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監管「三定」落地 行業須直面三大終極拷問

事關金融行業政策走向的銀保監會“三定”(定編、定崗、定人)預計即將揭曉,各路小道消息蜂擁而出,吃瓜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當然是人事安排。但“慧保天下”認為,“三定”之後的保險監管導向才是最為關鍵的,行業能否走上正途,在此一舉。

有些變化已經顯而易見,比如:

監管會更加出於公心。原保監會對行業還是偏愛護的,發展為本監管是愛。但從整個銀保監會的角度,2018年二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60萬億元,201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0322億元;2018年1-5月份,原保險保費收入19103.02億元,總資產17.5萬億元,兩者對比,差異懸殊。保費每年多個三五千億,絲毫不影響大局,穩穩當當才是王道。此後,凡事按規矩辦,別拿行業發展做擋箭牌。

從此沒有舊交情。原來一行三會,先有人民銀行,後分出四大行,再設立各類銀行業和非銀行業機構,原銀監會基本脫胎於人民銀行;證券監管更是先有聯辦,其後化身為證監會,再有證券市場和證券公司,因此,這三家監管起來居高臨下,心理優勢明顯。

原保監會成立之初,人員來自於五湖四海,出身保險的不在少數,一朝變身監管,和原來的同事朋友多少有些聯繫,監管容易“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如今,新系統3萬人,老保險監管只有十分之一,保險公司老總們想找個舊交情說說話也難了。

監管從嚴不再是紙上談兵。原來保險監管機構鋪設只能到省級層面,地級市分局數量有限,保險公司分支則是遍地開花,三年五年也不一定能被檢查一回,僥倖心理多了,違法違規的小動作應該不少。

“三定”之後,新的監管機構可以鋪設到所有地級市,縣裡都有辦事處,可以說是從下到下全覆蓋。保險分支機構平均承受的檢查頻次肯定是倍增,參考原銀監會經常幾十億的罰沒,保險機構以後被處罰的尺度恐怕也得提高不少。習慣了天高皇帝遠,現在得循規蹈矩低調做人。

有些變化沒那麼容易看出來,但由於深層次問題日積月累,監管政策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抉擇,向左走還是向右走?行業需要面對路徑選擇的重大沖擊。

1

保費還是風險保障金額?

保險業的慣例是以保費論英雄,行業排序一直是以保費為基準,保費多是“大哥”,保費少當“小弟”。尤其是近年來,行業重形象、重業績、重數字,“保費崇拜”依然大行其道。與之配套,保險公司准入大幅度擴容,2013年至2016年,原保監會每年批准新設立的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數量分別為6家、11家、13家和20家。2016年,全國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1.4萬億元增長到3.1萬億元。

一些想劍走偏鋒的老闆,祭出了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不少中小型險企藉助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產品狂攬保費,大幹快上,控制不住貪慾之手,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最終引來妖精論,求仁得仁。

事實上,有識之士也不是沒有努力過。根據公開信息,早在2013年4月,原保監會就第一次分解出原保險保費收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分別披露。彼時,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與原保險保費收入之比,華夏人壽3.0倍,生命人壽3.4倍,英大人壽4.4倍,天安人壽5.9倍,國華人壽7.5倍,安邦人壽11.3倍,前海人壽14.0倍,正德人壽141.5倍,和諧健康197.3倍,大家都想玩資金遊戲,妖精已經開始出沒了。

然而這個軟約束並沒有什麼用,此後愈演愈烈,到2016年底,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之和佔原保險保費收入之比接近50%。

2017年8月,原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一個行業的影響力,不能簡單看其資產規模,關鍵要看它起什麼樣的作用,是否幹好自己該乾的事。這個表態,算是對保費崇拜的一個糾偏信號。政策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從2018年1月以來,監管開始對保險業提供的風險保障金額進行披露。

2018年1-5月份,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3115.27萬億元。其中,產險公司保險金額2622.27萬億元;人身險公司本年累計新增保險金額493.00萬億元。從險種看,車險保額80.98萬億元;責任險保額268.05萬億元;農險保額13675.42億元;壽險本年累計新增保額10.80萬億元;健康險保額375.87萬億元;意外傷害險保額1724.83萬億元。

2018年1-5月份國內保費和風險保額情況

保险监管“三定”落地 行业须直面三大终极拷问

披露風險保額,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有助於改變保費崇拜,迴歸本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如果說區分原保費和客戶投資款算是第一次擠水分,那麼披露風險保額就是第二次擠水分。畢竟,總共3115.27萬億風險保額中,簡單低賠付的意外傷害險就高達1724.83萬億元,超過半壁江山,行業頗有點“竟無一人是男兒”。不排除在某個時點,監管會強制要求每家保險公司披露風險保障金額,看看每一類風險保額與保費之比,就知道誰在做保險,誰在喊口號了。

2

市場化改革還是自律性計劃?

