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获得阿里巴巴15亿人民币投资,如何看待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Teku特酷


人工智能在今年热潮更盛,一方面创业公司风起云涌,另一方面巨头持续加码争夺入口。阿里巴巴已向AI独角兽公司商汤科技投资15亿元,也是截至目前AI领域最高的单笔融资金额。

不缺钱的商汤科技

虽然暂未确定这一融资消息。但在人工智能领域,商汤科技早已是独角兽公司。半个月前商汤科技还宣布获得全球通信巨头高通数千万美金的战略投资。今年7月,商汤科技宣布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创下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商汤科技也成为全球融资额最高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

一句话:商汤科技压根不缺钱。

而这一纪录随之被10月31日旷视科技Face++宣布获得包括蚂蚁金服、中俄投资基金以及韩国鲜京集团4.6亿美元的投资刷新。

进入年底,AI视觉领域的融资紧锣密鼓、十分密集。坊间一直在热议,到底是商汤还是旷视最先上市?

商汤和旷视这两家人脸识别领域的头部公司,竞争激烈、紧追不放。商汤科技拿到这一轮融资后,估值在30亿美元以上,旷视科技则大约20亿美元。甚至前几天,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在接受路透采访时,透露了公司正在计划IPO,之后商汤官方表态:“公司有未来上市的计划,但并无具体的时间表。”

有意思的是,之前蚂蚁金服曾2次投资旷视科技,如果这次豪掷15亿元投资商汤的消息属实,那么不管是谁先上市,阿里都将成为背后的巨大利益收割者。

可见马云爸爸是如此的土豪和“心机”,抱着一种All in的态势。

巨头逐鹿AI的战役早已打响

不仅仅是阿里,巨头们都在押注AI。百度All in AI,投资了AI创业公司声智科技、中科慧眼等,并计划在2018年投资10家以上的AI创业公司;腾讯则在11月份连续投资了三家智能机器人公司。

下半年来,阿里巴巴在AI领域同样投资动作不断,颇有开始买AI赛道,以隔绝其他巨头玩家的意思。今年8月,阿里投资了AI芯片公司寒武纪,11月,又领投了另一家AI芯片公司耐能,这是在AI芯片层面的布局。而阿里旗下蚂蚁金服投资部也投资了两家AI创业公司,旷视科技和深鉴科技。

CV圈子热钱涌入,AI创业公司估值都非常高,早已到了“不差钱”的地步,除了BAT等巨头或者政府基金,其他投资方很难再进入。而在中国,大多数创业公司都可能会面临着被BAT收割的命运。

但是,对于AI独角兽来说,愿意被巨头收割吗?

阿里如此大手笔,无疑可以为其占领AI黄金赛道争取话语权。但是否能够在所投公司内部拥有实际董事会的席位,以及股权多少,话语权究竟有多少,这些都无从得知。应该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商汤和旷视都不差钱,同时拥有AI技术基因,都能使它们在巨头面前腰杆可以很硬。

比如商汤,此次融资之前,相比多家已经有BAT投资背景的AI创业公司,商汤科技是比较中立的形象,投资方几乎为财务投资。也曾有人认为商汤可能会成为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对手。就在昨天,商汤科技与上海签署合作协议,投资总额不低于60亿元。总体来看,商汤的布局会更加横向和广泛。

旷视科技的则是在深耕金融和安防领域,也从Adobe挖来首席科学家王珏,负责美国西雅图的研究院,开辟国际市场。

而除了商汤和旷视竞逐,人脸识别的超级赛道上还有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势头强劲,融资额度非常高。有着人工智能国家队背景的云从科技,成立于重庆,却不是偏安一隅。前不久完成B轮融资25亿,其中包括广州市政府的20亿政府资金支持。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50%的客户是云从科技拿下,这其中就包括四大行中的三家,以及其他 100 多家金融机构。银行领域的大蛋糕恐怕也是其他家动不得。

依图科技5月份完成3.8亿元C轮融资,深耕医疗行业。其开发的医疗诊断辅助的产品已经在数十家三甲医院部署,报告采纳率超过90%。

这是一场AI领域资本炒起的狂欢盛宴,接下来的博弈将更多体现在算法是否能结合实际场景去解决问题、如何深耕场景、开拓更多行业应用以及运营能力的提升上。

金融和安防是这四大独角兽的角斗场,有了巨头的介入,争斗将愈演愈烈,而格局却也会越来越明朗。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AI的战争才刚开始,可以说是初创公司抱大腿的最佳时机,但是在AI独角兽面前,巨头也不是有钱就可以任性买买买,毕竟人家压根就不差钱。


氪星情报局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资动作不断:今年8月,投资了AI芯片公司寒武纪,11月,又领投了另一家AI芯片公司耐能。而旗下的另一个重要投资部门——蚂蚁金服投资部——也投资了两家AI创业公司,旷视科技和深鉴科技。

