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在北戴河療養的部分專家發言,看看西南大學教授廖和平說了些啥?

據人民日報8月14日報道,8月4日,受習近平總書記委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在北戴河看望慰問暑期休假專家,並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座談會上,來自水利工程、信息科學技術、航天科技、農牧業科學、地理科學等領域的8位專家結合工作實際,就如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對口支援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等暢談體會,表達了他們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決心。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廖和平教授在座談會上圍繞“心懷綠水青山 助力脫貧攻堅”這一主題做了發言。

心懷綠水青山 助力脫貧攻堅

作為一名地理學者和扶貧工作者,我長期關注西南地區的鄉村問題。2015年以來,我先後5次參與並承擔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及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任務,帶領1000餘名師生深入重慶、貴州、四川和雲南600餘個行政村開展精準扶貧評估調研。

多年的田野調查和研究實踐讓我感到,優化貧困地區國土資源利用,是盤活深度貧困地區“沉睡資源”、提高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重要保障。

我們在巫山縣開展調研評估時發現,這裡雖山美、水美,卻不富裕,部分鄉村山大溝深,生態環境脆弱、交通閉塞,一些地方存在耕地撂荒、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心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脫貧之路格外難走。

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我們不斷思考,如何激活貧困地區生態資產、如何把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為此,我和團隊結合當地實際,開始編制《巫山縣土地整治規劃》。

要治窮根,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高山生態移民、改變原有生產生活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讓高山貧困群眾搬下山,但周邊可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因此每寸土地怎麼使用都得精打細算。

在遷出區,我們重點安排旨在加強生態修復的土地整治項目,實施“貧困人口下山、生態產業上山”扶貧搬遷模式,通過廢棄建設用地復墾和低效宅基地再利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和特色民宿產業,探索農戶共享產權的投資模式、以地入股和以房聯營的操作路徑、“互聯網+”的營銷策略,實現了優勢生態資源永續利用與特色生態產品可持續供給的有機結合。

在安置區,我們充分運用新增計劃、拆舊建新、增減掛鉤等指標優先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用地,優先利用村內閒置和低效土地安置移民,依託產業園區轉移就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通過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可以有效推動“資源用起來、產業活起來、農民富起來”。目前,重慶正在大力實施生態扶貧,高質量推動脫貧攻堅,全力以赴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實現增收增綠、生態生計的有機統一。

久困於窮,冀於小康。作為一名地理學者,我將心懷綠水青山,銘記責任擔當,繼續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努力在新時代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