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是什么以,玻璃和料器的区别

料器

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又称"玻璃器",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料器制作工艺是中国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说简单点,就是琉璃。在清代比较盛行。有料器碗具,鼻烟壶等。

指以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其中参杂有少量在琉璃中出现的氧化铅(PbO),最早由西域地区(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到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 明清时期的料器生产,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最为著名。山东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极为精美。其品种包括日用品、装饰品和首饰等近千种。北京料器精工细制,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仿玉制品,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品种包括各种传统首饰、日用装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区别

在当代考古学的范畴中把透明的称之为“玻璃”,把不透明的称之为“料器”,把半透明的称之为“琉璃”。这种区分法在近代才开始流行,在古代中国的许多文献中,玻璃的称谓很多,例如陆离、陆琳、药玉、壁琉璃、琅轩等等。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种的成分构成,琉璃是高古时期“faience”的技术衍生品,faience可以称之为原始琉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及叙利亚地区,琉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入窑低温(不超过1600°)烧制而成,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琉璃建筑构件、琉璃珠子等就是用高铅(助熔剂)低温工艺制作而成。一些高古的琉璃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烧制技术,烧成温度只有1000度左右,而石英的熔点基本在1700°左右,加入助熔剂也只能把熔点将至1200°左右,只有小部分石英晶体能融化成玻璃态,所以在一些高古的琉璃上,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的石英晶体。

玻璃一词被大量使用,出现在宋代的大量文献中。宋代大量出现西方舶来的透明的玻璃器,体现于诗词的有:苏轼文集中有”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醉瑶池》中写到”一点红黄眉上秀,玻璃满泛长生酒“,苏轼文集中有关琉璃的诗句:”回望古合州,属此琉璃钟“,关于药玉的:”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可见在宋代,其实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区分玻璃、琉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