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是中国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家头部公司,商汤科技这一轮融资后,估值在30亿美元以上,旷视科技科技则大约20亿美元。但双方的业务有区别——旷世目前将重心放在安防和金融两大领域,商汤则是侧重横向发展,未来会拓展更多不同的领域的技术应用。

商汤科技在完成3轮财务融资之后,开始引入战略投资。今年11月5日,商汤科技宣布获得通信巨头高通的战略投资,但高通并未公布具体投资额。高通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表示,商汤具有平台级能量的AI公司的可能性,“尽管目前中国AI公司的估值都偏高,但中国AI应用的市场非常大。”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算法。与大多数搭建在已有底层系统的AI公司不同,商汤最大的特点是原创了底层算法平台,再将技术赋能于其他行业。在此次融资之前,相比多家已经有BAT投资背景的AI创业公司,商汤科技一直是中立的形象,投资方几乎都是财务投资。甚至有不少行业人士曾经认为商汤可能会成为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对手。

但热门领域的热门公司似乎都逃脱不了“站队”的命运。

除了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也在加码AI,近期百度投资了AI创业公司声智科技、中科慧眼等,并计划在2018年投资10家以上的AI创业公司;腾讯则在11月份连续投资了三家智能机器人公司。

一位AI领域的财务顾问认为,这些信号表明巨头们都对AI入口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BAT手里虽然有海量数据,但是都没有创业公司纯粹做AI的基因,”他对《财经》记者说道。

他强调,头部AI公司目前估值高企,除了BAT等巨头或者**基金,其他投资方很难再进入了。

今年7月,商汤科技CEO徐立曾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客户数量超过400个,包括美图、小咖秀等相机APP,OPPO、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另外商汤还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各地的营业厅设置身份验证系统。目前正在风口上的AI安防也是商汤重视的领域,目前已经与深圳和重庆的公安部门展开合作。

引入阿里的投资之后,除了能获得大量的资金来继续加大技术投入,拓展商业领域,阿里的各个平台产生的海量用户数据,也能够为AI的训练提供丰富的养料。而与此同时,阿里的多条业务线,包括马云重点强调的“新零售”都能应用到AI的技术。

对于阿里来说,AI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领域,像商汤这样的明星头部公司,也拥有很高的未来想象空间,上述阿里投资部投资人表示:“阿里持续看好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来生活场景中的商业化前景。”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商汤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除了公司庞大的技术团队,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具体情况,公司鲜少谈起。一位知名AI公司的创始人对商汤的估值和商业化规模是否匹配表示怀疑,“商汤的估值甚至比收入高出十倍的上市公司还要多很多。”他对《财经》记者说道。

根据一份做过AI领域调研的投资机构内部资料显示,商汤科技2016年的收入约为2-3亿人民币。

近日商汤科技创办人汤晓鸥在接受路透采访时,透露了公司正在计划IPO,商汤对此给《财经》记者的回复是:“公司有未来上市的计划,但并无具体的时间表。”

但此前,多位AI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商汤科技已经与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需要在未来几年内尽快上市。

一般来看,如果公司与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约定上市时间,但到期违约无法上市,且董事会没有批准延期条款,就会触动强制回购,大多数情况下,投资方会根据年化12%的复利,回购股份。

要撑起这么高的估值,并在短时间内上市,以公司目前的收入还有差距。但以商汤目前的行业地位来看,上市或是成为巨头公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关村并购母基金合伙人吴巍认为,AI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足以撑起十家,甚至几十家大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完全可以把不同细分领域的赛道都投了。”他告诉《财经》记者。

AI公司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高额融资之后,商业化落地迫在眉睫,相比财务投资,引入巨头的战略投资更利于商业化的推进,而对于巨头来说,这也是争夺AI入口和话语权的快速路径。

《BAT争夺AI入口 商汤科技获阿里15亿投资》 精选二

与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奇货可居”的价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工智能公司本身真正创造的价值,却少的可怜。

——馨金融

“AlphaGo”的在围棋桌上的一战成名,不止把人工智能变成了搜索热词,更是把这个概念直接送上了“风口”。

尤其是在我们身处的新金融领域里,前有百度要用人工智能升级传统金融,后有李开复作为投资人疾呼“金融是人工智能应用最好的领域之一”,无论是谁,谈论金融科技的时候都不可能忽略人工智能这四个字。

可是无论是新金融巨头还是创业公司,无论是做业务还是做投资,在概念和故事之外,决定公司成败和行业走向的还有两件事:人和钱。

在人工智能这个仍然很抽象的概念里,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在做事情,他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又有着怎样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资本和创业者一拥而入之后,这件事真的能赚钱么?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我觉得最棒的地方就是透过人看到了这个行业,他们的希望、焦虑和泡沫。

