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一稔期一宵,此期良可嘉。

西方情人節、正月元宵節、傳統七夕節,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著單身狗們。當全世界都在享受著愛情狂歡時,肯定沒人想過求單身狗們的心理陰影面積。

今年的七夕又要來了,空氣中已經瀰漫著日益強烈的荷爾蒙氣息,情侶們迫不急待地準備釋放這個秋天中唯一的粉色記憶,“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啊。

做為負能量十足的單身狗,小編決定冒天下之大不韙,扒一扒溫情脈脈的七夕的另一面,給廣大情侶們添添堵。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一、物情人事恐相違

最初的時候,七夕和情人節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牽牛、織女,最早出現在作於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一詩: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此時的牛郎、織女尚未人神化,只是被記載的星象名稱而已。到了漢初,《淮南子》一書中已經有了“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記載,其後還產生了牛郎織女的文學形象。比如班固的《西都賦》和張衡的《西京賦》,都記載了長安西郊昆明池邊設有牛郎、織女石像。而東漢《古詩十九首》,則對兩者相愛而不能團聚的傳說做了一個初步交代: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到了後來,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等習俗應時而生,兩人的愛情故事也日趨完備。

故事是這樣的:王母娘娘的女兒,也就是織女,有一天嫌天上的澡堂子沒有野趣,特意來人間洗澡。剛巧牛郎路過,抬頭一瞅——哇噻,美眉!織女回頭一看——哇噻,帥哥!兩人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趕緊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如果只是一夜情也就算了,他倆還好死不死的結婚生娃了,這下可惹惱王母娘娘了。門不當戶不對的,一個放牛漢敢來撩我的女兒,你有房嗎?有車嗎?有工作嗎?結婚這麼大的事還不告訴我,當我是鹹菜蘿蔔一根蔥麼?於是大發雷霆,將兩人強行分開,一個呆河東,一個呆河西。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這可苦了兩人的孩子。有一天,王母娘娘人品爆發,決定格外開恩讓他倆每年可以見上一面,並把時間定在七月初七,於是就有了鵲橋之會。

聽完後,你還覺得甜蜜嗎?明明很悽美嘛,兩個腎上腺素髮達的青年男女,因家長反對而分開,一年才許見一次,而且還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你想想,兩個人得呱啦一下別來之事吧?得呱啦一下柴米油鹽吧?得哄一下小牛郎小織女吧?哪裡還會有私密空間呢?

評評理兒,這個能算情人節嗎?你心目中的情人節會是這樣?

但,這還不是最殘酷的。1975年時,湖北雲夢縣睡虎地M11墓出土了戰國晚期竹簡《日書》甲種,將牛郎織女間的真相血淋淋地揭開了,對七夕抱有美好幻想的情侶們而言,絕對是當頭一棒啊,因為竹簡中有兩條是這樣的記載: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甲種 一五五正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甲種 三背壹

這竹簡屬於卜筮書籍,是古人為趨吉避凶而用來選擇日期的。上面的記載,意在表明戊申、己酉時娶妻是不吉利的,因為這是牽牛娶織女的日子。可見,此時兩人的故事早已傳開,而且兩人最終並沒有在一起。第一條說,戊申、己酉之時,牽牛想娶織女,但沒有結果,(織女)三次拋棄(牛郎);第二條又說,戊申、己酉之時,牽牛想娶織女,但沒有結果,不出三年,(織女)拋棄(牛郎)跑了。撇開前面的愛情故事不談,其實這個記載更合常情。你想一想,在盛行搶婚的古代,人家小妹紙出來洗個澡,被你一個放牛漢搶了,人家不逃才怪。故在日者(古時以占候卜筮為業的人)眼中,這絕對是娶妻不利的徵兆啊。

因此,溫情脈脈的表面一旦揭開,露出的肯定是血淋淋的骸骨。

七夕七夕,並不如意。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二、長生殿上一悲歌

白居易的《長恨歌》,國人估計都是耳熟能詳的。其中的“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說楊玉壞在臨別之時,殷勤地向唐玄宗重寄新詞,詞中的誓言只有兩人知道。當年的七月七日,在夜半無人的長生殿中,兩人海誓山盟——在天願為比翼之鳥,在地願為連理之枝。即使天長地久會有盡頭,但這樣的生死遺恨絕對沒有盡期。自古以來,摻雜了愛情的國恨家仇,更容易被後人敷衍成各種文學作品。

