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閒置宅基地和農房「活」起來

在宜城市流水鎮鶯河村,兩年前閒置、廢棄的農房,如今變成了農家樂、酒坊、豆腐坊、民宿。2015年,宜城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之一。鶯河村積極探索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農房的辦法,發展特色鄉村旅遊產業,給村民們帶來了可喜收益。

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宅基地“三權分置”,即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

為了讓荊楚大地更多閒置農房像鶯河村的閒置農房一樣“活”起來,8月6日,我省出臺《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工作方案》,確定黃陂、大冶、沙洋等12個縣市區先行先試。本報8月11日一版刊登《方案》出臺消息後,引發熱議。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對試點工作方案相關要點進行了解讀。

集體所有權咋落實

《憲法》和《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土地為集體所有,城市土地為國家所有。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國有土地通過向土地使用者收取出讓金,體現國家對土地的所有權;但農村宅基地為集體所有,集體無償分配給符合條件的村民使用,屬於福利性質,加之管理鬆散,集體組織參與宅基地使用管理的程度不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所有權虛化。

本次試點,將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試點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在宅基地規劃佈局、佔地標準、村容村貌、文化傳承、環境保護、資格認定、流轉使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以鶯河村的改革探索為例。鶯河村黨支部副書記楊晶介紹,鶯河村村委會在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的過程中,通過調查摸底,針對“一戶多宅”“空掛戶”、宅基地荒廢等情況,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由村集體出資回購,或農戶按照超出面積交納有償使用費。2015年後,村集體花費近10萬元改造了3家老房子,由村民來承包,發展鄉村旅遊,服務遊客。這是該村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的方式之一。

省國土資源廳提醒,這些探索均須符合中央文件要求、政策法規規定及發展戰略導向。比如,宅基地規劃佈局、佔地標準等都須符合《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的相關規定。

為何強調宅基地農戶資格權

誰具備擁有農村宅基地的資格?誰來認定資格?資格如何認定?一系列難題還須通過試點來探索。

《方案》稱,將探索宅基地農戶資格權的內涵、認定主體、認證程序、確權方式、權能作用等。鼓勵試點地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宅基地資格權的取得、保留、註銷、恢復等管理辦法。

宅基地“三權分置”,為何如此強調資格權?

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今天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農村人口相對固定、業態單一、村莊變遷緩慢;如今,隨著人口加速流動,村莊的格局變化越來越快,生產生活多樣化趨勢加劇,外村人員、城市人員,甚至“洋女婿”“洋媳婦”都可能成為一個村的成員。

農村宅基地以“戶”為單位取得。那麼,什麼樣的成員組成的“戶”能夠有資格獲得宅基地。這正是需要試點探索的難題之一。以“戶”為單位的資格權探索,“保障”意味十足,體現了國家通過適度放活使用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改革初衷,既是法理基礎,也是實現途徑。

正如楊晶所說,如果在鶯河村能夠明確資格權,等於給農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即使農民離開村莊打工,長期不回家,也保留獲得宅基地的資格。這樣就為宅基地使用權獲得收益提供了基礎。

放活使用權如何“適度”

據國家自然資源部等部門統計,全國至少有7000萬套農房和3000萬畝宅基地處於閒置狀態。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底,武漢現有農村房屋約73萬套,長期空閒農房約11.6萬套,空置率為15.8%。這些房屋如何發揮它們的價值?

放活使用權,意味著農民可把閒置農房出租給企業或個人。楊晶說,鶯河村發展鄉村旅遊以來,普通的週末,有近千人來訪。有些農戶自己把老房子改建後經營農家樂,有些農戶將老房子改造後出租給外來客經營,農戶平均月盈利5000元左右。(記者 方珞 見習記者 劉宇 通訊員 王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