百万年薪的人才泡沫

与人工智能的虚假繁荣

五月天,戴维穿着帽衫,瘦瘦高高,里面套着短袖,是最能适应早晚凉中午热的衣着。

作为一个“科技圈人士”,他对热点话题一点感觉也没有,从没听说过共享充电宝,不知道上一轮资本寒冬是什么时候过去的;也不太关心自己的老同学去的那些公司,谁又融了多少钱。

甚至,对自己所在的这个空前热门的行业,他的认识也很模糊——

戴维是国内一家“独角兽公司”的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年薪刚好百万人民币。

这家公司的产品并不是自动驾驶汽车、语音助手和扫脸解锁这种一眼看上去就与人工智能沾边的产品——但在它最新的产品中确实使用了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并涉及一些大数据分析的技术。

戴维是部门leader,此前他在一家国际知名的手机厂商做研究员,再之前是清华大学攻读计算机视觉博士学位,还带过博士生。不如那些走穴型的人工智能专家知名,但在学术界,也算是个有点名气的人。

他在这家公司AI部门人不多,差不多10个。但这个部门却撑起了整个公司的可行性方案——尽管用户可能感受不到,但如果没有他们,公司的新产品就完全不可能面向市场。

麦可是戴维的同事,毕业两三年,但年薪也是50万人民币起跳。他的朋友郑明跟他说:“不要谦虚,你自己也说不出国内的OCR(光学字符识别——编者注)谁做的比你更好吧?”——郑明去年自己创了业,在做人工智能方向的猎头。

郑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把国内能接触到的人才都摸了一遍。不过他也说,这个圈子其实很小,突破几个点后,以一名人才为核心,就能覆盖到他的同学、前后辈和公司同事。

戴维的这份年薪百万的工作是郑明给他找的。郑明也很关心戴维入职后的工作状况,这属于猎头后续工作的一部分。戴维说:“还行,因为这个领域是从零开始,建模、数据搜集和分析,还是有挺多前期工作的。但公司应该已经卖出去一些方案了。”

当然,相比人力投入,这家公司在人工智能业务上还远未回本。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领域,最赚钱的可能是里的“人工”生意了,因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太短缺了。

“人工智能”是个笼统的概念,企业并不会真的在招聘时招“人工智能岗位”,具体会分为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推荐算法等不同的职责描述,招的不光是工程师和程序员,而是科学家。

而一个复杂的和人工智能沾边的项目,可能涉及到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比如要实现“用户拍了一道应用题,智能匹配讲师”这样一个功能,里面会涉及图像识别(识别用户拍的什么题)、自然语言处理(读懂这道题)和推荐算法(按用户数据、题目的类别在导师库里选人)等角色,每个角色都需要对应的职位。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得由至少一名50万年薪起的科学家完成。当然,一个人还肯定不够。

以NLP(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工程师为例,此刻正在拉钩上招聘的岗位涉及上百家公司386个具体职位。

这乍一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但该岗位大多要求求职者拥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国内拥有较强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的大学仅限北邮、国防科大、北大、清华、中科院、厦门大学、哈工大、复旦、华中科技和苏州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

而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为例,其2014届硕士毕业生4人,博士毕业生2人,已全部被三星、华为等巨头企业收归靡下。

除以上重点研究室之外,其它学校的NLP专业毕业生,都要去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科大讯飞等大公司镀金之后,才有人相信他们的实力——这就将人才输出源锁定到了一个极小的范围内。

这并非是自然语音识别一个细分领域的现象,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都是如此。

在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上可以查到的,拥有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背景的公司创始人高达54人。而从微软亚洲研究院离职后,去创业或互联网公司担任总裁、CTO、总监、项目总监和科学家的人数约为104人。

亿欧网于2016年12月整理的中国企业核心AI人才图谱中,218位人工智能华人高管里,知名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占85%,硕士都排不上号。

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郑明还是那些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HR都提到,他们一般会定点蹲守一些自己中意的实验室或公司,一旦这些地方人员有异动,就立刻行动准备挖人。

“(公司)不存在太多的选择,有的公司点名道姓的说只招百度出来的人,或者是只招微软亚研的人。”郑明说,“一旦一个这样的人想要从原本的环境里出来,就会收到很多offer,薪资对他们来说反倒是选择的次要标准了,因为所有公司给的薪酬都很高。”

这样的紧缺,也造就了绝对卖方市场。

在郑明提供的一份内部参考文件中,透露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概薪资:职位最低的工程师年薪在30~50万,商业公司中的研究员则在50~100万之间,项目主管或CTO则大多会在年薪80万以上上不封顶,普遍在150万左右。

