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洞桥与黄岩古城文化

主讲人:李江月

五洞桥与黄岩古城文化

自唐上元二年(675)黄岩从临海县分出设永宁县,浙江省中部沿海温黄平原这块土地上就崛起了一座以“永宁”命名的古县城,古城自此就有了新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天授元年(690)八月,永宁县改为黄岩县。

建城后,古城凭借着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迅速发展山水文化及与山水文化相关的各种文化产业。但是,密布于黄岩城内外的河网在滋养这片土地的同时,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的交通和商贸带来了许多麻烦。因势利导,古城开始疏通河道,筑桥铺路建街巷,还开掘了一条长130里,沟通台温水运,被称为“浙东小运河”的南官河。

五洞桥与黄岩古城文化

消停战争,休养生息的五代吴越促使了古城农耕文化的发展。农耕文化的发展又催生了水利文化、路桥文化及街巷、青瓷文化等。有史载:五代时,新罗国和日本商人聚居新罗坊,为台州最多。

各种文化的发展虽令古城经济繁荣,内江运输发达,但古城液金门外的西江天堑还是严重地影响着两岸民众政治、文化、商业的交流,为了解决这一实际困难,知县张孝友亲自主持,于元祐六年(1091)在古城液金门外西浦渡建造了一座横跨于西江之上的石桥。此桥当时叫做“孝友桥”。

这座由黄岩山水文化孕育出来,西江上的第一座桥,自它建成之日起,便承载起了连接西江两岸交通、商贸、政治、文化的使命。它在将古城的山水文化扩散传播到黄岩西部平原和山区的同时,也让古城的城市文化与平原文化、山乡文化在连接与碰撞中实现了多元的融通和发展。

宋室南迁建都临安后,发达的黄岩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从而又催发了水运文化、水闸文化、桥文化与街巷文化等发展。

史书载: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知县杨炜将五支河向北延伸至外东浦,使之于永宁江相通……经九峰河的一段经山亭街、桂枝街流入干河。

县河干河向西开凿五条支河……河道交叉似网的黄岩县城里曾经拥有过“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光绪《黄岩县志》载:明清时,黄岩城有桥四十多座,南到北就有十二座桥。这十二座桥沟通了两岸二十多条长街短巷。

《黄岩寻踪》:淳熙九年(1182)浙东大饥,朱熹奉皇命来巡视浙东各地。见黄岩因原有水利工程废坏造成涝、旱致灾荒。即在《奏巡历至台州奉行事件状》中告:“臣窃惟水利修,则黄岩可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并请得太府万缗钱,疏浚河道建造了六闸(回浦、金清、长浦、鲍步、蛟龙、仙浦闸),使黄岩连续两年获得丰收,成为当时台州主要的水稻生产地。故当时有“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之说。

《黄岩寻踪》:孝友桥在水阔浪急的西江与永宁江交汇之处挺立了一百多年后,终因不敌潮涨潮落的冲刷荡涤及暴雨、台风、洪潮的迅猛袭击而日渐破损。南宋庆元二年(1196),孝友桥被水患等损毁。“县人赵伯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桥面亦五折,取道其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拦其上,视旧功十倍焉,俗呼西桥。”

新建的五洞桥建筑新颖,远望如长虹卧波。至月圆之夜,倒映在水中的月影与桥影在西江中相映成辉,景色极其秀美。这里成了当时黄城休闲文化中最靓丽的一大景观。

由于南宋小朝廷定都临安(杭州),富庶的黄岩成了南宋“辅郡”中的首县,不但经济发达,而且各种文化产业也发展迅速,尤其是教育文化产业。县城里始设县学——与文庙合二为一的“学宫”,并出现了民办的书院,如樊川书院、柔川书院、南峰书院等,还有朱熹两度驻黄讲学、著书立说所形成的朱子学派。当时黄城文风蔚然,被称为文化之邦,其中不少世代相袭,历四五世而不衰,父子、兄弟齐名,一家或三代或三代以上进士亦不罕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岩历史上的八大文化世家与黄岩十大文化名门。

时光飞逝,历经530年潮汛、台风、洪涝的考验,至清初时,五洞桥这座古老的大桥又伤痕累累,不堪重负。

《黄岩寻踪》载:清雍正四年(1726),黄岩总兵吴振义出于战备考虑,委托好友——明因寺高僧世月主持重修五洞桥。重修的五洞桥用大型条石砌筑,全长63.5米,5孔等跨,每孔尽跨均为8.7米,桥面宽4.3米。拱券条石分节并列发券,桥面随拱券起伏曲折而筑,五起五伏,富有动感,桥两侧设置有随桥面起伏的栏板、望柱。栏板为须弥座式,望柱上端为仰覆莲状。华丽更胜于前。

五洞桥与黄岩古城文化

虽然黄岩建筑史上最完美的一座城墙于民国二十八年时,因日机轰炸被拆,城内的五支河也早已消失殆尽,城内山水氤氲的小桥流水美景亦不复存在。但是古城的骨架仍在,历史仍在,环古城而绵延的四面青山仍在,永宁江水系仍在,由古城山水文化之精华孕育滋养出来的五洞桥仍在,它依然穿着自己古意盎然的唐装宋服,风采依旧地与源远流长的古城山水文化唇齿相依地脉动着。它们就像一桶窖藏久远的美酒,弥香不散。

注:书中所有涉及建县、建桥、建闸、挖河等历史事件及典故摘自于《黄岩志》《万历黄岩县志》《黄岩寻踪》等史书。

五洞桥与黄岩古城文化

5月30日晚,黄岩政协文史讲堂“永宁史话”第16期在黄岩书画院开讲。本期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岩区作协副主席李江月老师授课,主题是《五洞桥与黄岩古城文化》。区政协副主席方观祥、秘书长张良,主办方区政协文史委和承办方黄岩书画院、道台里文创院、黄岩区历史学会等负责人出席。部分区级机关领导,部分当地文史专家、学者出席听讲。讲堂由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郑胄奇主持。

自唐上元二年(675)黄岩从临海县分出设永宁县,温黄平原上就崛起了一座以“永宁县”命名的古县城,天授元年(690)改为黄岩县。建于古城液金门外西浦渡的五洞桥,它的前身叫“孝友桥”。这是一座见证黄岩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的桥。它不但承载了连接两岸交通、商贸、传统、文化等的历史使命;还使古城的城市文化与平原文化、山乡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得到融通发扬;从而将古城的山水文化向西部地区及周边延伸辐射,形成古城独特的人文景观文化体系。

课上,李江月老师从黄岩古城的历史和命运、独领风骚的五洞桥、古城文化的孕育与滋生、五洞桥是黄岩古城文化上的弦四个方面讲述了五洞桥与古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后,听众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五洞桥与黄岩古城文化

主编:方飚(特约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