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巧兒」人小藝高,偏愛「面花」非遺術,一個花饃賣五百


在河南省博愛縣鴻昌街道麻莊村,19歲的孫倩文在展示她的花饃作品。花饃是中國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在古懷慶府地區,會做花饃的人被稱為“巧兒”,“花饃女孩”孫倩文是當地公認的“巧兒”。

孫倩文在用高筋麵粉配上紫薯、南瓜等食材和麵。孫倩文的父親孫海軍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麵塑藝人,受父親耳濡目染影響,她自幼就對面塑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

孫倩文在準備製作“吉祥如意”花饃。初中畢業後,孫倩文為專心學習捏麵人,決定不上高中。雖然遭到家人反對,但父母最終還是尊重她的選擇,並建議她外出拜師,學習在當地瀕臨失傳的花饃製作技藝。

簡單幾下,一個心形就剪出來了。幾年來,孫倩文先後多次到焦作、鄭州和山東等地拜師學藝,學習不同流派的麵塑及花饃製作技藝,並最終熟練掌握了各種“做花饃”手藝。

“吉祥如意”花饃中鳳凰的雛形。今年4月份,她又專程赴山東棲霞,拜“膠東花餑餑習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賈雨萍為師,學習膠東花饃製作技藝。

用特製的工具加工出來栩栩如生的蓮花。如今,孫倩文“做花饃”的手法已十分嫻熟,一個普通的麵糰在她手中,眨眼間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花”“果”“草”“蟲”“魚”“鳥”“禽”“獸”。其中,她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作品被一位花饃愛好者以500元買走。

“吉祥如意”花饃即將製作完成。孫倩文不但能夠製作出幾十種花饃,還積極推廣花饃製作技藝,承擔了焦作市、沁陽市、博愛縣等地4家小學和40多家幼兒園的花饃、麵塑手工課教學,跟她學做花饃、麵塑的孩子達5000多人。


為蒸熟的“吉祥如意”花饃著色。小有成就的孫倩文還有這樣一個心願,那就是“把花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學會做花饃。”

孫倩文在“畫魚點睛”。花饃不僅是一種食品,還是傳承上千年的民間藝術品,它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象力,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

孫倩文製作的“鳳穿牡丹”、“金玉滿堂”、“喜鵲登梅”、“吉祥如意”、“龍鳳呈祥”花饃。2008年,花饃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孫倩文製作的面雞、面羊、面豬、面魚等花饃。逢年過節,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過歲,婚喪嫁娶或獻奠祖先,在農村有製作花饃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

暑假期間,孫倩文在輔導小學生學習麵塑製作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