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宴席曲

宴席曲中最著名的是回族宴席曲。其曲目眾多,目前已挖掘出近百首,它的曲調多姿,表現力豐富,在回族群眾中流傳最為廣泛。

回族宴席曲民間又叫“菜曲兒”、“彩曲兒”,也記作“柴曲兒”,取意為宴席飯菜後的歌唱或喜慶花彩的宴席氣氛,或非“材”即“柴”的技藝謙詞。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宴席不飲酒,婦女一般在宴席上是不唱宴席曲的,但她們是宴席曲的主體聽眾。

宴席曲的場面熱鬧紅火,在農村尤其熱烈而隆重。我們曾在大通縣回族鐵全義先生家目睹和感受了回族宴席曲的熱烈場面:主人家在辦喜事前幾天就請好了“曲把式”,女方家邀請在女兒出嫁的頭天晚上,男方家邀請在新婚之夜。是夜,全村人都來主人家“扎幫”(助興),來人的多少可示主人的品德和威望。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宴席曲

主人對來客及曲把式們熱情招待,將各位老幼“堂客”們(女客)讓坐在炕上,眾人坐了滿屋滿院。“曲頭兒”(曲把式的領頭人)先向大家表說一番“金花銀花配翠花,恭喜你們兩家成親家”、“本山木筷子葫兒條,今晚上‘扎幫’到雞叫”、“宴席上但有尿床胎,唱上二天不尿尿”等幽默、吉樣的賀詞。接著,早已結成對子的曲把式就唱起來了:“抬起頭兒瞧,抬起頭兒瞧。眾客人請在上席裡坐,隨後我們的曲兒鬧。”聽眾已經興奮不已。唱把式們說一聲:“過來了。”另一對曲把式緊接著就唱起來:“大豆花兒白,大豆花兒白,把鄉鄰好比南海沿上一隻船。船幫水,水幫船,好一個太平年。”唱完說一聲:“過來了!”又一對把式唱起來了,依次類推唱完一曲又一曲······高潮迭起,此時有二人走到中間,按著曲調和節奏,揮動手腳,邊唱邊舞,一片歡快之情沸起在宴席場。還有人翻穿皮襖、頭戴草帽、腰插杄杖、蘿蔔圈兒作眼鏡來表演“裝”(滑稽表演),與聽眾有問有答,惹得人們鬨堂大笑。在炕上的婦女們,已被其他曲把式們的《虎馬兒》《方四娘》等宴席曲唱得哽咽抹淚,進入“角色”中去了。主人家忙著上菜上飯,尤其給立在四牆角被稱為“口袋匠”的人們頻頻送上放有草果、花椒的“熱物茶”,如果冷淡了他們,宴席場將一鬨盡散的。宴席曲直唱到天色啟明,唱把式們唱出:“初八十八二十八,多謝東家的好香茶!”才相互致謝道別了。

回族宴席曲中著名的作品很多,如《莫奈何》(一名《五更月》)是以五更起興的一首古老的徵婦怨歌,其表現生動細膩、含蓄真切,足可以和樂府詩及唐代閨怨詩媲美。它的姊妹篇《虎喇馬兒》是一首征夫之歌,徵人倒在途中,瀕臨死亡,向路人哀求捎書帶給家人,生活的苦難和悽切的情感被描寫得通徹肺腑。《同五更》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描寫了新婚的喜悅;《十二月花果》以明快的調子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腳戶歌》表現了回族人民勇於和生活搏鬥的豪邁情懷;《和睦歌》表達著處世治家、祥和為重的哲理······回族宴席曲是歷代回族人民理想和願望的頌歌,也是他們生活、歷史的見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附一

五更月

(一名莫奈何)