大公司里的高级职位薪酬会比创业公司更高一些,而基础职位的薪资,创业公司比大公司更高。

一家普通的国内互联网公司,如果想从微软亚研、百度、三星这样的公司挖人,需要拿着他们在原有企业里的职级表按上调二、三级的薪资挖——一家传统招聘网站,甚至曾研究1300万人民币年薪挖一个CTO,过来研发智能人岗匹配的下一代招聘产品。

自然语言、图像、深度学习和自动驾驶等不同领域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

“在这个领域里即便是级别低一些的人,也是在学术界有过多年研究的。他们的薪酬往往与学术成果挂钩。就算他们中的一些人之前并没有在企业中有过对应的职业经历,但过去在学术机构中积累的经验和年限被直接对应到了他们现在进入的职场中。当你去实际看这些人(博士或硕士)的年龄,其实也差不多就是互联网公司里中高层的那个水平。所以百万年薪,在这个行业里不算很高了。”

郑明对此见怪不怪,但这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毕竟,在以商业为导向的企业中,能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才应该是薪酬的唯一标准,与学术圈的论资排辈有着巨大的区别。而决定这种薪资制度的并非是因为企业家“不看重科研”,而是现代企业必须以盈利作为主要目的。

换句话说,一个千万年薪的团队,能否为公司创造出过亿的利润,才是它是否真的价值千万的唯一衡量标准。

然而,与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奇货可居”的价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工智能公司本身真正创造的价值,却少的可怜。

1三种人和三种公司

“做人工智能的这些学术派们并没有太大的野心,”猎头郑明说。

这些人从原本的机构或商业研究院的象牙塔走入“凡间”,无论是创业,还是加入创业公司也好,目的基本上是三个:

“一是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研究,确实想赚一点钱。二是希望能够在商业环境中拿到更好的数据,验证自己的模型和算法,在学术领域再创新高。第三种,也是最少的一类人,是真心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转化成一个产品的。”

学术、大公司、创业、被收购,然后重回学术,是大多数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大牛名利双收的“职业路径”。

其中的每一步都有着十分明确的考量:如果一个新的环境,能够提供更好的薪资,或更好的数据其中任何一个,那么现有的环境是很难挽留他们的。在郑明看来这不叫没有情怀,叫直率。

在筛选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去的时候除了薪资,大牛们往往会思考这些问题:“这个公司已有的人工智能人才是否和我在同一个等级上”、“这家公司所涉及的业务是否对我所研究的课题有帮助”、“从这家公司离开后是否能为我回学术圈或创业带来优势”。

对于人工智能人才择业来说,最忌讳的就是来到一家对自己的学术进展毫无帮助的公司。

胡进是业内的一位深度学习专家,在离开原本的大公司研究院后,被一家国内顶尖的汽车媒体聘用。入职之后,胡进发现这家公司的用户数据尽管巨大,但收集维度仅限于用户在汽车领域的消费和浏览偏好,且受限与公司产品形态不容易拓宽。而公司的产品库主要又是游戏和金融产品,数据与推荐品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对学术的帮助也收效甚微。若在此恋战,则有可能断绝回到学术圈的道路。

入职六个月,胡进火速离职。

这也是包括百度和Google在内的许多大公司都留不住人工智能人才的原因:

对于有学术抱负的人来说,商业公司只是暂时的落脚点。拿到数据突破学术瓶颈之后,依然要回到学术圈;

对在学术圈“穷怕了”,奔着赚钱的人来说,如果独立创业后可以以更高的估值被收购回去,那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前一类人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中占了绝大多数,通过抓取LinkedIn数据,在对格林深瞳、旷视科技、商汤科技、思必驰、云知声、第四范式6家不同细分领域AI创业公司的245名离职员工的分析后,PingWest品玩发现有110名员工回到学术研究机构、大学或无明显商业模式的校办企业。

而对那些真正希望自己的技术转化成一个成熟产品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来说,并不满足在某个大公司中担任技术岗,他们更愿意在大公司中验证自己的模型和算法之后,去创立独立的公司。这些从大公司出走的人工智能创业者往往起点高,对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的空白有充分的把握,坚信自己创办的公司一定能因为掌握某个关键的技术或环节,日后被大公司收购回去。

不过,任何一个人工智能的顶级人才,都不认为自己是泡沫里的裸泳选手,他们甚至对这个行业是否有泡沫并不关心。因为能够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真才实学是前提基础,即便是真的有泡沫,回归学术也是他们一条不错的退路。

这恐怕与大多数商业化的公司以及公司背后的资本意志,对他们的预期不太一样。

与人工智能人才各怀心思相同,招聘他们的公司也分为三类,每一类在给出“百万年薪”的同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诉求:

第一类是互联网巨头,包括“超第一梯队”的跨国公司Google和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及第一梯队的巨头——大家熟悉的百度、阿里和腾讯;以及第二梯队的今日头条和滴滴等公司。

