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紧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新要求,主动融入国家、全省开放战略布局,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高水平推进“企业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步伐,形成高质量、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局面,为全市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作出高新贡献,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策应全市打造工业明星城市、旅游明星城市、管理明星城市的奋斗指向,持续深入推进“五个国际化”,全面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城市对外影响力,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全区开放型经济在全市的贡献份额,确保开放型经济在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地位,努力成为国家和省、市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区。

利用外资量质提升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跨境合作深入开展

全面融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支持企业更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升全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以开放升级助推发展升级。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国际园区加快建设

争创国家级、省级开放创新平台试点,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彰显品牌特色。

一方面提升滨江经济开发区、空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的形态功能,全力打造高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创新型科技园区;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中瑞(常州)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确保2018年获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授牌。到2020年,引进瑞士、德国等欧洲优质项目10个以上。

口岸功能持续拓展

加快推进综合港务区建设,探索“港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高能级枢纽经济。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以国际化视野审视营商环境,积极引进一批全球高端、全国知名的金融、贸易、教育、医疗、咨询、研发、展览、旅游等配套服务机构设施,全力构建高质量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企业国际化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经发局、各镇(街道)

引进知名跨国企业

紧紧围绕“两特三新”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大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投入产出大的重大外资项目。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实现研发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大力推动“以民引外”高质量发展。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全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全区机械电子、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比较优势,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国外贴牌加工、对外投资设厂,向外转移加工制造链以及设立海外生产基地。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收购兼并、技术研发、品牌并购等对外投资,提升全球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着力打造一批本土跨国公司。

支持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帮助外贸企业巩固扩大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东盟、东欧、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到2020年,力争“一带一路”进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支持企业注册境外商标,组织开展国际通行的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培育国际品牌,增强全球市场控制力。鼓励民营企业赴境外参展,建立自主营销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水平。

产业国际化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经发局、科技局、创意产业基地、各镇(街道)

对接国际产业资源

紧紧围绕江苏省委“一特三提升”开发区改革发展新要求,瞄准全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演进、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重点瞄准传感器、新型电子器件、关键电子材料、集成电路、5G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四新经济”领域,精心编制产业招商“全球路线图”,精准推进产业链招商,集聚国际高精尖项目,实现建链聚链强链。

做强本土优势产业

呼应全市“五新三高两智能”产业新布局,聚焦“两特三新”,重点围绕“光伏名城•东方碳谷”建设,以产业高端化、特色化、绿色化、国际化为导向,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鼓励和引导全区光伏新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努力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彰显品牌效应,提升“高新智造”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抢抓全国大幅扩大服务业开放,基本放开制造业,放宽农业和能源资源领域准入的契机,深度研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找准外资工作“新突破口”。鼓励境外企业进区设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外资银行、投资性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市场主体,打造国际化的特色金融高地。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吸引外商投资文化旅游、数字广告、共享经济、创意产业等智慧经济、智享经济领域。

园区国际化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经发局、科技局、各镇(街道)

特色化的产业园区

从形象、载体、功能、配套、管理等角度,全方位对标德国、瑞士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集中区和周边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动滨江经济开发区、空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提档升级、创新发展。滨江经济开发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重点招引智能装备、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以及“国”字号和全球、全国知名港口、物流企业,打造沿江绿色发展先行区。生命健康产业园以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为主攻方向,打造医疗器械全球知名、产业集群国内领先的新医药产业集聚区。空港产业园抢抓低空空域获批和机场一类口岸开放先机,加快通用机场建设运营,重点打造集大飞机改装/维修、通用飞机制造、通航运营和培训一体化的航空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园以天合光能全球行业龙头地位为引领带动,推动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发展;以智能传感小镇为核心驱动,大力发展储能电池、传感器及电力电子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国际化的合作园区

聚焦中瑞(常州)产业合作园区、常州意大利智造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载体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加速集聚德国、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优质产业项目,重点推进中瑞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和合作平台建设、中瑞智能制造产业化合作、中瑞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中瑞品质制造、卓越技能提升等五大工程,打造中国与瑞士产业合作标志性示范样板园区。

