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揭露西方爲何總批評中國的根源

俄媒揭露西方為何總批評中國的根源

中國崛起一直令西方不舒服

俄媒認為,中國出色地完成了美國希望中國做到的事情,結果美國非但不予以稱讚,反而冷嘲熱諷。此外,俄媒還注意到有關中國崛起和科技進步的消息,西方媒體也極少報道。

俄羅斯“歐亞將來”網站7月14日題為《中國做了美國要中國去做的,然後遭到了美國指責》評論文章稱,過去10年來,中國在生產高質量電子和汽車產品方面不斷進步,但西方媒體鮮有報道。如今,許多中國品牌出現在世界各地,只是推廣不及日美歐品牌。中國領導人大力推動創新與中國勞動者工資水平上升的總體經濟趨勢相一致。中國不再是工資低、數量大的經濟體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現在所做的其實正是21世紀初許多美國人想要中國做的事。中國不再單純與其他國家競爭工業產出,現在中國站到了科技創新的前列。這意味著,今後幾年和幾十年,下一個治療某種可怕疾病的重要藥品、下一個使汽車更安全、更高效的汽車創新以及下一代機器學習技術和設備都可能出自中國。這種現實環境中,那些想要嘲笑中國經濟進步的人得找新的說法了。

除此之外,他們還得解釋一個事實,即在新自由經濟體,創新往往意味著中產階級就業、收入和財富的損失,而在中國卻相反。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管控性,國家將創造的財富重新投資於國民。這也是自動化增加並未像在傳統的新自由經濟體那樣給中國帶來負面影響。中國高質量、高科技和人工智能革命的結果卻繼續受到來自美國的批評。分析當代美國對中國的批評可以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即美國政治領導人其實並不關心中國自己的發展目標,他們以前只是裝得好像關心一樣。現實中,美國的中國批評者巴不得中國力爭全球創新領先失敗

俄媒稱,在這種零和思維的驅使下,中國創新太少時受到指責,中國創新“太多”時同樣受到指責,還要遭受保護主義關稅。這說明了美國的虛偽,它暴露了一種狹隘、幼稚的心態,看不到雙贏模式下共同成功的現象。

俄媒認為,現在,中國的經濟大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開放,然而美國非但不把中國當成夥伴,反而繼續指責和試圖懲罰中國,而原因只不過是中國做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