畫作有吳友如的《長生殿七夕圖》和徐操的《七夕密誓》;

詩詞文章呢,自白氏一出,後人的作品更是舉不勝舉;

現在僅提一下元代白樸的劇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全劇四折外加一個楔子。第一折中,唐明皇和楊貴妃在長生殿慶賞七夕,他賜貴妃七寶金釵和百花鈿盒以表深情。隨後兩人閒步瑤階,共賞秋涼月景,因感於牛女情長,於是對天盟誓“願世世永為夫婦”。不妨看看從中摘錄的幾句內容,可以想見當時兩人的繾綣恩愛。

(正末雲)妃子,朕與卿盡今生偕老,百年以後世世永為夫婦,神明鑑護者!

(旦雲)誰是盟證?

(正末唱)【賺煞尾】長如一雙鈿盒盛,休似兩股金釵另,願世世姻緣註定。在天呵做鴛鴦比並,在地呵做連理枝生。月澄澄銀漢無聲,說盡千秋萬古情。咱各辦著志誠,你道誰為顯證,有今夜度天河相見女牛星。

可惜,好景不長。猿驚兔脫那得追,地裂山崩天將毀。在隨後的第二折中,講到兩人特意在沉香亭下設宴,恰好進貢的荔枝送到,貴妃乘著酒興在翠盤上表演了“霓裳羽衣舞”。一曲霓裳舞未終,安祿山的叛軍已經攻進長安,左丞相李林甫力勸明皇幸蜀避兵。而第三、四折則說逃至馬嵬驛,軍士譁變,逼明皇賜死楊妃。亂後,明皇退為太上皇,日日哭祭楊妃畫像。一夕夢與楊妃團聚,被夜雨驚醒,徒增明皇心中之鬱悶。

記得某個作家說過:“諾言的諾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無心的。”而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說得更直白:“誓言是約束不了情人的。”

甜蜜蜜的嘴,晃悠悠的腿。男人的誓言,哪怕是貴如天子,一到大難臨頭,仍然是先保自己。七夕時,若有人“枕前發盡幹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請你別信。

最可悲的是,這對高端人口在七夕時一happy,把偉大的盛唐給弄殘了。

七夕七夕,毀彼社稷。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三、詞帝何堪此夕亡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961年繼位,975年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978年(太平興國三年)七夕,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雖謀國無方,但治文有道。舊臣徐鉉撰《吳王隴西公墓誌銘》稱:“酷好文辭,多所述作。一遊一豫,必以頌宣。載笑載言,不忘經義。洞曉音律,精別雅鄭;窮先王制作之意,審風俗淳薄之原,為文論之,以續《樂記》。所著文集三十卷,雜說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於弧矢之善,筆札之工,天縱多能,必造精絕。”可說是極為稱讚了。其他人更不吝讚辭,鄭文寶說他“以著述勤於政事,至於書畫皆盡精妙”,龍袞說他“自少俊邁,喜肄儒學,工詩,能屬文,曉悟音律。姿儀風雅,舉止儒措,宛若士人”,陳彭年說他“幼而好古,為文有漢魏風”,餘懷說他是“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沈謙則謂“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後主疏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南面王”,郭麐更是寫詩惋惜——“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可見,做為南唐的末代君主,做為詞壇的一代名家,都註定是個不同凡俗的存在。就是他的莫名而死,也成為了歷史上引人注目的一樁懸案。

宋朝王銍《默記》捲上載:

徐鉉歸朝,為左散騎常侍,遷給事中。太宗一日問:“曾見李煜否?”鉉對以:“臣安敢私見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見可矣。”鉉遂徑往其居,望門下馬,但一老卒守門。徐言:“願見太尉。”卒言:“有旨不得與人接,豈可見也。”鉉雲:“我乃奉旨來見。”老卒往報,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舊椅子相對。鉉遙望見,謂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頃間,李主紗帽道服而出。鉉方拜,而李主遽下階引其手以上。鉉告辭賓主之禮,主曰:“今日豈有此禮?”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後主相持大哭,及坐默不言。忽長吁嘆曰:“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鉉既去,乃有旨再對,詢後主何言。鉉不敢隱,遂有秦王賜牽機藥之事。牽機藥者,服之前卻數十回,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

