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對孩子的傷害,足夠用一生去後悔!

分離對孩子的傷害,足夠用一生去後悔!

來源:可可獅早教育兒(kkszjye)

分離焦慮是兒童時期較為常見的情緒障礙,每個孩子都可能有,但表現方式各異。這時候的小朋友最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如果和他們分離,只會讓他們產生焦慮,甚至心理扭曲,哪怕父母是因為工作被迫與他們分開,他們也會覺得自己被拋棄。

這是小編在一個論壇中看到的故事,文中的媽媽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與無奈:“我低估了分離對於孩子心靈成長的殺傷力,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所謂事後彌補的效果。分離對孩子的傷害,足夠用一生去後悔。”這個故事值得每一個父母去深思。

1

前天,我跟六歲多的大兒子威威打車去朋友家,一上車,威威就要找安全帶繫上,還監督我係上安全帶。

司機師傅感慨:“哎呀,你真會教孩子。”

威威說:“坐車就是要系安全帶的啊,要不然會不安全的。”

司機好奇這個小孩的表達,就一路跟他攀談,聊到自己的孩子只比威威小几個月,在老家還沒上小學。

我說:“在老家啊,其實窮養富養都是養,孩子還是帶在身邊的好。”

司機師傅擺了各種困難:“哎呀,孩子接過來沒學上啊,只能上私立,還要花好多錢。”

威威接過話頭:“對啊,小孩子就是要跟在爸爸媽媽身邊生活的。那些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生活的孩子,還有一個說法,叫 —— 孤兒。”

司機師傅被他說的一愣,說:“好像…你說的挺有道理的…”

下車的時候,司機若有所思:“哎呀,我是不是得考慮把兒子接到身邊生活了…”

☞原來從小孩子嘴裡說出的話,這麼有力量,可以改變一個爸爸的想法。

於是,我把威威這段話發到了朋友圈。

緊接著,有媽媽看到威威說的這段話,告訴我,她很內疚,可是也很無奈。因為孩子的外婆在大城市住不慣,還是帶著孩子回了老家。自己呢,在事業和家庭都努力想做好,卻又害怕失去自我。

和司機師傅一樣,這個媽媽沒能把孩子帶在身邊,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現實因素吧。

我無意評判,只是想到了威威小時候的一件事。

分離對孩子的傷害,足夠用一生去後悔!

2

威威2歲時,回老家住了四個月。

之前,一直是外婆和奶奶輪流到深圳照顧他,還有幾個月是老家來的保姆照顧。

我計劃從銀行辭職,有四個月的空檔期,沒有人能在深圳照顧孩子。

把孩子送回老家幾個月,對我而言很無奈。威威出生的時候,我就決定:在孩子3歲之前,一定要把他帶在身邊。

回老家 ,威威表現的很懂事。家裡親戚眾多,每個姨奶都很喜歡他,每天帶一大包好吃的去跟他玩。

奶奶說,他吃飯睡覺都很規律,讓我放心。我知道爺爺奶奶對他的生活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我們經常視頻,兩歲多的孩子已經可以跟我聊很多了,我們每天聊聊遇到的趣事。

我還會對著攝像頭,做我們倆特有的私密小暗號 —— 我把雙手比成一顆心,放在胸口,假裝把我的心掏出來,對著攝像頭吹過去,然後“啪”的被他接住,放到自己的心口,緊緊捂著。

然後,他也跟我相同的動作,把心吹給我。我們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彼此的思念。

他在電話裡、視頻中一次又一次的跟我確認“媽媽春節就來接我了吧?”我說是的,“你聽到門外放鞭炮的時候,媽媽就去接你了。”

有一天,他跟我視頻的時候,突然跑開了,跑到了客廳的窗簾後邊,把自己遮起來。爺爺說:“他最近都很喜歡躲在窗簾後邊,說這是他深圳的家。”

聽到“深圳的家”,我的眼淚“唰”的一下就湧了出來 —— 他心裡好清楚啊!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思念啊!

為了不讓老人擔心,我趕緊從攝像頭前移開了,跑到房間裡。可是關上門,“哇”的一下就哭出來了。

☞其實,媽媽的心何嘗又不是每天被思念扯得緊緊的?

我每天都盼著春節快點到來。我拿了年終獎,就從銀行辭職,把他接回來自己帶。

他也在盼著春節,每天都問一遍爺爺:“春節什麼時候才到呀?”

分離對孩子的傷害,足夠用一生去後悔!

分離對孩子的傷害,足夠用一生去後悔!

3

終於,盼到了這一天。

我中午到了東北的老家,威威在房間睡覺,我不想吵醒他。

輕輕的走進去看了一眼,就坐在客廳沙發上跟奶奶聊天。

他好像聽到了我的聲音,自己偷偷的走出來,可是又沒有走近。扒在門口,安靜看著我。

奶奶說:“哎呀,威威醒啦!快來看看誰回來啦!快來讓媽媽抱一下,你不是都想死媽媽了麼?”

讓我意外的是,孩子並沒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樣,一見我就撲過來讓我抱,而是老遠站在臥室門口,一直盯著我看。

他沒有叫我媽媽。

奶奶說:“可能是剛睡醒。快叫媽媽啊。”

他還是沒有吱聲。

即使,我們曾無比親密,從小跟我一起睡;即使我們每天視頻,電話聊天。

然而,這短短四個月的分離,對孩子來說,漫長的就像一輩子。

我緩緩走向他,蹲下來,伸手去摸他。

他站著不動,眼睛一直在我身上不移開。

我抱他,他的胳膊沒有動,也沒伸出來摟著我,而是有些僵硬的垂在胸前。

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跟我一個房間,我倆躺了好久。

他也不睡,中間還哭了兩次。

奶奶看時間太晚了,進來說:“他平時可好了,8點鐘放床上,放兩首音樂自己就睡了。要不,你出去我來哄吧?”

