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难以被发现,发现也打不着,造价不低

临近空间是指距离地面高度在20千米到100千米之间的空域,正好处于传统航天活动和航空活动交界的中间范围,通常也被人们称为独立于太空和天空之外的“第三极”。临近空间具备“承上启下”的特殊区位优势,在侦察监视、战略预警、通信中继、气象探测、导航定位、电子对抗等领域有着前景广阔的应用价值和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已经成为了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激烈争夺的新战场。

无人机比传统的有人飞机更适合执行临近空间飞行任务

中国“天眼”难以被发现,发现也打不着,造价不低

虽然人类已经有不少飞机具备了在临近空间进行飞行的能力,比如俄罗斯的米格25、美国的SR71等,但是临近空间的自然环境极其严苛,常规有人飞机难以长时间地在此飞行,而且飞行成本也十分高昂。最好的选择就是研制临近空间无人机,替代有人飞机长期驻留在临近空间执行各种任务。然而临近空间却堪称是无人机的“死亡禁区”,因为在这里稀薄的空气很难产生足够的升力,而低温、辐照、臭氧也容易使无人机电子部件发生故障。目前世界上现役的飞行高度最高的无人机是美国的RQ-4全球鹰,也只能在20千米以下的高度活动。

超压气球携带微型无人机在高空飞行

中国“天眼”难以被发现,发现也打不着,造价不低

2017年10月,中国在距地球表面25千米的高空成功测试一款微型无人机,迈出了临近空间无人机突破“死亡禁区”的关键一步。在这次测试中,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制的两架大小与蝙蝠差不多的微型无人机被超压气球带到了25千米以上的高空,然后用电磁脉冲的方式发射出去,无人机的时速在0.5米的距离内从零加速到100公里,就像一颗出膛的子弹一样。别看无人机的个头小,但是能耐可不小,机上装备了用于地形地貌测绘和电子信号采集的探测设备,可以居高临下对敌方的军事部署情况进行侦察。而且造价仅仅只有几百元人民币,大量投放广泛使用完全毫无压力。

气球在临近空间高度释放微型无人机的瞬间

中国“天眼”难以被发现,发现也打不着,造价不低

中国研制出携带微型无人机的超压气球同样也是大有来头,气球体积大约7000立方米,载重能力150公斤,平飞高度约25千米。本次试验验证了超压气球设计的可靠性和性能的优越性,标志着我国在长航时超压气球研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长航时超压气球具有使用成本低、飞行高度高、信号特征小、突防概率大、可重复回收等诸多优点,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渗透到敌方纵深区域,然后释放出数量众多的微型临近空间无人机来个“大闹天宫”,让敌方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造价低廉的长航时超压气球是临近空间无人机的可靠载具

中国“天眼”难以被发现,发现也打不着,造价不低

而且对于这种在两万多米高空飞行的不怀好意的危险目标,绝大部分的防空武器都只能徒呼奈何,能够发挥拦截作用的只有专用的战区高空防空导弹系统,但是这种级别的导弹造价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用来攻击造价几百元人民币的无人机(长航时超压气球同样造价低廉),这性价比简直让人吐血三升!就算损失了一部分气球和无人机,也丝毫不会感到心痛。当然总的来说,我国的临近空间无人机研究目前只是取得了突破性的开端,距离真正投入战场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使用方式也不会仅仅局限于用气球来投放微型无人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临近空间无人机家族必定会更加枝繁叶茂、大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