事情是這樣的:太平興國三年七夕,“詞帝”李煜的生日。做了這麼多年的階下囚,李煜決定暫時放下國恨家仇,在小範圍內搞個party,邀請家人聚一聚樂一樂。

那一天,沒有牛郎織女,只有略顯憔悴的李煜,依舊漂亮的小周。一杯一啜,暫忘南國榮光;且舞且歌,珍重他鄉歲月。此時夫復何求,只願時光靜好。

但事情壞在酒酣耳熱之際,李煜故態萌發,他召來府中的歌妓,命令她們演唱自己的得意近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換成今天來說,他的故國之思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一個亡了國的君主,卻沒有做亡國奴的意識,註定他是悲劇的。沒一會兒,他藉詞懷念故國的事兒就傳到了宋太宗耳中,宋太宗馬上賜他牽機藥。於是,一代“詞帝”就這樣稀里胡塗地掛了,他的小周後也過得鬱鬱寡歡,不久亦隨之而去。

七夕七夕,有人傷逝。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四、赤日旱天長乞雨

總有不信邪的人,他(她)們會死死地認定七夕是情人節。

那我就順你們的意,談談這一天的天氣。

嗯,七夕正是三伏開始之時,其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當天地如火爐,兩人汗糊糊時,估計是“抱一抱,嫌炎燠”、“親一親,粘雙唇”了吧?更別提“啪一啪,掉層痂”了。這時就算有了“地利”“人和”,其奈“天時”何?!

關於七夕酷熱,可不是我瞎編的,不妨看看下面這些詩詞。

宋代王之道《七夕苦旱望雨》:“田禾吐白將就槁,野草垂黃幾欲燃。來日天孫嫁河鼓,洗車今喜有夤緣。”

說的是什麼呢?在七夕這天,王童鞋受不了乾旱,期待來一場大雨。他說,田中的禾苗曬白了,即將枯槁;野地的草兒曬黃了,幾欲燃燒。來日織女(即天孫)嫁給牛郎(即河鼓),用雨水洗車時,肯定會慶幸現在擁有的這份敬惕之緣分。

宋代張鎡《七夕》:“秋近疏飆未轉涼,彩盤珠閣巳傳觴。佳期天上頻逢節,卻老人間未有方。蟾魄嫩明情繾綣,鵲河斜界色滄浪。瓜盤華錦空兒劇,禱旱於今仰聖皇。”

也是歌詠七夕的。說秋天來了,風很稀疏,天氣沒有轉涼。華麗的樓閣中,侍女們端著彩盤,已經為座中的人遞上了酒杯。天上佳期,頻逢此節,人間卻沒有辦法避免衰老。月亮初出,十分明亮,情意繾綣;喜鵲一線,斜入銀河,顏色青蒼。放瓜的盤子、華美的絲錦,這一切都像兒戲一樣,故祈禱旱災之事,唯有仰賴聖明的皇帝了。

宋末楊公遠《次宋省齋七夕雨》:“織女河邊渡鵲橋,風吹仙袂舉飄飄。洗車一夜滂沱雨,圖得人間起旱苗。”

七夕時下雨,作者次宋省齋的韻寫了這首詩。說織女在銀河邊渡過鵲橋,大風吹來,仙袂飄飄而起。這一晚,滂沱大雨沖洗著車子,希望能讓人間的旱苗復甦。

明朝謝遷《七夕立秋》:“七夕人間值立秋,斗杓回指火西流。乍聞細雨隨風至,頓覺炎埃匝地浮。老我憂懷忘就枕,何人乞巧競登樓。天公肯借銀河水,一洗閭閻旱暵愁。”

