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遺」(之七)《崾嶮雜糧煎餅》

舌尖上的黃龍

【編前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製作工藝和社會活動,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這裡面也有黃龍人的鄉愁。保護它的意義,就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保護人類的精神家園。近年來,白馬灘酸菜攪團、洋芋沫沫、白馬灘餛飩、李氏牛羊肉泡饃、榆皮餄餎、鏊饃攤制、張氏祖傳火碗等傳統美食製作技藝,分別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人們對黃龍傳統美食的關注。民風淳樸厚道的黃龍縣是典型的移民縣,全縣人口來自全國9個民族29個省份 , 那麼, 黃龍都有哪些美食躋身非遺名錄,他們分佈在哪些地方,傳承著怎樣的味道和精妙的製作過程?今天,黃龍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帶您走近黃龍民間傳統美食——崾嶮雜糧煎餅,探尋它值得被珍惜的味道。

崾嶮雜糧煎餅源自於山東,因為我縣是移民縣,該鄉原籍山東的群眾定居崾嶮後生活飲食等方面的改變,由原來的山東雜糧煎餅改變而來,而隨之帶來的也是這門手藝的發展,其他村民也效仿做起了煎餅,對崾嶮本地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而這個小吃主要的改變來自於原材料的改變,由於該鄉以前以種植玉米為主,所以崾嶮雜糧煎餅麵粉的比例以玉米麵為主,豆麵或蕎麵次之。所以製作的煎餅和原山東煎餅口感完全不同,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按口味不同,有鹹煎餅、酸菜煎餅、五香煎餅等等。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七)《崾崄杂粮煎饼》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七)《崾崄杂粮煎饼》

當地群眾將雜糧收穫回來儲存好,在食用前將之由石磨加工成粉狀,將幾種雜糧面兌水調成糊狀,用勺子舀在鏊子上,用光滑的木片把麵糊攤開,刮平,刮均勻,刮薄。周邊自動捲起時,揭起來即可。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七)《崾崄杂粮煎饼》「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七)《崾崄杂粮煎饼》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七)《崾崄杂粮煎饼》

崾嶮雜糧煎餅是用玉米麵為主,輔以蕎麵、豆麵。用鏊子在柴火上煎制,雜糧煎餅非常薄。健脾養胃促進消化,含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粗纖維等,是一種健康食品。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七)《崾崄杂粮煎饼》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七)《崾崄杂粮煎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