第二类是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以某种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营业务的创业公司,典型的如自动驾驶领域的Momenta、地平线、驭势科技;视觉识别领域的格灵深瞳、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等。

第三类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到自身业务中的其它创业公司,如学霸君、泼辣熊和智齿科技等。

戴维所在的公司就属于第三类,在这类公司,人工智能是用来升级现有的产品或业务的,所有的人工智能研究以产出为导向,实用性强,“泡沫不高”。

但与传统研发领域的许多大牛一样,这类应用驱动的人工智能团队,往往随着新项目的立项而引入,随着新项目的结项而离职。

这样的公司一般有良好但并不过分充裕的现金流,人才和公司都较为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人工智能领域上的投入产出比不够好,项目会被立即停掉,原本引入的技术人才也不会恋战。

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第四范式的“范式大学系列课程”第3篇中,也引用了这样一个实例:一个企业招聘了两名机器学习方向的数据科学家,加起来年薪百万。但在合作了一年之后,科学家和企业相看两厌,最终分手。

公司决策层对人工智能的预期是“投入大”、“收益多”,期望聘请一位百万年薪的专家就能撬动整个公司的现有业务流,实现效率的提升,挖掘公司应得的隐形利润。

但立项后,由于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已存在行业需要重新建模、收集数据等工作,隐形利润的挖掘需要很长时间,但隐形成本却倍增——人工智能项目的成本不止百万年薪的人才成本,还有配套的数据采集、分析、深度学习云服务的成本。有创业公司因聘请到专家后,买不起深度学习服务器而最终放弃项目。

不过,当我们谈起“人工智能热”的时候,那些巨头公司的研究院,以及把无人驾驶、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当成公司核心产品的公司,对人工智能科学家的“容忍度”前所未有地高。由于家底雄厚,它们也是推动人工智能人才高薪的主要原因。

但它们的人工智能产品无论多神奇,似乎永远只出现在新闻里而不是市场上。

2 谁为“高薪”买单

既然人工智能行业并不赚钱,那么人工智能从业人员的高薪是谁支付的?

与所有风口吹泡泡的故事一样,资本再次充当了那个“老好人”的角色,但资本自己并不如此认为。

从2016到2017年,国内投资过人工智能领域的机构多达145家,而无论是否投资过人工智能企业,几乎所有投资机构在公开场合都认为:人工智能的确是未来,只是在未来有多远,以及如何估值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疑问。

以学术水平论估值,是正在布局这个行业的一些VC的基本逻辑。

与投资App和消费升级不同,大多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都以To B为主要业务方向,同时有大量的研发支出。“短期内”现金流上巨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业务上也无法找到可以用于衡量的增长指标。

因此,核心团队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能持续的从人才匮乏的学术界挖到人,维持整个公司的研发进度,成为VC衡量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

“业内一些基金的逻辑其实是在投分裂,”一位基金投资经理告诉PingWest品玩,“基金进入每个行业都需要交学费,只不过人工智能和TMT不同,在投TMT的时候你可以找两个实习生,把市面上的项目都用一遍就学会了。但人工智能的学术门槛高,要想判断一个项目好坏,你不可能自己雇一个学术派来做投资经理。

你只能相信一些在学术上有可见成就的人,尽管他的公司可能商业上不成功,但他的学生和人脉会进他的公司。然后一段时间后他的高管和下属会离职创业,与一些商业逻辑更强的行业人结合在一起建立新公司,这个时候你才有机会投到这些公司。”

换句话说,投资人投的就是人,而不是公司,投资人恨不得亲自直接把高额的薪水钞票砸到这些人工智能专家的脸上。这种现象在其它领域的投融资虽然也有,但很少像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那样,能靠团队撑起上亿美金规模的融资。

商汤科技的汤晓鸥就是在这一逻辑下最值得“被投”的人之一,汤晓鸥199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 (MIT) 获得博士学位。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等人工智能的细分领域上已有200余篇论文。

2014年,汤晓鸥创办商汤科技,背靠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商汤科技迅速成为业界人才优势最强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之一。按照商汤科技官方的介绍,商汤科技主要研究人脸识别、文字识别、人体识别、车辆识别、物体识别、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应用。在实际业务上,主要深耕金融、移动互联网和安防监控三个方向。

但商汤科技的技术人脉优势,在之后的几年反倒成为了商汤科技的软肋,商汤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摆脱研究院式的学术气息,缺乏商业人才导致其在商业化上的探索并不成功。

去年12月,商汤科技引入拥有国资背景的鼎晖投资完成B轮融资,不到半年后又引入国资属性更强的赛领资本作为战略投资方。并与地方**合作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强化了自身的技术研究院与基础设施属性。

