都没有蒙对。

8 我们这里有个孩子平时考试,老师估计最少是一般一本,结果高考出来专科,家长一再逼问,高二高三全部是舞弊过来的!


游戏大咖王


  河南省招生办8月7日晚以《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的形式对事件作出回应,指出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考生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可以说,离真相越来越近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

  同时,网上还流传有另一个版本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与官方发布的公开信一致,但公布了四名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335分的考生学考1个A,7个B,1个C;230分的考生则是2个B,7个C;243分的考生则为3个B,6个C;261分的考生是往届生,2017年高考成绩为214分。从这几个考生的学考成绩来看,与其高考成绩还是比较吻合的。当然,上述信息未经核实,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对掌握考生真实水平、厘清事件真相是非常有帮助的。

  笔者认为,为化解公众猜疑,河南省招办应该更进一步公开相关信息。如公布四名考生的试卷,根据考生试卷的作答痕迹对照答题卡答案;二是对考生答题卡进行笔迹鉴定;三是公布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四是公布考场录像。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是本人所作答,那么一切疑问将迎刃而解。

  目前,部分网友所纠缠的问题,依然是考生所高考成绩与估分严重差异、作文题目不一致、答题卡姓名有涂改痕迹等。笔者认为只要证实考生答题卡笔迹系本人所答、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如学考)吻合,则排除招生办调包的嫌疑,至于考生姓名存在涂改,作文题目不一致,则很可能是考生有意而为之。

  事实上,考生为圆谎欺骗家长的情况屡有发生。2013年福建惠安县考生杨婷婷在网上发帖反映其高考分数“被调包”,经福建考试院公布试卷证实为考生撒谎。2010年福建某女生考生300多分,伪造了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直至陪女儿到福州大学注册时才发现被骗(《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6日:高考分数“被调包”骗局为何年年上演》)。

  至于调包这个问题,笔者之前从操作难度、风险、收益等方面分析,认为在逻辑上较难成立,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但也被不少人横喷。

  先说调包的难度和风险,如果是在基层操作,不同地方4名考生4个科目均成功调包,家长要买通多少考务人员为自己甘冒风险?而如果是在高层操作,调包可以说是最拙劣的作弊手段,有能力调包答题卡者,根本无须直接伤害他人留下隐患,直接修改自己的答题卡、甚至以新的答题卡替换自己的旧答题卡岂不更简单、安全?

  从收益上来看,家长愿意冒如此大风险,省招生办的官员或基层的一大批考务人员也愿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下水为几个200、300分的考生调包为500多分(四个疑似调包考生有3人估分是500多分)。这样的难度、风险、收益对比,调包的行为有多拙劣和愚蠢?要有调包的能力,高考移民、自主招生、送孩子出国哪一条不比调包答题卡更低风险?哪怕直接作弊修改自己的答题卡,也远比模仿他人笔迹调包答题卡要容易和安全吧?

  当然,仅仅是从逻辑上推理并不能证实河南省招办的清白,相信纪委介入后,必然会调取考生试卷、学考成绩、笔迹鉴定、考场录像等方面信息,到底是谁在说谎,相信真相很快会大白。

  个人浅见,不喜勿喷。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留下您的观点!


高考与教育


在一片愤怒的质疑声中,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因为以前有高考录取被顶替的报道,人们自然而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现在“真相”大白,但还会有持续的质疑声,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们必须以事实说话!这个事实就是:河南省省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这一事件关系广大考生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政府形象,调查应该是严肃认真的。

在这个事实面前,对于家长的实名举报,我们也不应有太多的指责。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关键问题是孩子是不是真正的诚实!真正诚实的人,人欺天不欺;不诚实的人,自会付出代价遭受不诚实的惩罚。孩子真是学霸,真的考了600多分,面对这个“调查结果”会忍气吞声吗?老天也不会答应!

