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將他們從夢中喚醒。”

為人父母,雖然不用持證上崗,但也需終生學習。

其實從片名,就大概能知道會講什麼內容。因為我一直非常同意這個觀點,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對應有上面樣的孩子。

有控制的父母,就一定有叛逆的兒子;有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就有不惜一切證明自己的孩子; 有不會表達愛的父母,就有自卑、沒有存在感的孩子。

李品寬老師說,最錯的的一句話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這句話讓焦慮的家長,強加自己的想法到孩子頭上。

我卻認為,這句話是沒有錯的。但首先要清楚,什麼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

這一點上,感觸最深的是家明這個案例。三個孩子,家明的父母是關係最好的,溝通比較順暢,夫妻之間態度也比較溫和,父母也都受過高等教育。

家明父親出生寒門,大學畢業之前,沒有喝過牛奶,沒有穿過皮鞋。這是一個典型的草根,憑藉自己踏實努力(他自己說的永不放棄),在武漢站穩腳跟。所以,假如生命只剩下十分鐘,父親希望家明過得比自己好。什麼是好,他自己吱吱唔唔說不上來。觀眾卻大概可以猜到,上更好的大學,去更好的就業崗位,獲取更好的物質條件。。。

一切靠自己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責任感強。家明父親就是這樣:領導交代了任務,不能請假;兒子學業關鍵期,一刻也不能放鬆;通過父母課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立刻180度大轉彎,買哈士奇,開網吧(真夠用力過猛的。為什麼不能先休學做揹包客)。

但問題是,如果方向是錯的,停下來就是進步啊。家明父親本著超強的責任感,視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物為洪水猛獸,對兒子嚴加控制。

結果適得其反,兒子連學也不願上了。從他家住房來看,也只是工薪家庭。大概率來說,這樣家庭的孩子,不上學可能真的是“輸”了。更可惜的是,在控制中長大的家明,根本沒有任何責任感,這與他父親剛好相反。在他應該努力學習的年紀,勁都用在了為自由掙扎。他真的喜歡做揹包客嗎?我敢打賭,他只是喜歡揹包客自由的一面。

將來沒有學歷,也沒有責任感的家明,確實輸在了起跑線。而這一切,竟是他父親兢兢業業努力的結果。

影片中,最讓人心疼的是澤清這個孩子。內向,自卑,沒有存在感,少年老成。一開始看到相互抱怨的澤清父母,還有家裡破爛的沙發,凌亂的物品擺放,我以為這是一個窮困的家庭。隨著影片推進,才知道父母都是高知,連外公外婆都是退休大學教授。然而這一切,依然無法改變,澤清的成長環境在三個孩子中最差的事實。

因為,他的父母長期冷漠相對,經常吵架甚至打架。雙方顯然已經對對方極盡失望,各自都不願回家。整個影片,沒有見他們眼神交流過一次,即使說話,眼睛也望向別處。

這位有海外背景的高知母親,不僅是一位田園女權主義(這裡提醒一下咪蒙粉們,睜開眼睛看看生活吧,毒雞湯喝多了不好),還脾氣暴躁,強勢。更糟的是,她甚至不懂得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如果說對丈夫的愛已經在爭吵中消磨殆盡的話)。在澤清的眼裡,“我一說她就不耐煩”,“我要吃東西,她懶得下床”。

不難想象,父母像是比賽看誰回家更晚一樣,整天不著家。一在家,不是吵就是打。有這個兒子跟沒有似的。年幼的澤清,小學時候就已經問題多多。你以為的問題,卻是孩子的解決方案。父母看不到他的想法,他只好寫出來貼在牆上;感覺不到愛,為了證明自己,沉迷於網上下軍棋。完全找不到存在感,他的解決方案是,你看不見我,我打你一下,你還看不見我,我拼命的打你。

作為一個淚點低的人,影片淚點有很多。教官說澤清在基地慢慢變得像個可愛打小孩,還有澤清自己表示住在基地很好的時候,心疼到忍不住啊。給江普老師點贊,給了澤清那麼多鼓勵。

影片之後,三個孩子的父母都有了很大的轉變。這是培訓機構的意義所在,有這樣的父母課堂,也是這個時代孩子(雖然是極少數)的幸運。然而,所謂積重難返,培訓能解決的是,懸崖勒馬,卻無法磨滅錯誤的教育鑄下的大錯。

痛心。

我時常在想,在這個信息如此便捷,一本書的價錢甚至不夠點一盤菜的時代,為什麼那麼多父母的觀念如此陳舊。

正如李品寬老師說,父母是人一生中扮演時間最長的角色,卻不需要持證上崗。

真希望有一天,給孩子入戶的時候,必須列書單,再考試。不通過的,不予辦理。每一次孩子的升學大考,父母也有相應的考卷,並計入總成績。

哎呀,好像不行!那些不願意終生學習的父母,依然是拖後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