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为什么越来越难吃?

用户67048872708


其实不光是感觉猪肉越来越难吃了,平常吃到的鸡肉、鸭肉也感觉没有以前好吃了。不仅我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我身边很多同事、朋友都有这总感觉。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三点:

1、现在吃肉越来越频繁了,吃多了,自然没有新鲜感。怎么说呢,以前生活水平差,肉都是得过年过节才有的吃,偶尔吃一顿肉都高兴的不得了。想起以前,我最盼望的就是家里有亲戚过来,这样家里就会去买些肉来吃。现在工作好多年了,基本上顿顿都有肉吃,过年过节更是满桌的大鱼大肉,根本不想去吃猪肉,倒是青菜最受欢迎了。

2、现在的猪肉都是吃饲料规模化养殖的,长得快,肉的品质不如以前吃杂粮的好。就像现在的速生鸡、速生鸭一样,我们现在去超市买到的猪肉在现代化的养殖条件下,张得很快,半年左右就可以出栏。这样的猪肉自然没有以前家里喂得猪肉质好,这就像土鸡蛋和洋鸡蛋的区别一样。

3、我们买到的猪肉很多时候都是冻肉。为了调配猪肉供给,保证猪肉的流通运输,很多猪肉都会被加工成冻肉,这样猪肉保存的时间就会很长,这样经过长时间冷冻的猪肉口感会差很多。

大黑牛老师

今日新农人


猪肉为什么越来越难吃? 过去农村养的猪基本上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长成,但现在基本上三四个月就长成了大猪。生长的周期变短,猪的品种得到改良,更倾向于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在口感上自然也会更差,但其实主要还是饲料的供给上,现在的饲料都是各种添加剂合成的化学品,猪长得更快,自然在口感上更差。



喂养方式不同 过去农村喂养猪基本上都是各种米糠加玉米大豆,同时中午的时候不会喂饭吃,都是拿着镰刀去田地边割点青草回家给猪吃,这样的猪就算是喂了一年多也依旧不是很大,同时身材上更瘦小。这种猪肉吃起来更有感觉,猪肉更香。但现在的喂养方式,基本上猪都是圈在一起,然后食用各种有激素的饲料,这些饲料都是添加各种添加剂的,本身就是大量的激素合成。之后猪也就更加的早熟,基本上三四个月就成了大猪,之后就可以出栏了。 当然现在的猪肉需求量逐年上涨,大家都对猪肉没有新鲜感了,自然在口感上食欲上有所降低。



现在的猪肉基本上每个人消耗45kg/年,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大家天天都会吃猪肉,这样的话猪肉对大家来说也不再是新鲜的的东西,吃惯了自然觉得不好吃。同时现在的猪天天待在原地不动,基本上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整天不运动,自然肉质的口感上更差。尤其是这些猪肉基本上很少见到肥肉,这就是饲料的作用了。

而现在的生猪品种得到了改良,基本上这种猪的生长速度更快,猪出栏的时候控制在180天之内,这样一来猪身上的肉质营养价值更低,口感上也自然更差。大家怎么看呢?


三农圈子


不仅仅是猪肉越来越难吃吧,可以说各类农产品都比以前更难吃。而且,不止是更难吃,根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营养价值现在也在不断下滑。

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这个时代农业要赚钱,就必然要规模化、产业化,追求“批量”生产,而不是精耕细作、小农经营。

任何东西“量产”之后,品质下降都是必然的。工业制品不能和专门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去比较。所以,农产品味道比不上以前,营养比不上以前,这都是时代的必然吧,毕竟你也不能要求大家都回到小农时代,就只养好一两头猪,那样的话人家也活不下去,市场经济时代,只能哪条路效益更高走哪条。

所以,“土鸡”之类的农产品也就变得格外稀有,因为市场的主流已经是饲料鸡了,少数的土鸡才能够靠走差异化路线来卖出高价。可一旦跟风养土鸡的人多了,亏本的风险就很大。

那未来农产品的品质就只会越变越差了吗?我想现在的下滑趋势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农产品营养缺失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科技介入农业之后,未来将有望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土地论坛


小编认为现如今猪肉越来越难吃,主要是因为新鲜的猪肉难求,影响了猪肉的口感,小编有个秒招能让猪肉至少延长保质期三个月,只需要家中一种常用物品!

每日准时分享原创生活小妙招,认真为你服务!

爱生活,我是认真的!

