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漢民族傳統瓷器——白瓷

門道提示:農曆六月十二

白瓷是漢民族傳統瓷器。由於它受人們的喜愛,白瓷顯現高貴,其用途廣泛。它最早創燒於東漢之前,唐代有名的過渡性灰白瓷邢窯,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窯,汝窯。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現倒退現像。明代又恢復白瓷的本像。

門道文化|漢民族傳統瓷器——白瓷

白瓷

白瓷的巔峰瓷為北宋的汝窯。汝窯色卵白,瑩潤,它的皇宮御用瓷單的白淨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貴。人們曾經這樣讚譽過它工藝失傳的珍貴度;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有汝窯一片。對它的白淨度,國外認為它是【中國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現代最白的白瓷也沒有超過它;圖片資料實在無法顯示它的白淨度。

門道文化|漢民族傳統瓷器——白瓷

白瓷

白瓷也是畫作及燒製色瓷的基礎瓷,是五彩瓷,青花瓷,鬥彩瓷最好的底背基礎瓷。白瓷代表未來,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燒製量最大,市場佔有率最大。

東漢墓

湖南長沙東漢墓已出現早期白瓷。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範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較進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現。

隋代白瓷巳較普遍,河北內邱、臨城縣祁村一帶曾發現邢窯遺址。

門道文化|漢民族傳統瓷器——白瓷

白瓷

唐代達到極盛時期,巳查實北方地區生產白瓷的窯址有河北內邱、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陝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其中以邢窯白瓷為代表,與南方地區越窯青瓷相匹敵,世稱“南青北白”,為唐杜甫贊誦的四川大邑窯,至今未查明其產地。

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未發觀唐代白瓷窯址。唐代廣州亦曾產白瓷。唐代對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妝土,以增加燒成後的白度。

門道文化|漢民族傳統瓷器——白瓷

白瓷

到中、晚唐,已多數採用高質量的坯料,因而減少或不用化妝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達體薄釉潤,光潔純淨地步。五代時期,白瓷生產仍以北方為主,唐代窯場大多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的黃堡鎮和玉華宮窯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發現帶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數應屬河北曲陽窯及遼白瓷。

門道文化|漢民族傳統瓷器——白瓷

白瓷

白瓷五代窯址

景德鎮五代窯址是南方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白瓷產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的定窯為代表。除景德鎮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其特徵,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色”、“象牙白”之稱,享有“中國白”的美譽。

白瓷唐代白瓷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一種帶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徵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

門道文化|漢民族傳統瓷器——白瓷

白瓷

一般講,"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製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器物上的,屬於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於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無釉並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於北宋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