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壓力——如果一個人活得足夠單純且明智

為什麼現代社會分工明確,效率提升,人的生活壓力卻在不斷變大?

隨著效率提高,生產力進步,人們本應可以花費更少的時間更小的代價用於謀生,因此空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於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生活壓力應該更小。這個因果關係應該是較自然合理的,但如果這個因沒有導出這個果,那代表有其他因素參與了進來,要麼其佔據了主導地位,要麼改變了前面的因果中的連接機制。

  一、下面就我個人所想分析一下有哪些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消費

我們的生產力是提高了,收入大大增加了,但跟著增加的是現代消費,主要有教育、醫療、住房,還有娛樂消費、人情消費等。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現在與以前的消費,以前的教育要麼上個私塾、要麼家裡人自己教、要麼是合作社,費用低,且沒多少人會上大學,讀到二三十歲,不從事生產、一直靠家裡供,讀到高中就已經很不錯了;比如醫療,以前生個不大的病,自己調養或看個偏方、鄉村醫生或中醫,基本不花什麼錢,以前的醫生也不是什麼賺錢的職業,大病的話就等死,而現在的話很多大病還是治不了,只是增加臨終看護而已,還不允許安樂死,也因此增加了負擔;住房的話,都是繼承祖上老房子,隔年維修維修,實在不行了,再砌個木材房或土磚房或挖個窯洞,花費也不是很大,不像現在,一定要蓋個現代化的樓房或在城裡買房;以前的娛樂也很簡單,基本不花錢,以前的人情也很簡單,一點自家土特產或基本生活物資的來往而已,不會有現在這麼多的奢侈禮品和飯局。但這些消費是必須的嗎,不可避免的嗎?我不這麼認為,我以為很多消費都是可以杜絕、縮減或尋找替代方法的,比如教育,如果家裡有人上大學,讓其自己申請助學貸款或去做兼職,比如住房,我買不起房可以租房,租不起公寓,可以租民房等。我不反對消費,但提倡理智消費,量入為出,以免給自己增加財務壓力。

2、競爭激烈

很明顯,現代社會競爭極其激烈,大家都爭搶著要拔尖、優秀、往上爬、功成名就,恐懼稍有懈怠,就會落後、被淘汰、掉到社會底層。但我必須跟著大隊伍賽跑嗎?就好比我本來在路邊悠閒地散著步,突然有一隊人從邊上跑過,我會不會想都沒想就跟著跑進去,只因擔心自己落後、被淘汰?而不先想一下,他們在幹嘛,他們要去哪,而我又要去哪?真的會被淘汰嗎,或者說被淘汰是怎樣的?沒錯,我是不夠優秀,比我聰明、勤奮、條件更好的人多了去,我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但我至少可以找到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總有一些簡單的工作我可以勝任也能找到,我可以先做著這些工作養活自己,這樣最大顧慮就可以打消了,接下來,如果這份工作是我喜歡的,我們可以慢慢地去鍛鍊和提升自己,如果我本身已經滿足了,我可以把空餘時間用於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不是,我可以靜下心來用空閒時間去學習自己喜歡的,學有所成再換工作。最糟糕會是怎樣,即我什麼工作也找不到,我也還可以去農村種田,自給自足,要知道現在很多農村的田地都荒廢了,連屋帶田租過來都不費什麼錢,在現代做個農民總比以前要幸福,要知道以前的農民要有自己的田耕就很幸福,再少一點苛捐雜稅就更幸福了。

3、來自社會整體、父母家人等的壓力

沒錯現代社會整體氛圍是極力倡導甚至可以說是吹捧功成名就和發財致富的,有錢有地位受人仰視,沒錢沒地位被人無視,父母也是望子女成龍成鳳,把全部期望寄託在我們身上。但我為什麼要屈服於這些看法?

(二)主觀因素(心理因素)


1、結果必須要怎樣,否則天就塌了。好像那就是人生唯一的路,但世界那麼大,那麼豐富多彩,人生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嗎?

