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爲「錄」在了Ta心裡!

都說“言傳也得身教”,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們的言行時刻都被孩子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們今後的行為舉止、接人待物。別小看你不經意間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些“小插曲”無一不被孩子“錄”在了腦海裡。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本月發生的兩則刷屏全網的新聞,看似小事,卻充分印證了父母帶給孩子的榜樣作用有多重要:

事件一:

幾名女子在上海迪士尼樂園毆打、辱罵一名年輕女生的新聞在網絡上流傳開來。該女生被一名8歲小男孩兒摸了一下屁股,於是說了小男孩兒幾句,沒想到遭到了男孩兒媽媽和另外兩名同行女子的當眾辱罵和毆打!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事件二:

兩名男孩兒從住宅高層往樓下拋磚頭,險些砸到路人。面對質問,家長竟然理直氣壯,反怪找來的業主嚇到了自家孩子!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這兩個事件中的家長,就是沒能在孩子面前做出尊重他人、尊重女性、講究社會公德的榜樣。為人父母,我們往往寧可自己的孩子妨礙到別人,也不願意他們成為受傷害的一方。但其實,

給孩子樹立守規矩的榜樣,與無條件接納和營造安全感同樣重要。

有關無條件接納和營造安全感,我們在上一篇《別小看餵飯、換尿布!照顧不好,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中已有介紹。今天藉此契機,繼續跟大家分享親子教養中另外的兩種心理營養---榜樣與讚美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當孩子長到5-7歲的時候,大腦就有了一個新的功能---把重要他人的聲音、言語和行為,像錄像機一樣“錄”下來,

當在生活中碰到問題不知道怎麼處理的時候,孩子首先從大腦裡去找“參考”,而首當其衝的是找重要他人的信息作為榜樣去模仿,這就是為什麼“言傳大於身教”。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榜樣就是模仿的對象,只有看見了才能做榜樣。這就給爸爸媽媽提了個要求:多花時間去陪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去“錄”你的行動,這樣你才能影響到ta。所以說,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做的怎樣的父母。

苗苗最近總是拖拉,老師留的作業每次都要拖到很晚才搞完,早上也起不來床,媽媽為此很苦惱。後來經過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她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苗苗的爸爸每天回家後都玩遊戲,每次叫他都說等會兒。時間長了,苗苗就慢慢習得了爸爸的行為方式——回家先看電視,媽媽叫,就說“等會兒”、“再看一小會兒”……搞得每天都折騰到很晚才能完成作業。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經過和爸爸溝通,一家人決定:苗苗回家後立刻寫作業,爸爸回家後不玩遊戲了,陪媽媽做家務或者陪苗苗寫作業。全家早睡早起,去晨練,精神飽滿地度過每一天。

光是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這還不夠,當孩子做到了、做對了,我們還要及時肯定,讓他們知道以後該怎樣做。這就用到了我們最後一種心理營養——讚美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心理學上有句話,叫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讚美是孩子在3到5週歲最需要的心理營養。3歲以後的孩子要與ta的重要他人分離,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這時候的孩子最想知道的是“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可以做的是什麼”、“別人怎麼看我”,這些是全部都是靠身邊的重要他人告訴ta。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這時候爸爸媽媽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及時的讚美就非常重要。但怎麼誇卻是門學問,誇得不恰當,甚至會適得其反

笑笑是全家人的心頭肉,隨便做點兒什麼就能輕易得到誇獎。可是上了幼兒園沒多久,她就不願意去了,家人怎麼問都不說。沒辦法,媽媽只好帶她去諮詢專業老師,經過老師的引導才知道,在幼兒園老師表揚了坐的好的同學,沒有表揚她,她覺得很委屈,所以就不願意去幼兒園了。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看來孩子真的不能隨便誇,這一點是有心理學依據的,那就是“過度理由效應”: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吵得老人無法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

而等到孩子們習慣了獲取獎勵時,老人開始逐漸減少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於是再也不到老人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這個故事裡,老人正是利用了這種效應——孩子們只用外在理由,即“得到報酬”來解釋自己吵鬧的行為,那麼一旦報酬沒有了,外在理由不再存在,這種行為也將趨於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的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所以笑笑的家人該怎麼辦呢?首先減少讚美的頻率,誇孩子要具體,明確說出哪些行為是媽媽欣賞的、喜歡的、值得鼓勵的,這裡有4個關鍵點:

❶ 只誇當下的行為。

❷ 越具體越好,讓孩子明確為什麼得到了肯定。

❸ 重過程輕結果,誇孩子在過程中的表現。

❹ 讚美要及時,強化當時的行為。

同時,你還可以配合微笑、豎大拇指、擁抱等肢體語言,向孩子傳遞由衷的讚美。

別怪孩子一身毛病,是你先把這些行為“錄”在了Ta心裡!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就像不同種類的花朵,茉莉、玫瑰、百合……各有各的花期,各有各的魅力。作為媽媽,我們要做的就是去耐心觀察,在生活的點滴中,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給ta足夠的安全感,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ta,讚美ta。相信孩子一定會開出絢麗,綻放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