保險業是市場化程度很深的行業,但並沒有配套差別化的監管政策。尤其是准入上採取諸侯封疆的模式,批設了大量的沒有特色的中小保險公司,一窩蜂的開展價格戰,導致行業資本消耗過快,經營效益大打折扣。

銀行業和保險業玩法大不同。銀行業受益於嚴格的金融價格管制,大小銀行普遍能找到生存空間,過得逍遙自在。根據2018年前二季度商業銀行主要指標分機構類情況表,大小銀行都有不錯的經營指標,資產利潤率、淨息差各項均為正,也就是說只要做來業務,就能賺到利潤。

2018年前二季度商業銀行主要指標分機構類情況表

保险监管“三定”落地 行业须直面三大终极拷问

其他的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等,同樣是佔據著資金流通的關鍵環節,經營效益可以保障,大小通吃。

但保險公司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業內專業人士曾分析2013-2016年財險市場數據,中小型保險公司綜合成本率平均值比大型保險公司分別高9.78、9.67、6.38、6.53個點。大公司具備經營槓桿優勢,中小財險公司陷入長期承保虧損的狀態。

另有專業人士則從財務角度研究指出:2011-2016年六年平均投資收益率,大中小型壽險公司分別為5.10%、5.43%、4.92%,六年平均利潤率,大中小型壽險公司分別為1.51%、0.13%、-1.58%。也就是說玩資金收益大家差不多,但是負債端成本卻冰火兩重天。

經營利潤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司,中小型保險公司經營則舉步維艱,寡頭格局正在形成。2017年,前十大人身保險公司佔比超過70%,前十大財產保險公司佔比接近90%。2018年前5個月包括“老三家”在內的10家險企的車險綜合成本率在100%以下,其他56家險企的車險綜合成本率均超100%。中小保險公司實現利潤佔比呈現整體下滑趨勢,經營虧損的幾十家均為中小保險公司。

一味的市場化不可持續。車險市場連續多輪費改,仍然沒有達到均衡的滿意程度,高手續費玩法連大公司都承受不住。據傳,人保、平安、太保、國壽財險等四巨頭聯合提議限制各地區商業車險手續費上限。2018年7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通知要求實施車險手續費率報行合一。

這種近似配額制、不體現在字面上的自律措施,背後反映了保險技術含量下降、競爭手段單一、渠道失控。

在機構生存艱難、退出機制不暢、市場化改革手段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強制把費率、准入、產品迴歸集體、迴歸計劃,是無奈之舉,是監管失靈,是中小公司一口飽飯、更是大公司的盛宴。

3

保險姓保還是保險姓金?

“保險姓保”是目前保險監管與行業發展的主基調,這個沒錯,但“保險姓保”的深層次問題在於保險產品的普惠性,用什麼辦法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保險產品。目前來看,保險產品價格是高高在上,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支付能力。保險行業我為人人的情懷被金融光環、資本收益所擊敗,保險不夠真實,沒有看清真實的中國和真實的保險。

真實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呢?一些可見於報端的數據:

現任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2015年曾表示,中國交個稅人數約2800萬人,僅佔全國總人數的2%;

中登公司2016年6月數據顯示,A股1/4自然人賬戶市值不超過1萬塊,10萬以下的佔比3/4,100萬以上的僅佔2.53%;

人民銀行根據2013年底的存款情況測算,存款保險50萬的償付限額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2017年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2016年中國20%低收入人群每月收入只有430多塊錢,還有20%的中低收入人群平均每月收入不到一千塊錢,這兩個群體加一塊是5.5億人;

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1/5人口每年收入是5958元,然後依次是13843元,22495元,34547元,最高那2.6億人是64934元。

真實的保險產品價格是什麼樣子呢?我們首先來看市場上性價比較高的中小壽險公司產品,以30歲投保人、重疾保額50萬附加輕症、保障期間終身、繳費期20年測算,一款XX康惠保產品男性保費年交7650元,女性6500元;一款XX健康一生A+B產品男性7855元,女性6595元。

如果選擇大公司的主流產品,按30歲男性、重疾保額50萬、保障期間終身、繳費期20年測算,則主流的XX福年交14779元,XX福16310元,XX福14179元。

考慮到30歲年輕人生活剛剛起步,保險意識還不強,大多數人都在35歲以上才考慮第一份重疾險,保費更是飆升。這樣的保費支出,對大多數中國人,無疑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

當然,情懷不值錢,保費價更高。憑藉著中國頭部20-30%的人群,保險業近乎可以拼湊出一個約等於美國人口數量的較高收入保險群體,深入開發起來仍是一座金山,這也解釋了很多大公司為什麼要集中力量拿下城市市場。他們熱衷於向城市中產階級推銷,但是卻忽略了大多數的中國人;他們把保險看成金融功能多一些,忽視了社會保障那一面;他們心知肚明,把年交七八千保費的產品賣給月收入四五千的人,為金融化的保險大肆添磚加瓦。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中國保險密度人均384美元,落後全球平均水平近50%,比發達國家水平更是差的老遠。保險姓保,普惠保障,任重道遠。一個國家監管的以提供風險保障為主業的特許經營行業,主流保障產品價格脫離大多數國民的支付能力,在一個小圈子自娛自樂,這不科學、不正常

。這個問題,全盤金融化的保險公司無法解決,玩資本運作的老闆們無法解決,新一代保險人應該有所作為。

本文源自慧保天下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