现代化的科创中心

以高铁新城为核心,建设区域性现代科创中心。加强整体布局和产业研究,凸显“国际化”元素,依托高铁新城打造科创水镇,加快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印刷电子产业园区、高新区创新发展成果展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集聚科教、医疗、中介等优质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企业总部中心、高端科研机构集合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中心和辐射全域的区域性现代科创中心。

城市国际化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城建局、社会事业局、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创意产业基地管委会、综合港务区办公室、各镇(街道)

深度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完善友城合作机制,坚持以经贸合作为基础,以发展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友城为重点,不断拓展全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德国罗特市、赫尔福德市在经贸往来、招商引资、产业创新、文化交流、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提升城区对外开放度,固化新能源物联网、碳纤维、印刷电子、动漫创意等一批重大国际展会、高规格国际经贸活动,促成一批国际性组织、全球性会议永久在区内举办,形成以展会促开放的良好局面。

加快完善国际生活功能

以推进“产城融合”为抓手,分阶段、有侧重打造城市标志性新空间,着力塑造国际一流的城市品质,重点提升创新、商务、文化和旅游四大城市功能,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多语言公共标识体系,努力建成国际水准、苏南领先的城区新样板。坚持世界眼光、城市特色和本土优势相结合,完善与外籍人士经商、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出行、医疗服务、子女就学、购物娱乐、公共服务等功能和服务,增强人居环境对海外人士的吸引力。

加快建设口岸快速通道

坚持把综合港务区作为高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融入“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进一步加快综合港务区设施建设和功能拓展,推进“三港一区”特色发展。常州港在目前“喂给”上海港中转业务和已开通日本航线的基础上,与海、江、河口岸全方位对接,力争开通更多直航航线和航班,促进外贸回流,确立外贸中转港和始发港地位。奔牛铁路及运河港结合铁路货场资源的整合,规划建设电商物流、仓储分销、智慧配送等功能区,争取铁路部门支持,适时开通中欧班列,并与省内城市开展班列错位竞争,向南开辟直通东南亚的班列。常州航空港依托跑道基础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国内航空快递集散、国际中转、航空冷链等高端物流。支持综合保税区申报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同步进行改造升级,腾出宝贵的空间资源,用于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人才国际化

牵头单位:组织部

配合单位:商务局、人社局、科技局、社会事业局、各镇(街道)

引进国际化人才

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坚持按需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以及科技创新团队,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配置国际人才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人才更多向企业集聚,对在外资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外籍高管,积极争取授予“常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加快形成国际化人才高度密集、创新创业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新局面。

开放式培养人才

更加注重本地国际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坚持把提升区内企业家国际化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突出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搭建平台,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懂市场、会经营、善创新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支持企业利用市场化方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双元制”教育、“专业化”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精深、外语娴熟、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精英人才,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加大科技人才、商务人才、金融人才、教育人才、党政人才等各层次人才的培育提升力度,努力构建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引才大环境

积极打造选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生态,坚持以国际化的方法服务人才成长,建立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国际惯例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提升人才制度供给、居住保障服务、医疗教育服务、文化生活服务水平,努力成为人才孕育成长的孵化摇篮、人才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和人才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紧扣三年行动计划发展目标,组织开展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跨境资本融合发展、专题园区提档升级、枢纽经济能级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引领六大工程,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工程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组织部、经发局、科技局、各镇(街道)

拓展新渠道

用足用好北京、上海、深圳、欧洲“三内一外”四个联络处,前移招商阵地,强化源头攻坚。积极组织参加科技经贸洽谈会、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上海经贸合作活动周以及境内外招商活动,广泛开展产业推介、项目对接,巩固老渠道,拓展新渠道。深入开展中介代理招商,与全球五大行、四大会计事务所等世界知名投资中介机构加强战略合作,与国外商会、产业协会和咨询机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构建更宽、更广、更密的全球化、立体化信息渠道网络。

