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回顾近几年内地综艺市场,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今晚80后脱口秀》,到凭借犀利毒舌风格自成一派的《金星秀》,再到扎根互联网的《奇葩说》,极佳的收视和口碑曾一度掀起脱口秀的热潮。

尤其是2016到2017年间,台网更诞生了一大批脱口秀节目。据统计,在2017 年上线的117部季播综艺中,有39部脱口秀节目,无论是播放量、影响力还是广告销量都获得了傲人成绩。

“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数量方面显示出了脱口秀的如日中天,然而在硬币另一面,快速发展带来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2017年,卫视端以《金星秀》为主的多档节目宣布停播,网络端《吐槽大会》以及《奇葩大会》也曾纷纷面临下架整改的命运。甚至在今年七月,优酷的两档脱口秀节目《周六夜现场》、《真相吧!花花万物》也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的影响下,下架调整内容后才再次上线。

“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纵观如今的综艺市场,卫视的脱口秀节目已然屈指可数,网络端也随着网台监管的日渐趋同,虽然数量上没有明显减少,但网综脱口秀下架整改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这样的跌宕起伏,或许正表明着,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脱口秀在满足网络受众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如何加固自我内涵,步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才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脱口秀势头强劲

文化偶像的崛起与大众的知识焦虑

事实上,作为引自外国,但本土色彩浓郁的“舶来品”,从前互联网时代新闻访谈类脱口秀的横空而出,到而后大众论点在意见领袖的集结补充,脱口秀之所以能够引发收视浪潮,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如今信息时代下,大众难以填补的知识焦虑。

前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发声欲望增强,决定了电视节目形式从正经危坐的新闻播报转型到探讨各种观点的访谈模式。《实话实说》、《东方直播室》皆是普罗大众的话语搬上屏幕,比起传统的新闻播报节目,带有娱乐性的脱口秀的视角更小,但受众面积却更加普遍,双方在以更为平等、轻松、和谐的模式进行观点交流,畅所欲言的分享家长里短。

“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而从早期发展到现在,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影响下,脱口秀也已经有了鲜明的改变。

纷拥而来的信息让原有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各种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冲击。物质生活的充裕让观众们快速便捷地了解世界不再是什么难事,如何在高压生活之下,更为简明扼要又不失幽默地补充知识、摄取内容干货,成为了如今观众的根本需求。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脱口秀又迎来一种有趣的新模式:来自民间的声音被是文化精英的观点所取代,文化偶像随之崛起。

“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以《晓松奇谈》、《逻辑思维》为主的个人脱口秀节目,不强调宏观场景,而是更为广泛的关注人的时下社会的热点内容,关注社会大背景下的生活变迁,以意见领袖的形式奉献着知识干货。

脱口秀娱乐化

“搞笑佐料”成话语场法宝

除了大众知识焦虑下,为了解世界而诞生的一众脱口秀,如今的观众所需要的不仅仅为“知道,更为“减压”。由此,加入娱乐、喜剧形式的脱口秀也渐渐成为脱口秀的主流模式。

《2017中国网络综艺市场白皮书》显示,在2017年的网综市场,占比20%的脱口秀节目,皆选择了以娱乐化内容来展现。

相比于海纳百川、无一不谈的硬性干货,进入3.0模式的高度娱乐化脱口秀,更多的段子和表演作为主要输出模式 ,以勇于“自黑”的明星代替了个人论点及采访讨论,夸张化的表演形式取代了观点的碰撞,从模式上来说更趋近于喜剧娱乐节目。

例如抓住了吐槽明星八卦,被誉为“明星洗白大会”的《吐槽大会》,到胜在“奇葩”、“辩论”的《奇葩说》;再到今年《真相吧!花花万物》、《周六夜现场》亦是紧抓“网感”,将娱乐喜剧化内容进行到底的产物。

而卫视端的脱口秀节目虽然都已停播,但无论是《今晚80后脱口秀》中屡见不鲜的搞笑视频和夸张剧情表演等,还是 《金星秀》中成为了典型标志的“毒舌”和“犀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大爆料,都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输形式。

“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因此,在娱乐化模式的加持下,“尺度大”也成为了此类脱口秀节目身上的标签。但一直以来,语言类节目就是事故多发的“高危地带”,“祸从口出”的例子屡见不鲜。由此,以“尺度”为衡量基准的脱口秀节目,在收割观众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带着镣铐跳舞

“尺度”之下“深度”尚待丰富

不久前,优酷的两档头部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原版本涉及脱口秀环节)、《真相吧!花花万物》都曾面临下架整改的命运(两周前已恢复),尽管是丰富内容还是响应政策的整改还有待商榷,但由于两档节目关注度本身较高,节目质感也呈上乘品质。一时间,节目下架的话题还是再度成为了热点话题。

“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在此之前,不论是《奇葩大会》还是《吐槽大会》都曾面临过同样的下架风波,尽管官方给出的声明皆是内容整改,但是从再次上线后的节目都可以看出,皆是剔除掉大尺度的部分。尽管整改后的内容并未再次触碰内容红线,但是尴尬的吐槽与搞笑也让节目的收视及口碑都有所下降。

事实上,节目的整改力度并不大,只是将尺度减小,为何会出现后续的一连串的反映回馈?追究其原因,无外乎节目在抛去了教育式内涵,将“娱乐至死”的精神不断放大后,尺度代替了深度,而如今,尺度被缩小,深度却也无从找寻。

的确,过度严肃的脱口秀无异于新闻访谈,所以纵观中国成功的脱口秀,无论是早期的采访形式还是如今的论点传输,或多或少都会加入一定的幽默元素来丰富节目的内容,从而使得观众能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也能够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喜剧佐料”成就爆款脱口秀,然“尺度”之下“深度”待养成

但如今国内脱口秀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脱口秀节目的笑点不够,而是“尺度”之下“深度”的缺乏。

对于观众而言,观看脱口秀节目,固然是一种放松方式,但更希望的是在轻松娱乐之时亦能够在节目中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犀利、泼辣,带有激情四射的观点碰撞,而并非单纯的“段子秀”。

从这个角度看来,尺度的限制并非是禁锢中国脱口秀未来的枷锁,也不会成为脱口秀内容创作进步的绊脚石。而与其为了规避内容红线而焦虑,丰富节目文化内涵,提升节目内容的扎实度,潜心了解观众在娱乐之上的需求,或许才应该是爆款脱口秀节目的最终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