详见视频: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afc00004c88381abbab\

音乐五点半


每到过年随着杀年猪的进行,大家对土猪饲料猪的讨论就会加剧,其中讨论的主要集中点就是土猪更好吃,饲料猪越吃越没味,越吃越难吃。

早些年全国各地养猪多是以土猪为主,土猪相比现在猪的最大特点就是瘦肉率低,那时候的各种农业生产不发达,油菜等油料作物产量不高,人们还需要用动物油脂做菜,所以对土猪的需求相对更高,再加上土猪本肉的脂肪含量更高,含油量高自然吃起来更香。

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的产能可以满足人们对食用油的需求,越来越少的人使用动物油脂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吃肉时也是更倾向于瘦肉,这时候瘦肉率高的洋猪就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再加上洋猪生长速度更快,饲料报酬更高,养殖户自然都选择了洋猪。

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回忆起了小时候的味道,还是小时候吃的脂肪含量高的猪肉更香,人们也慢慢开始接受肥肉了,尤其是四川等西南地区对大肥猪尤其青睐。这时候大家就开始抨击洋猪了。

因为转化一斤脂肪需要的能量要高于一斤蛋白质,再加上饲料添加剂的发展,现在的猪长的越来越快,体内脂肪积累的就越来越少。其实,道理很简单,20岁以前的年轻人很少有大肚便便的,而到了40岁的成年人肥胖比例明显升高,因为年轻时以发育长肌肉为主,只会少量积累脂肪,而成年后骨骼肌肉发育完全多余的能量都转化为了脂肪。

以前的土猪要饲养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而现在的猪多是半年就出栏,远远没有发育成熟,自然脂肪积累的量就少,也就是吃起来不香的原因。

我觉得讨论现在猪肉好不好吃就是个伪命题,有人喜欢瘦肉,肥肉不吃,那瘦肉率更高的洋猪对他来说就好吃。而有人就是喜欢肥肉,那土猪就更符合他的胃口。现在养猪人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把猪养到200多斤就出栏的,一种是养到400斤再出栏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即可。



果然悠


不是猪肉越来越难吃,是我们的口味越来越刁钻,就以为当下的猪肉不好吃了。当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

⒈最主要的还是口味变了。猪肉好吃到不好吃的分界点应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期。之前城里人买肉要凭票,吃顿肉像过年。农村不说了,过年杀头猪算是富裕人家,平时没得地方买肉吃,更没谁敢养猪杀了卖钱。逢年过节才有顿肉吃,自然的非常香了。如今天天有得吃,想吃多少吃多少,比当年吃豆腐还随意,自然感觉没当年的香。



⒉其次是肉的质量变了。也是那个分界点,之前没有多少规模养殖场,仅有的国营单位,各地的食品公司,商品粮一样的计划养殖,计划供应。原生的喂养,没有任何添加剂,一年出栏。家庭喂养的更是原生态,如今才给个名字叫“走猪”。这样的猪肉自然的质量好,味道香。现在的猪肉就不说了,四个月出栏,按过去养法,不到“架子猪”的年龄,还算猪娃。

⒊再就是烹饪方法变了。煎炸炖煮蒸的基本做法没有变,技巧上有了根本变化。突出表现在调料,比过去多了。过去多少年,猪肉做菜,基本都用葱姜蒜等蔬菜类调味料,只红烧清蒸一类的用到八角桂皮等很少几味香料,卤肉用到全套香料。如今就多了,几乎所有的肉菜都要给很多的香料,“无香料不成菜”。酒店是为了招徕顾客,把菜搞得香香的,家庭也都跟着学。结果是做出来的全是香料味,猪肉的本味香被压住,被代替。

总结是,尽管猪肉有差别,毕竟还是猪肉。建议家庭回归过去做法,譬如炖肉,只给葱姜一起炖,熟了给盐和胡椒碎和香菜或葱花调味。一定的比用八角大料炖出来好吃。不信请试试。


普济


为什么猪肉越来越难吃?原来农户家养猪,都是放养加圈养,有的一个猪圈只养二头,一家人养三、四头,自家杀1~2头,其余的用来卖钱。猪饲料是玉米面、麦麸、米糠、豌豆蚕豆杆糠、蔬菜叶及专门种来喂猪的青饲料等,还要煮熟了喂猪,叫喂熟食,现农村自家杀了吃的猪都是这样喂,不喂有添加剂的猪饲料,猪要喂一年左右才宰杀。猪肉鲜香而糯滋滋的,猪油化泱泱的真的很好吃。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养猪专业户的兴起,饲料厂的崛起,现在养猪卖的都是采取圈养,群养。让猪吃的是有添加剂的猪饲料配青饲料,而且是生喂,这样养猪既催膘又长得快,5~6个月就出槽杀肉上市了。

所以原来的猪喂养的时间长,喂的饲料是绿色环保而煮熟了的,猪肉好吃;而现今市场上所卖的猪肉,绝大多数都是喂有添加剂的饲料养的猪,喂养的时间短,是猪饲料催出来的,因而感觉越来越难吃。


快乐关羊


这个问题我有同感,为什么随着社会的进步,养殖技术也随之先进,但是肉的口感反而不如从前呢,我想原因如下:

首先是品种不一样了,在过去那些老的年代后我们的猪都是中国的一些老品种,后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很快,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肉,中国从国外引进了杜洛克及长白猪等一系列洋猪,这些洋猪生长的很快,差不多5-6个月就可以长到近200斤,瘦肉的比例也相比国产的老品种的猪要好,但是中国传统品种的猪却长的很慢,饲养的时间需要长达10个月以上,同时瘦肉率也没洋猪那么高,但是大家都是喜欢瘦肉而不喜欢肥肉,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为了经济利益,更多的选择了洋猪来养殖,这也就慢慢导致了国产猪肉的淘汰。