弘治年間,謝遷與劉健、李東陽有“天下三賢相”之稱。不愧是賢相,他的這首詩中一掃兒女之情,充滿了對民間疾苦的關心。說七夕到了,人間恰值立秋之時,斗柄回指(謂斗柄西指,秋季來臨。《冠子•環流篇》:“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大火西偏(大火,簡稱火,即心宿。《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即指夏曆七月,兆示秋季來臨)。忽然聽到細雨隨風而來,馬上感覺暑熱(即炎埃)遍地浮起。這一切變老的我充滿憂思,忘了睡覺,什麼人為了乞巧,還在競相登樓呢?幸喜老天願意借出銀河之水,一洗民間對旱熱的愁慮。

清末鄭元昭《鵲橋仙•七夕》:“庭槐慳綠,牆蕉贈瘦,鳩婦樓頭相語。旱天尤覺日如年,苦盼到、蟾明秋宇。 瓶中佳卉,盤中佳果,今夕雙星歡聚。天孫畢竟有慈腸,下一陣、瀟瀟涼雨。”

這首詞說,庭中的槐樹少了綠色,牆邊的芭蕉也瘦了,雌鳩在樓頭鳴叫著。乾旱的時候尤其感覺度日如年,苦苦地盼來,月光照亮天空;瓶中插著佳卉,盤中擺著佳果,今天晚上牛郎、織女兩星歡樂的聚會了。做為天帝的子孫,他們畢竟有著善良的心腸,特意下了一陣涼快的毛毛細雨。不溫不火的詞句,仍然透露出對乾旱的厭煩心理。

氣象條件是組成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因素,氣象條件及其變化不僅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對人的心理情緒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據說,這種“氣象情緒效應”已經引起心理學家、行為學家和醫學專家的高度重視。研究表明,有利的氣象條件可使人們情緒高漲、心情舒暢,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不利的氣象條件則使人情緒低落、心胸憋悶、懶惰無力,甚至會導致心理及精神病態和行為異常,比如高溫、高溼、陰雨及一些異常天氣事件。

七夕七夕,酷熱無敵。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曾寤堂:七夕,其實是一個很悲摧的節日

五、疾病乘虛亹亹侵

翻開歷代詩詞集,你會發現,原來七夕這一天還是疾病高發期。

這個,就有一點尷尬了。好比小兩口你儂我儂時,正想親一口,結果卻一直收到這樣的提示:接吻是傳染疾病的高危行為。然後詳細地告訴你,人類的口腔中“寄居”著上百億甚至上千億的細菌,雖然有些是無害的,但更多的是“作亂”的致病菌。只要接了吻,細菌會從一方的口腔中“遷居”到另一方,接吻時間越長、次數越多,雙方口腔中菌群的一致性也會越高,從而引發感冒、SARS、結核等呼吸道疾病;咽炎、胃病等消化道疾病;梅毒等血液、體液傳播疾病。這個時候,是不是一腔激情馬上被撲滅了?

嗯嗯,下面小編帶你看看前人的七夕患病史。

唐朝鄭願《七夕臥病》:“玉露三秋早,反河七夕初。不應須臥疾,為曝腹中書。”

鄭願在七夕這天生病了,然後很文藝範地說:秋天的早上滿是晶瑩如玉的露水,七夕之初牛郎織女返回了銀河。我不是等著因病躺下,而是為了曝曬腹中的書籍。

宋朝楊萬里《病中七夕》:“良辰美景底須來,苦惱如山正滿懷。蟬度清歌侑溪柳,花吹黃雪灑官槐。新秋風物俱堪賞,久病心情自不佳。說與兒童休乞巧,老夫守拙尚多乖。”

楊萬里是江湖詩派大佬,平時挺樂觀的,但偶爾也會頹廢,比如生病時會說,滿懷的苦惱正堆積如山,這良辰美景又何必來呢?溪邊的柳樹佐助著蟬兒譜寫清歌,官道上的槐樹飄灑著花朵,像吹起了黃色的雪。初秋的景物都值得欣賞,但久病的心情自然不好。於是不免又感慨,像俺清貧自守仍多謬誤,你們這些小屁孩子就別乞巧了。

宋朝郭祥正《謝倪敦復惠酒》:“江雨今朝霽,柴門爽氣高。病餘逢七夕,書至得雙醪。飲德知無盡,論心敢憚勞。鳳團分賜茗,持以報詩豪。”