我說,“媽,可能是我回來,他太興奮了。我來哄吧,他好久沒見我了,不會讓我出去的。”

奶奶出去後,我跟威威說:“你是不是看到媽媽很興奮,不想睡覺啦?”

他點點頭。

我說:“那我們聊天吧!你跟媽媽說說,這幾個月在老家,都發生了什麼?”

沒想到,他真的開始說了,像一個小錄音一樣,什麼都記得。

從他去玩雪,到姨奶奶給他買好吃的;

從跟媽媽視頻說到窗簾後“深圳的家”

......

我躺在他身邊,歪著頭看著他,一直聽啊聽啊,聽著他簡單的快樂,聽著他言語中,對媽媽的思念。

他就這樣一直說,一直說,從晚上10點說到了12點......

在說的過程中,他的眼睛一直盯著我看,幾乎都不眨眼。

我突然像意識到了什麼,問他:“威威,你是不是怕閉上眼睛,媽媽就消失啦?”

他小心翼翼地說,“是的。”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

我輕輕揉了揉他的小腦袋:“你放心。睜開眼睛,媽媽一定在你身邊,我不走。媽媽走的時候,一定帶著你。”

我說完這句話,就看到,他一直睜得大大的眼睛,緩緩關上了,眼皮就像一扇窗簾緩緩落下......

不是自己閉上的,而是,困的實在撐不住了,自動關上的......

他眼皮合起來的那一瞬間,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

多麼細膩的、思念媽媽的小小心念,纖弱得像蝴蝶微微顫動的翅膀......

真慶幸,我沒有因為他見到我一整天都不喊“媽媽”而責難他;

真慶幸,我沒有因為他到了時間還不睡覺,而著急;

真慶幸,我給了他時間表達,才讓我看到,孩子的愛,是如此深沉......

接下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他都沒有主動開口叫我“媽媽”。

我再也不能突然消失在他的視線裡。一旦看不見媽媽了,他就會哭。

誰也不能逗他:“媽媽不來了,你要被留在這裡了。”

或者“別回深圳了,留在老家吧。”誰也不能再糊弄他。

在東北的每一天晚上,入睡前,他都要用手捧著我的臉,注視著我。我開始理解“媽媽”這個詞的含義,到底有多重。

3歲以前的孩子,除了媽媽,什麼都不需要。

因為,媽媽,就是他的世界。

李子勳老師

在《家庭成就孩子》中寫道 ——

孩子一歲以前,

母親有三個行為是別人不能替代的:

一是哺乳

二是依偎著孩子入睡

三是和孩子親密地呀呀細語

這是母親的責任

曾經有人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人提倡“親自帶孩子”,甚至做“全職媽媽”。這樣會對孩子起到什麼關鍵作用嗎?

☞我是這樣回答的:

並不是現在的人才開始提倡“親自帶孩子”。從古至今,很多時代都是提倡媽媽在家帶孩子的。反而到了工業時代,才有了女人也可以出來工作的機會,並慢慢出現了“女性能頂半邊天,男女平等”等等的言論。

當然,我不是說時代要倒退。這其實是根據孩子的發育特徵提出的理念。(媽媽的快樂與獨立,孩子爸爸的支持,都很重要)

——在孩子的頭三年,最最重要的人就是媽媽。

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父母最好是都在身邊。最需要的是跟「媽媽」的連接,相對來說,爸爸要退居其次。

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有一個“身份”的認同,知道誰是爸爸誰是媽媽。

同時,在陪伴中擁有“安全感”。他要知道:我是被這個世界歡迎的。

在這個階段,媽媽幾乎等於全世界。

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信任感、以及愛與被愛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最好媽媽在身邊的原因。

鄭立峰老師

在新書《家庭系統排列》中寫道 ——

0-7歲期間,

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親)

有一段顯著的分離時間

那麼

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傷。

注:這裡的「分離時間」通常是三個月以上

——分離的原因可能是:

  • 父母關係不和,吵鬧中,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
  • 經濟原因,父母要去外地打工,讓孩子留在老家,即所謂的“留守兒童”。

孩子的症狀是:

身體麻木、情感封閉、跟父母疏遠,長大後難以跟其他人(包括異性)建立親密關係。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關於“留守兒童”宣傳片。

被留在老家的孩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村口大樹前等媽媽,每天都去,每天都去......

可是,媽媽真的回來的那一天,孩子卻不知所措,並沒有像媽媽期望的那樣,撲上去抱著媽媽表達思念。而是躲在門口,眼睛不安的看著地上,不停摩挲手指,腳在地上蹭......

長時間的分離,讓媽媽也不知所措,只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呢?見到媽媽也不叫?”

其實,孩子巨大的思念無法表達。

在他最需要媽媽到時候,留在身體裡的,只有巨大的痛苦和恐懼。

漸漸的,為了不那麼痛,只能麻痺自己的情感,凍結自己的身體。甚至都不能通過哭鬧來表達:“媽媽,我需要你”......

如果,我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這些,

如果,我沒有細膩的觀察我的孩子,

我也難以理解:為什麼,那麼巨大的思念和愛,最後卻化為了家長的一句“你真不懂事”?

其實,不是孩子不懂事,是他需要時間。

他需要時間重新信任,重新愛。

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個夜晚,威威一直一直睜著眼睛,生怕他閉上眼,媽媽就不見了......他才2歲啊!

誰說孩子不懂?

我在系統排列的課堂上,也無數次見到從小親子中斷的成年人:

內心深處渴望愛,卻又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愛人就在身邊,卻只會把愛往外推。

就好像那個在村口一直等待媽媽、又無數次失望而返的孩子。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