其次我想跟养殖的食物也是息息相关的,以前老的年代养猪都是去山里割些野草红薯及各种青菜加米糠等材料剁碎熬煮成熟食来喂猪,虽然喂养的食物营养不是很高,但是正是因为喂养的食物营养不高就导致了猪的喂养时间很长,养殖时间长了能产生更多的干物质,肉的风味因为时间长得到沉淀,这样就可以或者更加鲜美的肉质,但是反观现在都是用的各种配比好的饲料来喂猪,这些饲料都是经过了科学配比,营养全面且丰富,猪吃的好了自然长得快,长得快就能很快出栏,这就导致了风味物质没用得到足够的时间来沉淀,自然肉质也就没那么好吃。

然后养殖的方法也不一样,以前每家几乎都是养殖1-2头猪,猪都是放养式的,每天猪喂养的都是家里的剩饭青菜还有粗粮,然后白天放出去,猪都自己跑出去去山里土里寻找各种吃的,这到处奔跑得到锻炼,猪肉的品质因此得以提升,同时因为以前养都是自己吃的也不着急出栏,养殖时间长也是提升肉品质的关键,但是现在猪都是关起来的,那些大型养殖场养的多,只能关起来集中喂养,同时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益,养殖场的猪会违规添加添加剂为了获得更多的瘦肉,因此养殖时间短猪缺乏运动,肉的品质口味都会大打折扣。


如果各位觉得我说的有道理,欢迎点赞关注与评论哦!


小雏菊姑娘


我专业养猪、卖猪肉20年,在行业有一定的积淀,应该有资格解答这个问题。

一、吃腻味了

改革开放40年,一方面生产力提高,许多方面人工智能、机械代替人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大为下降、三餐之间的饥饿感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物质日益丰富,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整日大鱼大肉,吃腻味了,感觉什么都不香。

二、品种改良与技术进步

过去,农民用土饲料、土方法养殖土猪,所谓的“三土养殖”,脂肪型土猪,养殖周期几近一年,肌腱脂肪丰盈,猪肉口感好;现在,规模养殖场用配方饲料规模养殖瘦肉型二元、三元洋猪,养殖周期只有半年,瘦肉率高。产出与品质成反比,效益提高伴随着品质下降。

三、加工不当

过去手工屠宰,屠宰量小,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猪嚎叫着、挣扎着,放血干净,猪肉红白分明,看着都香。现在机械化屠宰,屠宰量大,有的还电麻,致使放血不彻底,猪肉有腥臊味;集中浸烫、机械脱毛,毛刺打伤屠体,不能及时开膛、分解散热,加快酸化过程,造成烧猪(焪肉),猪肉出水、有酸味,导致肉质不良。


北大屠夫陆步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讨厌吃猪肉,几个月不吃也不想它。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我对猪肉很挑剔。我一直对此持怀疑态度,回家吃,直到邻居肥沃的土壤猪肉为止,吃一次一直念想,我最终肯定自己的想法:现在猪肉便味,不再是童年的味道了。猪肉怎么了?为什么吃起来越来越难?

中国历史悠久,养猪,猪育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它有超过9000年的历史。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猪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肉食食品。

猪肉为什么受人欢迎?养猪户查阅资料: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矿物质元素,如钙、铁、磷等,因此,具有补虚补身、滋阴润燥、丰富肌肤光泽的功能。有很好的猪肉纤维,有丰富的肌肉组织较少,肌肉中的脂肪,烹饪后味道好极了,味道不错。此外,猪是很好驯养的,粗糙的食物等等,容易繁殖,这也是猪肉在人们生活中更受欢迎的原因。

记住,农村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几头猪,那时养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收入。那时,猪是半圈养半放养的,养猪好几年,猪喂食物主要是麦麸、玉米、豚草和剩菜。还记得一有空就被父母叫去割猪草,甚至还可以安排一头猪,它觉得猪在任何时候都不饱,整天哼哼着要食吃。

在儿时一头猪可金贵着呢,虽然当时猪的价格没有可比性,但是,卖猪的钱是家庭补贴的唯一来源。父亲每隔几年就愿意把一头猪当作猪宰了吃,而我儿时的记忆,每次杀猪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可以啃猪蹄子吃了。那时候猪肉真的很甜,现在已经很多了。

在从事畜牧业后,我开始了解养猪业的发展,需要一整年的猪现在可以用4-5个月了,但猪肉的味道已经改变了,没有味道的旧香水。猪的生长周期短,在短时间内成长为猪,大自然将牺牲肉的品质。

事实上,味道已经改变了,只是表面现象。现在生猪的规模化养殖越来越多,容易发生疾病,为了防治疾病就需要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从而引起猪肉抗生素残留问题,这也是被大家诟病的问题。

虽然规模化养殖有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产能、缩短饲养周期、减少伤亡率,但却牺牲了猪肉的品质,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大的遗憾。

希望养殖业有一天发展到生猪在生态的环境中有充足的活动空间,猪肉的品质和健康都能得到提高,让猪肉回归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