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树立对助听器效果


同样的听力损失程度,残留听力可利用价值高的人助听效果就好。比如,同样是60dB(HL)的平均听力损失,传导性聋患者的助听效果就比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好。因此残留听力的质量是衡量助听效果的重要指标。残留听力包括是否存在重振现象、听觉分辨能力如何等项内容。事实上,对助听器效果影响最大的是使用者自己的听觉分辨能力。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听觉分辨能力的损失。损失的不多,助听器可以补偿。若损失过于严重(这种情况多见于听觉中枢的障碍),助听器也就无能为力了。助听器毕竟还不能取代大脑皮层的作用。

助听器对语言声反应好,对非语言声反应就不好。因此,在一对一交谈时,助听器的作用最明显示,其他情况下会差些。举例说,有些戏迷或音乐迷,希望戴用助听器后仍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种愿望恐怕不易实现。韵律可以明确地感知,但“味道”总有不足;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听不好,且以往的“字正腔圆”现在会有些“变调”。

对于看电视和听收音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一半左右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因为,电视与收音机放出的声音信号己经与原有的声音不同,这种改变本质上是一种“失真”;而通过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信号会再次改变、再次“失真”。两次“失真”导致一部分使用者“听不太清楚”。当然,听好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还问题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