近些年来,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考生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成绩斐然,得到很多的赞扬和掌声。可一到了监考严格的考试,却像打蔫的茄子,成绩大幅下滑。个中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可是这些孩子非常好面子,不靠踏踏实实的努力,却想通过“捷径”来获得高分,获得众人艳羡的目光。有的被称为“百度小王子”,有的能提前知道考那个省的模拟卷,有的甚至联手购买“考试高科技产品”,来维护他们获得的“荣耀”。知情者哂之,不知情者还以为是真正的“学霸”。蒙骗了老师和家长不说,结果只能害人害己。

这是一个重视分数的时代,也是一个讲面子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在追求分数的时候,亦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靠踏踏实实获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有面子!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


书剑谈道


应该说,河南省招办的这个最新回应,还是很及时,很认真,态度也是很坚决的。

这封《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中称: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结果为: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待调查结果出来后,将向社会公布。

事实上,这个初步调查回应,也符合许多人此前对此事的看法——这就是:这种调包的事,虽然我们也不敢说完全就不会发生,但实施的可能性或必要性,真的不是很大、很大……

具体的理由,不少网友都予以了指出,大摡的意见或大致的认识都是觉得不可理喻:能有这等调包能量的人,他们的子女,想上个大学或想上个好大学,直接给送到国外去念不就行了吗?不更省事吗?至于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费这么大的周折,动这么大的手脚……至于要调最高估分才六百出点头考生的包吗?更惶论,还有几个声称被调包的考生,其估分也才五百多?这不是犯傻吗?

但另一方面,这个回应,也还尚欠缺对其他的一些疑点能作出必要的、能令人信服的逐一之解释。

比如,为什么会出现有一个考生四份试卷中的考生号都不一样,甚至连考生条码都不对的情况?也就是说,考生家长们晒出的拍照是真的存在吗?

要知道,如果考生号和条码不对应,甚至还出现涂改痕迹的情况时,据熟悉高考阅卷流程的网友表示,这会导致最有可能的后果是试卷能直接作废的。

但是,这个考生的试卷为什么没有作废呢?

此外,还有网友还查询了“考生号”这组数字的构成,结果也很令人吃惊。 原来,卢女士女儿试卷上这组14位的考生号并不是“无规则”的数字,而是有来头的。比如开头两位是考试的年份(2018年为18),第3、4位是考试省市的代码(河南省是41)。

这也就是说,在卢女士一家提供的“调包”证据中,当原本1841开头的考生号被“篡改”成1844后,这个考生号也就根本不再是河南的了,而是广东省的了。

那么,这就很奇怪了,在如此的胡改之下,这些试卷不仅照常被河南方面打出了分数,还照常可以被考生号为18412301153230的卢女士的女儿成功调取出来……

仅就以上几点来看,确实也还是存有令人费解之处、或可疑之点的。当然,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就确信调包的可能仍然存在。而是,我想说的是,正因为如此,就更有对所有关心高考公平和严肃性的人们有着进一步释疑解惑的必要性了。

所以,我们希望,已经介入调查的河南省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部门,能够尽快作出一个更细致的,更权威的,更令人信服的回应。

好在,河南省招生办在这封信中已承诺,侍调查结果出来了后,将向社会公布……


偶来三径


有没有可能平时600+,高考300+这种现象呢?

作为一个高中老师,我来论述一下:

一,平时的600+,我们学校分为火箭班,重点班,普通班,如果一个普通班的学生考试用手机作弊,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绩,那么就会调入重点班,甚至火箭班。反过来成绩退步了,会按校名次调出火箭班,重点班,直至回到普通班。我见过学习不好的学生,通过作弊进入重点班,火箭班,为了自己的尊严或者面子,就进入了持续作弊的模式,拿到远超自己水平的高分,给家长造成自己孩子是学霸的假象。

二,学校或者老师对这个知情吗?答案是心知肚明。但会怎么办呢?通常是没有办法。现在的学生即使作弊了,没有坚实的证据,学生只要不承认,最后就是抓作弊的老师倒霉了。轻则给学生道歉,重则家长抓住不放,闹到教育局给处分,甚至丢饭碗都有可能。所以老师抓作弊的成本很高,疑似作弊的情况老师一般不敢公开怀疑。就算学生作弊了,于老师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平时考试也不决定什么,现在老师都学精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值得抓作弊了。反之,学生作弊,一个手机就行,百度作业帮,小猿搜题等等,分分钟出答案,非常方便。即使被抓作弊了,最多该科考试成绩记零分,学校也不敢停课,老师也不会叫家长,家长不知情。总结下来,老师抓作弊代价太高,学生作弊成本太低,时间一长,学生就知道老师不会或者不敢抓作弊了,学生就可以进入持续作弊模式。

