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武臣多出涼州

烈士武臣多出涼州

烈士武臣多出涼州

1917 年 4 月 1 日,毛澤東撰寫的《體育之研究》,在著名的《新青年》雜誌第三卷第二號上,以 " 二十八畫生 " 為署名發表。文章是文言寫作,但其中的一些名言名句言簡意賅、琅琅上口。懷古思今,此文今日讀來仍然不禁為文中的哲學光輝深感震撼。

文中一段寫道:三育並重,然昔之為學者,詳德智而略於體。及其弊也。僂身俯首,纖纖素手,登山則氣迫,涉水則足痙。故有顏子而短命,有賈生而早夭,王勃盧照鄰或幼傷或坐廢。此皆有甚高之德與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則從之而隳(huī毀壞;崩毀)矣。惟北方之強,任金革死而不厭。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涼州。清之初世,顏習齋李剛主文而兼武。習齋遠跋千里之外,學擊劍之術於塞北,與勇士角而勝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豈道乎?"顧炎武南人也,好居於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馬。此數古人者,皆可師者也。

這一段談古論今,正反對證,論述了體育的重要性。偏重德智而忽略體育,就會出現:顏子短命,賈生早夭,王勃盧照鄰或幼傷或坐廢這樣的悲劇。而北方則自古有尚武傳統,

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涼州。清朝就有顏習齋,顧炎武這樣的文武兼備的典範。

要說涼州的烈士武臣,近代首推齊飛卿和陸富基,其故事記載於涼州賢孝《鞭杆記》,也叫作《打巡警》。

李德文先生的《涼州記事》一文( 2006-12-11)記述了對齊陸二人的調查考證過程。文中寫到:從前對涼州不甚瞭解,以至在讀毛澤東《體育之研究》時看到“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涼州”的句子時竟大惑不解。我所知道的涼州籍名人如李益、陰鏗、張澍等等,不是詩人,就是文人,似乎都跟烈士武臣沾不上邊。而且在我的印象中,涼州人的性格雖說也有農民式的刁詐,卻也並不強悍暴烈,饑饉之年也沒聽到有拉桿子造反的。後來在涼州呆久了,聽 “瞎賢”唱涼州賢孝《鞭杆記》,才開始對涼州人有了全面的認識。

齊飛卿、陸富基等人正是近代涼州之烈士武臣的典範。武威自古是文昌武盛之地,清代許蓀荃在《武威絕句》中寫道:武威莫道是邊城,文物前賢起後生。不見古來盛名下,先於李益有陰鏗。李益、陰鏗這些文人墨客自是聲名遠揚。

《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誌》中記載:“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烈士武臣,多出涼州,士風壯猛......涼州士民所以推鋒執銳,父死子戰無反顧之心者,為臣屬漢故也。”

自魏晉以來,就有“西涼大馬,橫行天下”之說,武威戰馬雄壯無敵,騰空而起,腳踏飛燕。西涼馬超,與張飛日夜惡戰300回合,更是成為《三國演義》中的經典。宋代陸游 《涼州詞》曰:壚頭酒熟葡萄香,馬足春深苜蓿長。醉聽古來橫吹曲, 雄心一片在西涼。

雄心一片在西涼,看來,文武兼備,其實就是武威人固有的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