这意味着商汤科技不再执着于不成熟的商用市场寻找出路,而选择成为现阶段基础服务属性更强的国家队成员。

格灵深瞳是另一家在业内汇聚顶尖人才的创业公司,成立于2013年,其主要业务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以及嵌入式硬件研发。在成立不久之后,格灵深瞳将这个“技术”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市场方向——安防。

安防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且对硬件技术要求较高的门槛,目前格灵深瞳主要集中在软件方案上,很难说切入了安防市场的核心地带。2017年年初,格灵深瞳CEO何搏飞的离职也让圈内震惊。

与格林深瞳同样切入安防领域的还有旷视科技(Face++)等以面部识别为核心技术的创业企业。尽管并不否认人工智能技术对安防效果的显著提升,但安防市场一直是以销售为强导向的线下市场,国内长期被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东方网力三家整体方案和硬件商垄断,创业企业很难颠覆。

尽管国内大多数基金的生命周期都是5年以上,也就是说所投公司在5年之内没有回报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实际上,如果一家公司在3年内既没有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实现批量增长,那么就很难再继续进行正常的下一轮融资了。

无论是为了进一步融资,以获得公司继续生存所必须的救命资金,还是给“裁员”找一个好听的说法,团队出走裂变出新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都成了一种趋势。

几乎每个成立三年以上的人工智能公司都会存在一次“团队出走,二次创业”的事件。

通过公开资料我们发现:思必驰员工离职创办语音识别公司驰声科技;云知声CMO离职创办人工智能教育公司先声教育;出门问问两位员工离职分别创办大数据冷链公司Meatub、智能硬件公司萌动;商汤科技曹旭东离职后创办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格灵深瞳的丁鹏博士离职创办人工智能医疗公司DeepCare;英特尔的吴甘沙等5人离职创办自动驾驶公司驭势科技……

尽管并不是绝对,但裂变后的公司往往会更为“脚踏实地”,在商业上更努力。

简单来说,从图像识别公司离职的员工,会创办一个在图像识别领域有具体应用场景的公司。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从L5(完全自动驾驶)离职的团队则会更倾向于研发L4和L3(辅助自动驾驶)的方案,或者是具体到自动驾驶整个产业链中的某个硬件、芯片或算法上。

只有这样,这些分裂出来的公司才可能在自己重新开启的融资周期内,实现盈利或被收购。


科技牛资讯


说起商汤科技,可能没有太多人知道。但说起人工智能,可能在互联网圈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商汤科技正是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导者。不仅如此,商汤科技还被美国的媒体称为“世界企业价值最高的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按照媒体的估计,商汤科技目前的估值将会达到45亿美金。从估值来看,商汤科技的确是全球价值最高的人工智能独角兽。更好玩的是,紧随其后的依图、旷视分别是估值排名第二、第三的企业。简单点说,中国的AI企业包揽了估值的前三名。

商汤科技估值280亿?

如果说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都是马云的“亲儿子”,那么商汤科技就是马云的“干儿子”。商汤科技的人工智能团队曾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想必你知道他们有多牛了吧!这家公司从成立开始,一直都“不差钱”。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曾表示:“资金从来都不是问题”,会在合适的时间IPO。这给出的暗示已经非常明显了,商汤科技很快就要走上市之路了。2017年11月,商汤科技获得阿里巴巴的15亿元融资,公司的投后估值超过30亿美金。这就正如雷军说的那句话: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人工智能目前越来越热门,很多技术都会打上人工智能的标签。作为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导者,商汤科技的技术实力一直领先于竞争对手。所以,资本市场一直非常看好这家公司。当然,最看好的人应该还是马云。担心失去这只AI独角兽,马云追加了商汤科技的投资。在阿里巴巴的主导下,淡马锡和苏宁都参与了此次的投资。按照媒体的估计,商汤科技的投后估值为45亿美金,大约280亿人民币。随着商汤科技估值的不断提升,创始人汤晓鸥的身价也暴涨。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汤晓鸥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为一个学者型的企业,汤晓鸥在学术和创业两方面都很成功。

马云成为最大的赢家

2017年10月,阿里宣布成立“达摩院”,3年投入1000亿用于新技术的研发,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智慧城市都是研发重点。如果不出意外,商汤科技一定是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马云不断加大对商汤科技的投资,实质上也是希望能对阿里的业务形成助力。对马云来说,商汤科技发展的越快,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业务就会发展的越好。而且,根据媒体的报道,商汤会成为阿里智慧城市项目里的合作伙伴,主要在智能监控、智能交通、城市管理上提供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大的产品矩阵。另外,从财务层面来看,商汤科技IPO的步伐应该也会继续加快,到时候阿里也将获得巨大的回报。