三,高考300+怎么回事?现在的高考是组织极为严格,严密的考试,能够有效的杜绝作弊。三个老师监考三十个学生,全程录像,无声入场,手机是进不了高考考场的,学生就失去了作弊的一大利器。被抓作弊,一到三年不准参加高考,严重的会判刑。作弊代价太大,高考学生就不敢作弊了,只能凭真实实力考试。高考的作弊现象是有就必抓,监考老师是一关,视频监考是一关,录像是一关,不抓作弊,很多人要担责,所以高考的作弊老师不抓代价太大。

总结,平时考试,学生作弊几乎没有代价,老师抓作弊代价太大。学生敢作弊。高考,学生作弊代价太大,老师不抓作弊代价太大,学生不敢作弊。就造成了个别学生平时成绩超好,高考现出原形的现象。


LG9396


对于河南省招办的公开回复,我是认同的,但是,我认为河南省上下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还是给人留下遐想。首先公开实名举报的是什么人,也是具有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不是反对实名举报,而是在举报时有人强调他们的公职身份。其次对于这些家长的做法,他们选择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于参与高考过程的考试工作人员质疑,又有谁来还这些人的公平?也是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应该反击,而河南省的反击力度不够。我认为:河南省监察局出头,组成一个参与成分广泛的调查组,其中,两个有工职身份的家长必须参与,由河南省招办工作人员,调出学生的原始答卷,学生的学考成绩单,召集媒体,公开发布权威的新闻发布会,公开事实真相,其中调查应该全程录像。如果真的发生高考事故,严肃处理工作人员,如果是学生撒谎,家长应该在媒体上公开道歉,这样对公权力的信任有帮助,也对学生和家长有帮助:做错事不能不付出代价。特别是河南省。


华仔哥ddd


这个问题,三个角度看,第一,要认清这个问题的性质,第二要相信政府的调查,第三,调查要增强程序正义。

1、高考要是出问题,这个事可就大了。 考试公平是社会最底线。 如果这里要是有偷换试卷的腐败,那就完蛋了。 估分627分,考335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看,这里面是否有其他问题, 其实要查这个问题也不难,就看是不是真查。

2、要相信政府调查,这样问题,没有人敢背锅的,更何况任何单位都不是一个人在工作,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所以,调查是没有理由也没人敢作弊的。

这个调查我认为是真是可信的。【河南招生办回应“高考答题卡疑被掉包”:成绩无误】省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结果为: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

3、这个调查程序正义很重要,比最后的结果还重要,我认为,最理想的是,在调查取证阶段,考生要参加,而且一定要录像取证,最后那几张答题卡,是不是自己的,考生说比工作人员说,更有证明力,这个视频也是最好的证据。

最后还有反思,这个反思就是塔西陀陷阱,我就不引申了,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离开信任,万劫不复,我们缺少的就是信任。


韩东言


应该说河南省高招办回应很迅速,回应非常及时,回应也很清晰,解答很明确,经过查证和考生书面确认,答题卡确实是考生本人的,这应该已经说明了真实的情况!

最近,一篇关于答题卡被调换的自媒体文章火遍朋友圈,其中有家长实名举报到纪委认为答题卡被调换了。河南省高招办应该说反应很迅速,已经在8月7日公开了四个孩子及家长的查询结果,并让孩子也写出了确认书。确认书确实是孩子写的,而且从内容来看确实也很能说明问题了!

从下面的公开图片来看,孩子的确认书写的很清晰,也很明确,孩子已经基本上认可了考试结果,并且确认答题卡是自己的,这确实已经能够说明答题卡没有被调换,孩子自己确实应该考的就是那么多分。



我们的高考管理体系是非常严格和严密的,流程设置也非常精细和严密,从高考严密的流程来看,答题卡被更换的可能性为零。高考中每个班级考完试,几个老师共同被看着将所有资料装入档案袋里面封好的。档案袋汇总后都是专车押运到指定戒严场所内,拆封这些档案袋还要有多人在场。因此,根本没有机会去调换某个人的答题卡!


