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打造“东方理想园”

每天睡眠9小时、跑步2000米,每周看电影3小时、上选修课90分钟,每月参加一次运动会,每年一次游学、一次登山、一次“走进自然”与“走进社会”……在丰富的课程体系中,孩子们的理想从这里起航。

用课程打造“东方理想园”

收到浙江省台州市东方理想学校的入学通知后,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管枞屹妈妈最终下定决心,把孩子送到这所刚刚“借着别人的房子”办起来、几乎不为人知的民办学校。

成绩一向优秀的管枞屹原本有许多选择,可以任意挑选台州最好的中学,即便去杭州、宁波等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方,对他而言也并不费力。

管枞屹起初并不理解妈妈,这不是把我当小白鼠吗?就是在这样的猜疑中,他跨入了东方理想学校的大门。渐渐地,他发现这扇大门背后,是一个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的世界。3年后,他很庆幸自己没有步入一所传统学校,整天为分数和名次挣扎,而是过上了真正意义的“学校生活”。

“这不是一所死盯成绩的学校。”在越来越多东方理想学校家长眼中,校长卢献当初向他们描述的办一所“身体比成绩重要、阅读比做题重要、能力比分数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的学校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慢慢变成了现实。

一个校长,一种理念

其实,与管枞屹妈妈一样,把孩子送进东方理想学校的家长,起初大多各自捏了一把汗。

要知道,3年前的东方理想学校几乎不能称之为学校。刚开始招生时,学校在哪儿都不确定。直到当年8月中旬,学校才暂时租借了当地一所小学的一栋老教学楼,有限的空间里处处捉襟见肘。

在选择与放弃中纠结的首批86个孩子的家长,最终看中“一个校长,一种理念”,决定留下来。

身为这所学校的掌舵人,卢献曾经在当地公办学校担任校长,他的一系列举措在区域内享有盛誉。比如,在大家都感到学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他不让教师加课,不让学生加班加点,却让学生重视体育运动,甚至放手让学生自学。结果,学生多睡觉、多跑步、多参加课外活动,中高考成绩反而提升不少。在一些人眼中,“卢献办学,错不了”。

卢献办学,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两年前,赵泰宁被东方理想学校录取。入学前夕,在另一所学校上学的姐姐向他描述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天天在学校,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

与大多数初中生一样,13岁的赵泰宁也做好了“苦学3年”的思想准备。但接下来的事,让他感觉有些意外。

比如,在东方理想学校,每天赵泰宁要拿出两个小时“浪费”在运动场上,包括雷打不动的2000米跑步、练武术与体育舞蹈;每天拿出9个半小时“浪费”在床上,包括晚上8.5小时和中午1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周拿出3个小时“浪费”在看电影上;每周还要拿出90分钟“浪费”在社团选修课上……更让他惊喜的是,学习也并不是“天天在学校”。按照学校的课程计划,赵泰宁登上了学校所在区域的最高峰“老人尖”,参加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调查;暑假期间,他还与老师、同学一起外出游学,登临武昌黄鹤楼,走进西安古城,感受“走进现场学习”的无穷魅力……

看上去与学习并无多大关联,但在东方理想学校,这些内容被称为学校的“必修课”,每个人都必须参与。

也正因为此,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初中3年时间里,东方理想学校的孩子比其他一般学校的孩子每天多睡1个小时,每天多运动1个小时,每天多看课外书半个小时,每周多上两节社团选修课,每月多参加一次运动会……

这些“多”到底带来了什么?在分数情结依然深重的中国大地上,卢献的做法也遭受着质疑。

但卢献早已不在乎那些。在教育圈耕耘20多年,他对那些“只见分数不见人,只见知识不见生命,只见名次不见成长,只见成功不见幸福”的教育充满了忧虑。45岁那年,他辞去了原有职务,专心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美丽的“东方理想园”。

“3年!3年后,还给你们一个不一样的孩子。”卢献给自己定了一个并不长远的目标,足见他对自己的实践充满信心。

用课程打造“东方理想园”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

在东方理想学校的展示长廊里,领头的一块展板上总结了学校的办学宗旨,简单归结为“办‘不一样’的学校,育‘不一样’的学生”。看上去平淡无奇,毕竟类似的语句被太多的学校贴在墙上。

但是,走进这所学校会发现,东方理想学校真正的“不一样”,在于他们将墙上的每一个句子都落在了实际行动上。

与赵泰宁同年入学的九年级学生林晨怡,某天偶遇了一名环卫工人,忽然对这一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家庭状况什么样?他们早上几点起床?他们的收入高不高?出于好奇,林晨怡在班上组建了一个11人的小组,一起在凌晨四点探访那群可爱的人。