倪敦復給作者送酒,他雖然還在病中,但還是寫詩表示感謝。久居江邊,下了很久的雨,今天終於晴了,清爽的空氣高高地來到了柴門。病後遇到七夕,信至獲得雙壇濁酒。蒙受你的德澤,我知道是沒有窮盡的;傾心交談,又豈敢害怕勞累。我家中珍藏了一份好茶,這可是貢品鳳團啊,我準備分享一下,用來報答你這位詩中豪傑。

明朝王世貞《七夕病中》二首:“病骨蕭然一葉秋,疏簾不卷絳河幽。茶瓜酒果從無分,不起人天兩地愁。”“鄰家乞巧候天孫,月轉參橫不掩門。拙癖病來逾自愛,臥陪孤影度黃昏。”

從“病骨蕭然”、“拙癖病來”可以看出,王公子當時不好受。你想想,在一葉知秋的蕭條環境裡,他強撐著病骨,雖然窗簾沒卷,但還是可以看到清冷的銀河。從來不在七夕擺放茶瓜酒果之類的,這樣就不會興起人間天上兩地睽違的愁思。再看鄰家,他們開著門乞巧,等候織女到來,一直到月亮轉向、參宿打橫(指天快亮)的時候。一些笨拙的癖好,一到生病自己反而更加珍惜,我臥在床上,陪著孤單的身影度過黃昏。

清代丁善儀《金錯刀•辛卯七夕,又昭表妹招諸女伴作乞巧,會小病未往,賦此奉柬》:“雲影淡,露華涼。蟲聲如雨漏初長。尋盟有約邀新月,乞巧無緣炷晚香。 陳鈿盒,奠瓊漿。一燈搖夢費思量。遙知語笑情方愜,都向天孫問七襄。”

丁善儀,是道光年間的女詞人。1831年(即辛卯)的七夕,她的表妹又昭邀請眾多女伴一起乞巧,恰好作者小病,沒法參加,便寫了一首詞寄給對方。詞中所寫都是七夕晚上的景色,特別優美,如雲影疏淡,露水清涼,蟲聲如雨,漏聲悠長等。雖然你約我一起等候新月,可惜我沒法在今晚燒香乞巧。你們應該擺上鈿盒了吧?應該供上瓊漿了吧?因為太過費心思量,我都快睡著了,只有一盞燈光在搖晃著。我雖然沒來,但遠遠地就知道你們肯定正在有說有笑,都向織女卜問織綿之數,心情一定十分愜意。

清末民國黃節《七夕園坐歸途同栽甫》:“雨後明河澹欲流,病餘不覺已初秋。萬鴉頓盡成寥廓,眾女爭憐託蹇修。巧勝向人終奈懶,夜涼如水可無遊。車行漸亂歸時語,稍惜宵眠且自休。”

作者黃節和劉栽甫(廣東臺山人)是同道好友。七夕這天,兩人在公園小坐,又一起返回,當時正是雨後,銀河淡淡,如欲流動,作者正值病後,沒感覺到已是初秋。四周群鴉忽然消失,顯得十分廖廓,而眾女為了獲得憐愛,都委託了媒人(即蹇修)。無奈太懶,最終沒了向人爭巧求勝的想法,又因晚上清涼如水,也可以不再遊玩了。坐車回去時,漸漸打亂了話語,除了稍微覺得睡晚了以外,也算是自得閒逸吧。

相關的詩詞,可說是連篇累牘,上面只是選取了幾篇罷了。

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生命故,兩者皆可拋。

七夕七夕,小命珍惜。

大家不難看出,上面的五個小節中,既有小概率事件,也有大概率事件,但對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來說,只是九牛之一毛而已。大家應該知道,其他頻發的苦痛哀愁,偶發的摔跌倒扭,肯定是數不勝數,只是小編才力所及,加上篇幅所限,不宜太過羅列。

如果這還阻擋不了情侶們過七夕的腳步,小編建議單身狗們啃好自己的狗糧,讓他們浪去吧。當然,單身狗們還可以賣玫瑰賣套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