2、我必須要掌控,否則一切都會失控。但有任何事是由我掌控的嗎?我甚至不知道我想要掌控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呢?宇宙、社會、人心都是多因素共同影響的混沌系統而已,我也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我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然後聽天由命罷了。

  3、急躁心理。急於求成,急於取得進展,過於在意結果而忽略過程本身,但欲速而不達,不達就越急,越急就越不達,壓力隨之累積。如果我已衣食無憂,本身又享受這個過程,或者說不管結果如何,這個過程本身就有收穫,就不會那麼在意結果;如果我已衣食無憂,但我不享受這個過程,那我為何要做這件事?為了結果,為了結果我可以接受這個過程。那好,記得提醒自己,首先,結果不完全由我決定,盡力而為即可;更要腳踏實地;要注意適當的調濟和休息放鬆。

4、固化、定型化心理。早年的教育和成長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也使得我認為自己就是這副樣子了,自己的命運就是如此了,但真是如此嗎?科學與經驗事實告訴我們,不管怎樣,不要否定作為一個人的學習拓展能力、可塑性和命運的多種可能性。

5、沉沒成本心理。即我們身處某個行業或工作上已經有較長時間,結果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喜歡或覺得工作沒前途,但由於已經投入這麼多成本,而不捨得放棄,且不敢放棄,因為重新開始是很嚇人的。但繼續下去,只是更多成本的沉沒,晚行動不如早行動,如果某份工作做得不開心,覺得沒前途,我就做好跳槽、轉行計劃和與此相對應的財務準備,如果我要重新開始,那就是認真地重新開始,不讓它成為另一次類似的經歷。

6、深沉而理性的壓力。比如被生命的意義等這類嚴肅而重大的問題擊中,被它擾得心神意亂。如果我遭遇了這種壓力,到了無法迴避的程度,那我乾脆直面問題,勇敢地去思考去尋求。

二、總結一下


每一種想法或思想觀念都聯結著特定的情緒或心理反應,壓力也是一種情緒或心理反應,我們不去思考,不去檢視,就不會發現其中有多少是有道理的,為何會如此,這到底是什麼。但即使去思考了,並有所發現,也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一下子消除或瓦解這種情緒反應,因為每一組想法情緒都由於習慣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或者說固著性。但至少我們知道這是毫無道理、毫無必要的,只是習慣形成而已,每當壓力出現,保持這種清醒,冷靜而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就像觀察窗外下雨一樣:我不喜歡下雨,下雨令人討厭,但我知道它也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已,不受我控制,但終究會停,我甚至可以順便讚歎一下宇宙的神奇,竟然會生出下雨這種神奇的現象。保持清醒,就不會強化這種情緒,其也會自然地弱化消退,當然也可進行一些更積極的練習,比如經常用那種更為合理、積極的想法提醒自己,形成新的更為合理的、積極樂觀的情緒反應,再如練習深呼吸和隨時隨地的放鬆等。

大家可以看出來,我的策略就是,去思考,去繞開現代社會的那些陷阱、那些堅牆,利用和享受現代化,而不被現代化利用,去檢視、去了解自身壓力的產生機制並以此為基礎去應對調節。而我以為這是一個個人的問題,不應把這當作社會問題來分析研究,而應把它當作個人問題來思考解決。每個人得自己問自己,我有什麼壓力,怎麼來的,OK不OK,不OK的話要怎麼去應對處理?而拿出來討論的意義僅在於可以相互啟發。

另外,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值得深入思考,因此再推薦與此相關的一部電影《說來有點可笑》和梭羅的《瓦爾登湖》。

​梭羅在瓦爾登湖做著他的生活實驗,在《瓦爾登湖》中對物質與謀生有精彩論述,並總結道“簡而言之,我已經確信,根據信仰和經驗,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單純而明智,那並不是苦事,反而是一種消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