孩子们不会忘记,冬日凌晨寒冷刺骨的风吹进衣袖的感觉,他们在家长义工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给环卫工人送水、面包,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地,交流彼此的生活。归来后,孩子们集体撰写了《路桥环卫工人生活现状调查》,一字一句无不是真实的体验。

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近距离体验着“走进社会”,“林晨怡们”渐渐懂得了幸福的意义,也知道该如何关心他人。

这样的“走进社会”课程绝非作秀。

翻开学校费心收集的厚厚一摞活动方案、调查问卷会发现,近年来东方理想学校孩子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台州大地,他们走进了菜市场、医院、派出所、检察院……完成了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调查”“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到“如何缓解看病难问题”“如何改进路桥公交系统”等一系列选题。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在实践中,有学生在请路人做调查问卷时,连续被拒绝10多次,有学生在采访中被冷漠地轰出店外,有学生在访谈初期紧张得说不出话……不过,体验即成长,学生林千翔在实践感言中写道,“我们需要用一颗坚强的心面对他人的拒绝”;学生孙璐亿得到的教训是“在面对陌生人时,要注意礼节与方法”;当然,也有如学生任宏力一样发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类感慨的。

这些无法复制的体验,不是正好回答了学校提出的“把孩子们培养成具有‘精神活力、实践能力、发展潜力、抗挫毅力和团队领导力’的优秀公民”这一办学目标吗?

事实上,这样的“走进社会”活动,还只是学校系列综合实践课程的冰山一角。相较而言,学生刘安锦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每年的励志登山课程,尤其是那一年登顶括苍山。

徒步18公里的陡峭山路,攀登被誉为“浙东南第一高峰”的括苍山,即便对健壮的成年人而言,也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但一想到括苍山顶的曙光纪念碑,那可是21世纪第一缕曙光照射点,孩子们跃跃欲试。

从起初的兴致盎然到疲惫不堪,再到后来的寸步难行,结伴前行的孩子们一再咬牙坚持,最终全部登顶。当孩子们亲手抚摸着曙光纪念碑,真切体会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一信念,有人相拥而泣,有人俯瞰群山,大声喊出了“我们是最棒的”!

在活动中直抵心灵,在行走中丰富人生,东方理想学校用行动践行着陶行知当年提出的“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这一教育理念。这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又岂是在校内上几节课可以达到的?

用课程重新定义学校

课程处主任金敏燕来校任教的那一年,正是东方理想学校建校的第一年。

身为一所龙头初中的骨干教师,拿到了职业生涯中几乎所有可以拿到的奖项,金敏燕原本可以“不再折腾”。吸引她放弃按部就班的工作抽身而去的,正是卢献给她描绘的一幅关于东方理想学校未来的教育图景。

在卢献看来,一个人从立足社会到走向成熟所需的素养,绝不是简单的“条块状”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素养,必定是指向一个完整的“人”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因此,他倡导“用课程重新定义学校”——金敏燕的想法与卢献的设想不谋而合。

东方理想学校的课程改革由此全面铺开,以“生命”“生长”“生活”三大核心素养为目标,学校重新确定“体艺、阅读、思考、表达、创造”为学校五大基础课程,这五大课程也被称为“东方理想五项基本功”。五大基础课程之下的22个类目里,除了“语文”“数学”等学科外,其余类目都显得比较另类,比如“理想励志”“团队合作”“公民意识”“传统教育”“小鬼当家”“公众演说”“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劳动实践”“创新发明”等。

爱好武术的郑钰豪从没想到学校会开设武术课,喜欢音乐的赵泰宁可以跟着外教史明思学习二胡与小提琴,“爱吃的人”洪一升参加了梦寐以求的烘焙班,文学爱好者林晨怡则在文学社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在丰富的课程体系之下,是学生大把的自由选择。

自由之外,也有规则。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如何不流于形式?励志登山课程,只是带着孩子们去看看风景吗?“小鬼当家”,怎样避免教师的隐性干预?在课程体系建构中,不能只追求课程的丰富性,追求课程的深度体验与可操作性,是东方理想学校更高远的目标。

今年暑期,东方理想学校八年级师生以“寻访丝绸之路·穿越自然人文”为主题,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课程。12天的时间里,孩子们往返7000多公里,足迹遍布中国四大地理分区,从南到北,从长江到黄河,从平原到高原……