光荣与梦想1987


在商汤籍籍无名之时曾和这家公司谈过合作,当时商汤是算法供应商,有一些人脸识别和滤镜的算法,对深度学习既没有切入,也没有兴趣。有一个phd的团队做算法,主要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整体的感觉是比较学院派,对商业模式和产品都没有其他的算法公司脚踏实地。当时商汤要竞争的主要是虹软这一类的公司,但虹软对产品和市场的理解是比较好的,当下的环境是算法供应商不能仅仅提供算法,必须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而商汤不太了解这个市场,因此几家大厂都做不进去,小的商汤又看不上。因此一直勉强为继,直到后来深度学习大热,商汤一下抓住这个风口,成为了资本的宠儿。商汤汤晓鸥说资本排着队找商汤,和商汤没有条件可谈,并且否认了阿里的投资。资本始终是趋利的,没有点手段是不敢投C轮D轮的。商汤在把自己送到如此的高点的时候意味着危险也是同样的巨大,骑虎难下,也难低头与其他公司合作。比如安防领域,绝非一个算法就能颠覆的。海康和大华稳固的市场份额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其产品以及工程能力。如果IPO不成,那商汤神话破灭也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Q科技


首先百度选择的是自己做AI,这也是基于百度以技术驱动,在AI浪潮下占据先机。Duros将会以平台形式,借助物联网以及无人驾驶走进千家万户,这将是AI时代的安卓,并且百度内部整体的资源策略也已经向AI倾斜,虽然传统搜索以及广告业务占据公司营业大头,但面对一个新万亿级市场,这对于百度的诱惑太大,也是百度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了。

腾讯会闷声发大财

其实AI最先落地并且有所体现的行业之一就是广告,之前所谓的DSP方式不足以让客户层面认可,智能化程度和KPI不透明不好衡量,但基于数据和新算法上的改进会让广告行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腾讯是双端流量霸主,商业客户层面绕不过的巨头,通过这一波技术升级,腾讯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壁垒,在大数据营销下深挖宝藏。

只要不是阿里自己干,都没信心

阿里收购万网做阿里云,自己运营管理现在看不错,阿里还有很多收购和投资的企业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客观的说阿里在投资后会有比较强的控制欲,如果专注运营,以阿里的经验和能力,当今互联网公司无人能比,但二者如果合作就会容易出现隔阂,最终落得个不了了之,阿里的战略投资,如果是技术为我所用我认为前途光明,但如果是布局版图的话,不看好。最关键的是,我们看到马云提出的几个新之后,似乎和AI沾边但又不是完全关联,基于技术产品层面没有更多的解读,如果说最近真的是在网上值得关注阿里在AI上的动作,就是阿里出品的智能终端天猫精灵以99元价格在双11卖了100万台吧……


科技悄悄话


《财经》记者近日独家获悉,近日,阿里巴巴向AI独角兽公司商汤科技投资15亿人民币。这应该是截至目前AI领域最高的单笔融资金额。包括阿里巴巴投资部的一位投资人在内的多位投资人都向《财经》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商汤科技尚未公布这一消息。

这家公司是目前AI创业公司中的头部企业,今年7月宣布了4.1亿美元的B轮融资,11月商汤宣布获得高通的战略投资,金额为数千万美元。

阿里巴巴:寒武纪,旷视科技,深鉴科技,商汤科技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资动作不断:今年8月,投资了AI芯片公司寒武纪,11月,又领投了另一家AI芯片公司耐能。而旗下的另一个重要投资部门——蚂蚁金服投资部——也投资了两家AI创业公司,旷视科技和深鉴科技。

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是中国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家头部公司,商汤科技这一轮融资后,估值在30亿美元以上,旷视科技科技则大约20亿美元。但双方的业务有区别——旷世目前将重心放在安防和金融两大领域,商汤则是侧重横向发展,未来会拓展更多不同的领域的技术应用。

商汤科技在完成3轮财务融资之后,开始引入战略投资。今年11月5日,商汤科技宣布获得通信巨头高通的战略投资,但高通并未公布具体投资额。高通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表示,商汤具有平台级能量的AI公司的可能性,“尽管目前中国AI公司的估值都偏高,但中国AI应用的市场非常大。”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算法。与大多数搭建在已有底层系统的AI公司不同,商汤最大的特点是原创了底层算法平台,再将技术赋能于其他行业。在此次融资之前,相比多家已经有BAT投资背景的AI创业公司,商汤科技一直是中立的形象,投资方几乎都是财务投资。甚至有不少行业人士曾经认为商汤可能会成为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对手。

但热门领域的热门公司似乎都逃脱不了“站队”的命运。

除了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也在加码AI,近期百度投资了AI创业公司声智科技、中科慧眼等,并计划在2018年投资10家以上的AI创业公司;腾讯则在11月份连续投资了三家智能机器人公司。

一位AI领域的财务顾问认为,这些信号表明巨头们都对AI入口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BAT手里虽然有海量数据,但是都没有创业公司纯粹做AI的基因,”他对《财经》记者说道。