而且,说实话!预估分600分,出来300多分,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多么能给自己添分。而且,这个孩子还说除北师大不上,北师大在今年河南的录取分数线为文科644分,理科640。600分根本就不够北师大的分数线啊!当然了,实际分300分更不够了。



河南省2018年90多万考生高考,4名考生质疑答题卡被调换,家长和孩子这是多么相信自己的考试水平啊!但是答题卡更换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绝对不可能的。高考有关的工作场所,包括试卷运送都是武警把关,全程戒严,高清摄像头无数,360度全程监控,根本没有机会去调换答题卡。

因此,答题卡被调换的可能性为零!

河南省高招办回应迅速,回应规范,回应权威和全面,经过复核和孩子书面确认,四个孩子的答题卡没有被调换,这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睿思天下


通过河南省招生办的回应中,可以看出,真正有用的信息就是这一两句话,这也正是这个事件的核心矛盾。

在此之前,根据考生反映,省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结果为: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

河南省招生办表态:成绩无误,系本人所答。

不过其实,仍有很多人还是对此表示怀疑的态度。

估分严重不符

对于这四位考生来说,他们的实际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差两百多分,这样的情况的确有些蹊跷,使人生疑,虽然高考阅卷必然会存在误差,但相差如此之大,很难说过去(除非考生自己出问题了)。

笔迹有所不符

根据所提供的字迹对比图,发现笔迹能够明显看出有问题。



名字出现书写错误

在高考如此严肃的时候,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写错自己的名字,更何况自己的名字写了十几年。

那么现在此事,各执一词,难辨真假,孰对孰错,只能静观其变。

而此时,有人便会说,何不直接公开考试试卷,便一目了然了。的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公开考试试卷会有很大难度。

1.考试试卷本身就会有一些主观性的答案,如果公开试卷,那样可能就会导致阅卷老师和考生各执一词,考生认为这个题应该得多少多少分,而阅卷老师可能就不以为然。

2.公开考试试卷势必会引起社会的热议,舆论是不易把控的,稍有不慎,容易乱成一锅粥,有损高考的权威性。

又或者,可以让考生重新做一套试卷,将试卷难度控制在高考难度,重新出题,让这四位考生重新考试,那么结果便一目了然了。

然而,反过来想想,如果成绩真的确实无误,那么说明这是考生导演出的闹剧,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13年福建省就发生过一次类似事件,却无疾而终。

如果真的是考生炒作出来的,那这几位学生怎么能如此没有底线呢?完完全全缺乏道德,缺乏廉耻。若一个考生不惜以毁坏高考名声来让自己名声大噪,那他是有多么的丑陋,无妄接受了义务教育,无妄接受了高中教育。没有诚信,就像狼来了,终究被“吃掉”。

人无信不立

不论怎么样,我都希望事情能够真正的被解决,因为高考的权威性不容被质疑。

感谢各位的阅读,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顺便给我点个关注哦~


物理看花N


实名举报的四位家长,有两位是检察院工作人员,这如果换成普通人怕是心中有疑问也无门申诉,据悉现在其中一名家长已决定让孩子复读。

家长说:河南四名高考考生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掉包。一名家长表示,孩子高考估分627分,实际成绩才335分。另三名家长也表示遇到孩子考后估分相差悬殊的情况。此外, 答题卡上都有修改痕迹,且字迹也明显为第二人所为。

政府回应:8月7日,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回应“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的事件:“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

一个社会有三大底线行业: 一教育,二医疗,三法律。 无论社会多么不堪,只要教育优秀公平,底层就会有上升的希望;只要医疗不黑暗堕落,生命就会得到,起码的尊重;只要法律秉持正义,社会不良现象就能被压制到最小。 如果三大底线,全部洞穿!就是人间炼狱!

古代如果高考作假,那可是要掉脑袋的,高考是唯一公平竞争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都出现问题,那么民心何在?

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事实来安抚民心。调取当日考试监控,看是否是孩子本人所做。拿出更多证据来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