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命疆場卻不得發跡,馬鴻逵父親僅爲慈禧幹了兩件事竟變身寧夏王

西北馬家軍崛起自清朝同治年間的陝甘農民起義,清政府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同時也為了減輕在西北的負擔,於是在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下,選擇了河州義軍首領馬佔鰲作為代理人。

馬佔鰲以及他的長子馬安良在撲滅各地叛亂中立有大功,但滿族統治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神經始終緊繃,比如馬安良被甘軍統帥董福祥視為左膀右臂,但手中只有區區幾百人而已。

賣命疆場卻不得發跡,馬鴻逵父親僅為慈禧幹了兩件事竟變身寧夏王

馬鴻逵家族是依附於馬佔鰲父子的小一號勢力,馬鴻逵的大伯馬福祿和父親馬福祥組建的“安寧軍”,聽起來名氣很大,其實不過百餘人,官職大概相當於今天的連長。

然而在晚清那個動盪的年代,馬鴻逵的父親僅因為慈禧太后做了兩件事,便將“安寧軍”改為“志勝軍”,擺脫了甘軍和馬安良的控制,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

清末甲午戰爭中,淮軍、湘軍的慘敗讓慈禧太后意識到要救亡圖存就必須要編練一支西式新軍不可。可是練新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於是慈禧太后只能將一直在西北平亂的甘軍調入京畿。

賣命疆場卻不得發跡,馬鴻逵父親僅為慈禧幹了兩件事竟變身寧夏王

都說甘軍軍紀不好,戰鬥力低下,但畢竟都是在陝甘、新疆經歷過戰爭洗禮的老兵。八國聯軍進北京時,京師的御林軍們還沒見到洋鬼子長什麼樣就一鬨而散,反而是土裡土氣的甘軍與洋人大戰好幾回合。

馬鴻逵的大伯馬福祿在正陽門與洋人血戰時中彈犧牲,由於馬家子弟死傷慘重,時年25歲的馬福祥“目睹親族戰歿情況,即往見統帥董福祥,痛哭流涕,堅請解甲歸田,董福祥以報國復仇大義責勉之,並令其繼兄統帥簡練軍。”

賣命疆場卻不得發跡,馬鴻逵父親僅為慈禧幹了兩件事竟變身寧夏王

馬福祥雖然繼承了哥哥的部隊,但依然沒有擺脫中下級軍官的身份。不過好在兩宮太后西逃時僅有甘軍一路護衛,馬福祥不僅成了慈禧和光緒皇帝的侍衛,還與太監總管小德張成為把兄弟。

鑾駕出潼關準備渡黃河時,慈禧太后見風浪太大,而渡口的船伕皆為菸民,因此不敢上渡。就在進退兩難之際,馬福祥當即從部下中挑選了一批熟悉水性、體格健壯的戰士將兩宮太后平穩地渡過黃河。

賣命疆場卻不得發跡,馬鴻逵父親僅為慈禧幹了兩件事竟變身寧夏王

在甘軍的一路護送下,慈禧太后終於來到了西安,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可是某天夜裡,司壽房突然失了火,“火逼內寢,上倉皇避災太后宮。祥值宿內廷,率衛卒救滅之。”

這兩件事若是放在平日裡根本算不上功勞,但慈禧太后此時已如驚弓之鳥,又加之馬福祥處事果斷,因此深得慈禧太后賞識。馬福祥的部隊隨後得以擴編,並改名為“志勝軍”。

賣命疆場卻不得發跡,馬鴻逵父親僅為慈禧幹了兩件事竟變身寧夏王

​戰後為了與洋人議和,慈禧不惜罷免董福祥的官職,同時解散了甘軍,然而馬福祥卻因對朝廷忠心耿耿,不僅沒受牽連,反而步步高昇,一直做到西寧鎮總兵,阿爾泰護軍使等職位,民國後又為第一代寧夏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