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频频爆雷,是必然还是恐慌下的踩踏

P2P频频爆雷,是必然还是恐慌下的踩踏

日前,朋友在朋友圈发图,冰与火的世界,两只薅尽羊毛的绵羊举目张望,我配文“羊毛没了,赤野千里”,形容近期P2P接连爆雷的惨状。

P2P频频爆雷,是必然还是恐慌下的踩踏

那么,P2P的连续爆雷、跑路,背后究竟是必然,还是市场恐慌下的踩踏?

在我国现有市场机制下,政策、监管、投资人还有互联网运营平台都处在缺失、稚嫩、盲目与几近恶意圈钱的混乱中,以至于乱象丛生与野蛮生长的背后,透着极大的监管缺位、投资不理性与人性道德风险,互联网带来的市场红利使得几乎所有市场主体都想搭上互联网金融的顺风车,实现丰厚套利。然而,市场本身的狂热带来的一哄而上,加上监管对新生事物的宽容放任,防范机制匮乏,一旦金融政策或货币政策出现现实乃至预期上的收缩,巨大的风险敞口将足以让整个市场生态遭遇巨大破坏,瞬间爆发风险,人性危机与道德风险也会同时面临不可控局面,企业“原罪”暴露无遗。

P2P频频爆雷,是必然还是恐慌下的踩踏

1.金融创新与监管缺位。基于互联网深度应用时代的到来,叠加移动互联日益普及并迅速发展,金融+互联网形成的情景融合,带动产品创新所形成的巨大红利,是传统时代任何产品与商业模式均无法企及的。那么,这种情况下金融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与社会资金来源,无论是从快速、便利地贷出资金的资产端,还是迅速地吸收资金的负债端,均基于诱人的成本收入比而存在巨大的市场效应,逐利的驱使,叠加发展窗口期,必然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庞大的市场,一致看好的预期,在蕴藏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风险正在加速积累、待释放。倘若监管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片面维持新生事物的扶持态度,对市场野蛮生长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威胁缺乏警惕,防范措施匮乏,造成有效监管缺位迷失,或者能够看到风险,但对新生事物在监管上或存在经验主义的自我盲从,或缺乏政策监管框架造成无规可依,或是能力所限,束手无策,均将导致市场失灵后,再遇政府失灵,市场元气大伤,市场参与主体损伤累累,整个市场恢复将变得艰难重重,因为信心与预期均遭严重破坏。

2.理性经济人建设任重道远。在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不久的我国,投资、投机普遍盛行,长期看涨不看跌的单边取向,造成市场预期机制紊乱,最终干扰了价格信号,必然使得理性经济人既不理性,且极显激切,整个市场涨跌势力和力量缺乏有效制衡,必然造就出一个单边市场,如此功利的投机氛围,必然为杠杆、泡沫等一切不利于市场有序发展并带来恶性后果的非理性繁荣制造可怕的人为基础。如此引线长埋、危机四伏的市场,岂能不频频爆雷,市场主体尤其是投资人岂能不惨淡收场!

3.企业“原罪”。不能否认,当一个全新的市场处于开发、蓬勃发展的时候,那些最先参与到这一市场并在短期内迅速积累下原始资本,赚取第一桶金的企业、平台,很多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原罪”与道德风险,它们在一个极为适当的时机,利用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与庞大的市场红利,迅速进入,豪取头金,然而本身带着巨大投机而监管几乎缺位的市场随时都将在丰厚的市场利润下变得“邪性”“疯狂”而坠入神坛,如果再遇宏观政策更迭带来风险高压,最先受益的那批进入者必将在癫狂、变幻的市场中敏感地嗅到风险气味,迅速提前离场,巨大的抛压势必给本已风险高筑而变得脆弱的市场一计重击,随时演变成一个烂摊子。而它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做空力量。

P2P从萌芽、发展、繁荣到倒台、跑路、爆雷,见证着互联网金融在政策从默许到支持,再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货币、金融政策收紧,从野蛮生长到严厉监管的全过程,在此期间,政策也罢,监管也罢,投资人也罢,平台也罢,无不是在市场红利期,在政策默许与监管宽容背景下,在巨大的功利、一哄而上下完美演绎着整个市场机制不健全所带来的贪婪,最终惨淡收场。而这样的结果,在不健全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必然,及市场恐慌下的踩踏。

据统计,仅在7月份全国爆出有问题的p2p平台204家,这些平台要么停业清盘,要么提现困难,要么经侦介入,要么平台失联,要么直接跑路,留下一个破碎的市场。

这不禁让人感叹,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市场,总是以一个强劲的姿态开头,而以一个唏嘘的结尾画上最后的句号。

P2P频频爆雷,是必然还是恐慌下的踩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