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音频截取自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22讲)

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这里边要解释一个词,“无余涅槃”。前边我们讨论过涅槃,那么这里边出现一个概念叫“无余涅槃”,大家一定就可以想到,那一定有一个跟它相对应的词,就是“有余涅槃”。佛教认为涅槃从一个特定角度,可以把它划分为“有余”和“无余”两类。“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通大乘、小乘佛法,就是大小乘都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但是在理解上有一点点差异。

那我们今天首先通俗地讲,什么叫“有余涅槃”?就是有所剩余的涅槃,比如说,佛陀三十几岁坐在菩提树下证道了,那么我们认为他老人家在那一时刻,其实已经涅槃了,按这个涅槃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有余涅槃。比如说还剩余着这个身体,这个色身;为什么还要保留着身体?因为要给众生说法,跟众生结缘。等到80岁的时候,他老人家认为该说的都说了,该办的都办了,因此在80岁的时候,他老人家入了“无余涅槃”,就是这一点身体都不要了,彻底地进入了涅槃。所以

无余涅槃就是涅槃的最后的境界,最高的境界。

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因此大家看,这些大菩萨们发了一个什么心?他们发了一个,要让六道的一切众生最后都要入无余涅槃的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灭度”,这两个字其实是同义语的叠用、反复,灭就是熄灭,度就是“pārami”,过河,这在佛教里是表示同一个意思,是一个同义语的反复、同义语的叠用,表示语气的强烈。也就是大菩萨们发了一个心,要让所有一切众生都要入无余涅槃。

各位,读到这儿你就应该体会到大乘佛法的心量,心量之大啊,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大家想一想,这一切众生里边,有没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帮助我的人、爱护着我的人?“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当然包括这些人,但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那些个伤害过我的人、打击过我的人?包括不包括?当然包括。说我是佛教徒,你也是佛教徒,那咱俩这是同修,那“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我们这些同修?当然包括。但是,我是佛教徒,那位先生不信佛,那位女士批评佛,还有的人甚至诽谤佛,那么“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那些个不信仰佛的?甚至批评佛、谩骂佛、诽谤佛的,包括不包括?当然包括。

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所以大家能理解吗,在佛教徒心中没有异教徒。在佛教徒心中,信仰佛教的我们是同修、是朋友,那么不信仰佛教的,甚至信仰其他宗教的,依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绝不能视没有宗教信仰的、不信仰佛教的、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为魔鬼,佛教从来没有这样的观念,佛教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大乘佛法就是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今生没有缘,来生接着度,生生世世,这是大乘佛法的心量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句话不仅心量大,而且具有着强烈的彻底性;因为在佛教徒心中,只要还在生死轮转,还在六道当中轮回,那么他一定是充满了苦难,解脱六道轮回的苦难,靠着轮回的自身,是不能最终彻底解决的。有人觉得我的生命的苦是因为钱少,因此他的解决方案就是挣钱,当然有的人挣到了钱,有的人没挣到钱。没挣到钱的人他认为他还苦,但是你不知道挣到钱的人,那么没钱人的苦是没了,那有钱人的苦又来了。有人把生命的苦归结为我地位太低,那怎么办?那拼命往上爬,那么有人爬上去了,有人没爬上去,没爬上去的,他认为他依然苦,但是你不知道,真正爬上去的,有地位的人,那没地位的苦是没了,那有地位的苦,它又来了。有的人说,我的苦是因为我太胖,你以为瘦人不苦?有人说我的苦是因为我个儿太矮,你以为姚明不苦?

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所以我们世间人总是在世间找我们解决生命苦的方法,但是佛陀说,彻底能够解决生命苦的方法只有一条,就是涅槃。所以在佛教徒心中,涅槃是神圣的,涅槃是彻底的,是最彻底的摆脱生命之苦的解决方案。

所以大家看,这个大菩萨们发的什么心?大菩萨们发的心是要把所有一切众生都度向无余涅槃。所以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她的心中,第一,

心量很大,第二,度生彻底。这就是我对《金刚经》这一段经文法义的理解。

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于晓非:如何理解“无余涅槃”?

点击“了解更多”收看收听精品佛学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