他强调,头部AI公司目前估值高企,除了BAT等巨头或者政府基金,其他投资方很难再进入了。

今年7月,商汤科技CEO徐立曾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客户数量超过400个,包括美图、小咖秀等相机APP,OPPO、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另外商汤还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各地的营业厅设置身份验证系统。目前正在风口上的AI安防也是商汤重视的领域,目前已经与深圳和重庆的公安部门展开合作。

引入阿里的投资之后,除了能获得大量的资金来继续加大技术投入,拓展商业领域,阿里的各个平台产生的海量用户数据,也能够为AI的训练提供丰富的养料。而与此同时,阿里的多条业务线,包括马云重点强调的“新零售”都能应用到AI的技术。

对于阿里来说,AI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领域,像商汤这样的明星头部公司,也拥有很高的未来想象空间,上述阿里投资部投资人表示:“阿里持续看好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来生活场景中的商业化前景。”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商汤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除了公司庞大的技术团队,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具体情况,公司鲜少谈起。一位知名AI公司的创始人对商汤的估值和商业化规模是否匹配表示怀疑,“商汤的估值甚至比收入高出十倍的上市公司还要多很多。”他对《财经》记者说道。

根据一份做过AI领域调研的投资机构内部资料显示,商汤科技2016年的收入约为2-3亿人民币。

近日商汤科技创办人汤晓鸥在接受路透采访时,透露了公司正在计划IPO,商汤对此给《财经》记者的回复是:“公司有未来上市的计划,但并无具体的时间表。”

但此前,多位AI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商汤科技已经与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需要在未来几年内尽快上市。

一般来看,如果公司与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约定上市时间,但到期违约无法上市,且董事会没有批准延期条款,就会触动强制回购,大多数情况下,投资方会根据年化12%的复利,回购股份。

要撑起这么高的估值,并在短时间内上市,以公司目前的收入还有差距。但以商汤目前的行业地位来看,上市或是成为巨头公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关村并购母基金合伙人吴巍认为,AI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足以撑起十家,甚至几十家大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完全可以把不同细分领域的赛道都投了。”他告诉《财经》记者。

AI公司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高额融资之后,商业化落地迫在眉睫,相比财务投资,引入巨头的战略投资更利于商业化的推进,而对于巨头来说,这也是争夺AI入口和话语权的快速路径。


机器人观察员


在互联网圈子里,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这不是危言耸听。

岂止是BAT在紧锣密鼓地谋划自己的人工智能大产业,全球顶尖巨头谷歌、微软、苹果、IBM、Facebook,英特尔和国内的滴滴出行、今日头条、搜狗、蚂蚁金服等企业都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各自领域的发展。

各个行业都在追逐人工智能,不仅是为了逐利和相互竞争,还因为这是互联网企业发展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宣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

①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②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③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④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会议还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

联系其前段时间,国家下发的那份文件的那句话:要举全国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所以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有项目要写商业计划书、融资计划书,找Z博士:zboshi007)来说,人工智能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就看谁先看准了。

这说明,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的战斗,即将正式打响了。而在这场战斗中,BAT+科大讯飞将是开路先锋!只争朝夕!为了抓住历史机遇,为了抢占先机,为了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弯道超车,中国也是拼了!

很多人都说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但李彦宏认为互联网只是开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李彦宏希望未来能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让机器能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所以李彦宏对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方向判断是:人再也不需要学习工具,怎么用。而是要让机器、让工具来理解人的意图。

马云却有着不同的见解,马云说,未来要思考的,其实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机器智能。他觉得机器得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方法,如果机器总是模仿人,那没有什么价值。要是能做到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才叫做本事,马云举例说汽车也是机器,但如果技术模仿人两条腿走路,就永远都跑不快,所以马云认为未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机器智能上,让机器变成人最好的伙伴。

对人工智能对来发展方向,马化腾的判断来自于围棋大战的启发,他认为未来很多领域都可以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和规则,研发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让这些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行业规律,就像阿法狗是围棋领域根据围棋对阵规则,设计出来的人工智能,它每天会跟自己下几万盘棋,来自主学习,那他研究出来的下期规律和技巧就要比人类多的多,也快的多,因此未来金融医疗以及病理的检测等领域也可以通过这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来探索行业规律,只要做的足够多的试验,机器就会自己琢磨出一套理论和经验。

互联网时代已经让人足够兴奋,但更刺激的还在路上,大家准备好了吗?


融资商业计划书


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人工智能并不是其技术特长,因此其一方面摸索投资成立Al实验室,另一方面投资收购人工智能优秀的初创潜力公司来锁定在人工智能的短板,两条脚走路的方针。阿里巴巴掌握了海量数据,不管是自己的A|实验室研发成功或收购的Al公司的成功,都能产生2十1大余3的效果。锁定其在A|领域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