一更裡呀,莫奈何,

月兒上來照著我的床,

床兒上我鋪紅毯呀,

裁哩嘛裁衣裳。

衣裳兒都縫好,

紐帶兒齊簪上

我的出門人呀,

你回來時新衣新穿上,

我的出門人呀,

你不回來閒衣閒箱裡裝。

二更裡呀,莫奈何,

月牙兒上來照著了床,

床沿兒上我鋪紅氈,

蓋哩嘛蓋連被。

半個兒我蓋上,

半個兒空蕩蕩,

我的出門人呀,

你回來呀連被我倆人蓋,

你不回來呀,

半個兒風吹著噗嚕嚕響呀。

三更裡呀,莫奈何,

月牙兒上來著照著了園,

我的前花園中呀,

有一棵紫荊花兒的樹。

那個風吹著擺,

那個日曬著毒。

我的出門人呀,

風吹著呀日曬著傷不著它,

我就只害怕呀,

四月八的那個黑霜殺著了它。

四更裡呀,莫奈何,

月牙兒上來著照著了園呀,

我的後花園中呀,

有一棵臘梅花兒的樹呀。

那個狂風兒刮,

那個冰雪兒壓,

我的出門人呀。

聽著是吃糧人的馬叉子沙啦啦響,

睡夢顛倒把人哄呀,

原來是枝葉兒咔嚓嚓落。

五更裡呀,莫奈何,

東方發白著大天亮,

我沒梳個頭著洗了個臉,

西河沿上擔一擔水。

拾起了頭兒看

一對兒鴛鴦臥,

公鴛鴦見了我噗嚕嚕飛上了天,

我們的出門人呀,

你回來我倆成上個對呀。

演唱:冶進元

記錄時間:1957年-1979年

流傳地區:西寧、化隆等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附二

虎喇馬兒

虎喇馬拉上了出門去,

出門著得了個頭痛腦熱的病

頭枕上了馬的鞍子了睡,

腳踏上了那個瞎老鼠的古堆了睡,

地鋪上了馬的汗褆了睡,

身蓋上了馬的搭蓋了睡。

天上的明霜往下下,

地上的冷霧往上騰。

我頭枕上馬的接子了睡,

我腳蹬上瞎老鼠的古堆了睡,

一日一日地病重了呀,

若有過路的姑舅哥呀給我寫上三封書。

頭一封帶給我的大大媽媽去,

拉大了兒子沒報上恩義。

第二封信帶給我的哥哥嫂嫂去,

把我的一對冤家錯嫑待,

粗米淡飯嫑叫他倆肚子餓,

褲破衣爛嫑叫他倆肉出來。

第三封信帶給我的妻子去,

你有心了等上三五年,

沒心了等上個頭週年。

要嫁你嫁上個買賣人,

再嫑嫁我們出門吃糧的人,

你會嫁了嫁上個單身輕馬的人,

不會嫁你嫁上個大夫小妻的人。

人家有心了叫你個尕娃的娘,

沒心了罵一聲嫁漢婆。

辮辨兒夫妻是燈盞裡的油,

前嫁後娶是格子裡的牛。

你騎上虎喇馬兒把書信早送到,

到將來打馬到南山裡吃飽草。

馬兒呀,我的虎喇馬兒呀,

嫑忘了吃糧人的屍骨在路邊裡撂,

年輕人過來當成騎馬踩鐙的土坎坎,

年老人說這是出門人的墳骨堆。

演唱:冶進元

記錄:謝承華

記錄時間:1979年

流行地區:化隆、循化等地

【注】

虎喇馬兒:古代著名的良馬名,黃褐色。《虎喇馬》與《五更月》相應,是徵人的哭述歌。徵人不能歸來,病倒路途,恍愡見到姑舅哥(表兄弟,這裡作對過路人的親切稱呼解),託他給家人帶信,講述著深深的悲痛,最終鬱郁死在路邊。這是回族宴席曲中流傳很廣、感染力很強的著名宴席曲之一。

②汗褆:墊在馬鞍下的氈布。

③搭蓋:馬休息後,為防著涼搭在背上的苫布。

④瞎老鼠的古堆:瞎老鼠即田鼠,當地方言。古堆,田鼠打洞掘起的土堆。古,當地讀音為骨”。

⑤大大:即父親,當地方言。

⑥一對冤家:即兩個親生兒女。冤家,對孩子的憐稱。

⑦辮辮兒夫妻:即結髮夫妻,當地俗稱。

③格子裡的牛:格子即犁地套牛用的木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附三

腳戶哥

頭幫的騾子(哈)滿頭紅,

你看看腳戶哥們好不英雄。

西口外的大路上響著(個)馬鈴(呀),

喊一聲你就“花兒”痛爛心(呀)。

騾子上馱的是紫花布,

苦命的哥哥們當了個腳戶。

路上的塵土(者)一溜煙

晌午的太陽似火煉。

滾豆兒熱汗擦不幹,

緊趕慢趕(者)去打尖。

騾子(哈)吆在了店門外,

叫一聲知心花兒開門來!

雙扇的大門兩下里開,

腳戶哥的騾子拉進來!

騾子(哈)拉在了轉槽裡,

喂上麩料(者)飲水哩。

尕馱子卸在了臺子上,

三間的土房裡歇陰涼。

大紅的八仙桌四四方,

烏木的筷子雙下上。

青銅的壺兒裡茶倒上,

七寸的碟子裡肉撈上。

方盤子拾上的大鍋盔,

指甲面片兒花兒配。

一口吃飽(者)難得上

多謝了知心花兒的好心腸。

頭幫的驟子(哈)起了程,

二幫的騾子(哈)響著馬鈴。

一條條大路通天邊,

腳戶哥的路兒走不完。

演唱:冶進元

記錄;謝承華

記錄時間:1962-1983年

流行地區:西寧、循化等地

【注】

①滿頭紅:走在前面的騾子頭上系以紅羅繩,以為領頭騾子的標記。

②花兒:指民歌。

③打尖:民間俗語,即吃飯休息。

④知心花兒:對女店主的親切稱呼。

⑤鍋盔:厚約寸許、大如鍋蓋的一種烙餅。

6指甲面片兒:麵食,大小似指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附四

打柴

(一)

高山的頂上雲霧兒罩,

半虛空中裡雪花兒飄。

飄來飄去三寸厚,

打柴的哥哥們發了愁。

上山裡打柴無柴草,

下山裡打柴柴葉兒高。

打一把乾柴架一籠火,

打柴的阿哥們烤手腳。

到哪個山裡打哪個柴

過哪個河兒脫哪個鞋。

步步的腳兒遊天下,

到處都是我們窮人的家。

(二)

打不上柴草難活命

眼淚汪汪地離家門。

尕驢兒趕上出門走,

三走兩走走九州。

九州遍地遭荒年

金銀買不上米和麵。

人吃人來犬吃犬

雅雀老鴰啄沙板。

哥哥們身無半文錢

忍飢挨餓喊蒼天。

記錄:韓昌林、治樸、楊佔暴

記錄時間:1957年

流傳地區:西寧,化隆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