游学不等于旅游,如何让孩子们在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汲取养分?前期,教师们做了大量的准备,以历史与社会课为例,孩子们出发前,教师将《丝路明珠》《探寻丝绸之路》《绿洲农业》等分散于七、八、九3个年级的相关知识点整合成一张学习任务单,并编写了学习手册——登上长城,他们要了解中国长城的发展历程,思考长城在向西开拓推进和保障丝路通畅过程中的作用;来到敦煌,他们要学会分析敦煌发展绿洲农业的自然条件,探究丝路通畅与经贸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因素之间的联系……

身临其境的学习,让原本只呈现于书本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也更加让人记忆深刻。金敏燕认为,“游学活动极大地改变着学校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与人才观”。

如游学课程一样,东方理想学校每一门课程的背后,都隐藏着更深远的课程目标。当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这所学校的教育注定与众不同,这大概就是卢献所说的,“人家要快,我们要慢;人家单一,我们丰富;人家眼前,我们长远”。

他们为何“学得少,考得好”

3年中,东方理想学校的孩子“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他们的教学质量能行吗?在家长眼中,能不能出“成绩”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杜雨馨妈妈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她一直关注学校的各项举动,到了初一下半学期,打听到别的学校都在做试卷,她有些坐不住了:怎么学校才发了这么几张试卷,考试能考好吗?

今年6月,当东方理想学校第一届学生中考成绩出炉时,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该校一半以上学生的成绩达到当地示范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当然,最令卢献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成绩背后的“东西”,以及高达39.7分的中考体育平均分——满分40分,几乎人人满分。

为什么?答案还要回到课程改革。

“最好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东方理想学校,所有文化学科都统整到“阅读—思考—表达”这一基础课程里——衡量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阅读—思考—表达”发生了没有。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课改策略:建立自主学习“双通道”,一是个体“阅读—思考—表达”,二是从个体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为了使改革有效推进,东方理想学校在“内容”与“方法”整合的基础上,各学科开展了基于学科素养的整合行动。

以语文学科为例,执行校长谭淑云领衔启动了“三课制”改革——教材学习课、阅读拓展课、实践活动课。比如八年级上学期说明文单元,按常规共10课时,通过“一带多”整合教学,语文组将教材内容用4课时完成;余下的6课时,其中2课时用来拓展阅读《北京园林》等课外文章,2课时让孩子们集体展示分享“说不尽的桥”,2课时结合北京游学进行游记展示。谭淑云的想法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思考,系统的体验与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科学学科的改革行动更早,步子也迈得更大。在区教研员、特级教师韩月红的带领下,东方理想学校的教师团队进行了系列的“基于整体学习思想的课程整合”研究,让学生从整体事物开始触及单元的主干问题,感知知识的整体意义。

比如关于“地球绕日运动”这一课,教材上的逻辑是,给出“太阳高度”的定义——说明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实际上,对于“太阳高度”这一“从天而降”的概念,基础稍弱的学生很难理解。东方理想学校的科学课堂上,这一学习顺序被颠倒过来——先让孩子们提前感知一年四季太阳高度变化的现象,然后再引入概念。科学教师、副校长蒋忠坚认为,这样的学习不是简单从学科逻辑出发,而是在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之间建立连接。

不只是语文与科学学科,各学科教师团队都在积极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自主学习“双通道”,系统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这样的改革,才是东方理想学校“学业负担轻,综合素质好,教学质量高”的原因所在。

每一个人的“理想”

3年,对不少初中生而言都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叶慧琳感受尤深。作为首批毕业生之一,刚来东方理想学校时,这个腼腆、不自信的女孩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在学校崭露头角。但就是在教师们“放开胆子去做”的鼓励下,她逐步打开心扉,后来公开竞选上了学生会主席一职。“原来,我也可以的!”正是每一个东方理想学校学生的真实感受。

第一届毕业生罗永杰说,一直爱当“独行侠”的自己,在理想园懂得了团队的力量,因为这里的老师让他知道“在成就最好的团队中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自称从前“沉默”“怕事”的王宇鑫,3年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勇于有担当的男子汉,利用每个假期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因为理想园的老师告诉他,“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传奇”;小学时一直不爱运动的杜雨馨,在理想园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考上重点高中后,面对不愿跑步的同学,她说“连跑步都坚持不了,还能坚持什么”……

不论在校或是离校,东方理想学校学生的脸上,似乎都写着“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每年迎新年时刻,东方理想学校都会让孩子们填写属于自己的理想卡,并悬挂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他们中,有的想“成为国家主席”,有的想“创办全球500强企业”,有的只想“当一个好人”,有的则立志成为“职业农民”……

而在这些理想卡的旁边,是一行大字:“最大的梦想都可能实现,最小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卢献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播种理想,培育土壤,呵护成长。

校长你的理想是什么?有学生问卢献。

“我的理想,就是让你们每一个人的理想都实现。”卢献笑着说。

主编/方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