丰富新内涵

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同步推进,锁定欧、美、日、韩行业细分、微分隐形冠军,高端科研院所和领军型团队,开展精准招商。加强对外资企业壮大本地研发能力的引导扶持,培育引进更多外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已落地跨国公司延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成本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进一批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外资项目,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探索新模式

探索“产业基金”资本招商新模式,吸引基金、银行、信托、保险和企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引导产业基金参与高质量外资项目的引进,以市场化方式撬动项目落地。鼓励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本地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民营企业运用全球资本市场,以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海外上市、境外返程投资等方式利用外资。

对外贸易优进优出工程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经发局、财政局、综保区管理局、各镇(街道)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支持重点外贸企业以自主研发、进口技术、境外并购、招才引智等方式,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质量为核心、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和比重。鼓励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增强高端加工贸易接单能力。到2020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升到65%以上。

实施“品牌基地”战略

引导外贸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备案,发挥好品牌增值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定价权,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智造”出口品牌。充分发挥出口基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聚集一批骨干出口企业和综合服务企业,持续扩大基地出口规模,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出口基地。到2020年,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出口品牌20个以上建成市级以上出口基地5个以上。

实施“业态创新”战略

大力实施“互联网+外贸”行动,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园,形成集聚和示范效应,打造集商品贸易、物流配送等多业态融合的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自营或海外合作等模式设立海外仓,搭建配送辐射网点,融入境外零售体系。加强对重点进口企业及新设进口企业跟踪服务,加快培育新型特色商品进口交易中心。到2020年, 建成市级以上进口交易中心5个以上。

跨境资本融合发展工程

加强境外投资规划

结合全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导向、地区市场及企业国际化经营态势,加强境外投资整体规划,重点支持机械电子、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设立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带动中小型配套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对外投资,进一步提升境内外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加快全球产业布局

按照跨国投资、跨境服务、跨境布局的基本设想,鼓励本地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合资合作、境外上市等方式,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体系,拓展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战略资源渠道。

健全投资促进体系

联合各国驻华使领馆、全球知名商会协会,共同组织开展“走出去”政策宣讲,健全完善金融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风险防控等投资促进体系,强化境外投资事前服务引导及事中事后监管保障。

专题园区提档升级工程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经发局、科技局、各镇(街道)

提升园区环境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在优化环境、美化形象,完善功能、健全配套,聚集特色、培育品牌上下功夫,着力打造高品质、精致化,高科技、专业化,高开放、国际化的特色精品园区。

加快载体建设

紧密结合外资工作的实际需求,支持中瑞产业园、罗溪片区、薛家片区、龙虎塘片区等有条件的园区,尽快启动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定位、具备国际一流硬件设施,以及“五星级”服务水准的高品质标准厂房,进一步增强引进欧美“小而美”精致产业项目的承载能力。

提速项目集聚

围绕专题园区、合作园区的产业定位,加强与友城友园、投资促进机构、本地外资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策划园区推介、产业对接活动,积极承接境外优质产业项目转移,严格把关产业项目准入,推动专题园区项目集聚、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成为开放强区、产业立区的重要窗口。

枢纽经济能级提升工程

牵头单位:综合港务区办公室

配合单位:经发局、商务局、城建局、各镇(街道)

提升枢纽能级

抢抓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加快综合港务区“1+2”规划体系建立,积极推进综合港务区建设纳入市级以上发展战略,向上争取纳入扬子江城市群、全省沿江沿海一体化布局等省级战略。加快推动常州港“江海河铁公”综合枢纽中心、奔牛港大宗商品交易中转集散中心和苏南铁路集装箱集疏运中心、常州空港航空物流集散中心、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功能服务中心建设。

整合资源优势

加快推进常泰过江通道和连接线、德胜河“六改三”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实现“三港一区”互联互通。加大对国内港口、物流等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尽快重组港务公司,以资产和资本为纽带,开展对常州港长江码头、运河奔牛港、常州空港、奔牛铁路货运站及铁路支线等公共资源要素重组整合,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水陆空铁”+“综合保税”区位功能叠加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物流,重点发展多国集拼(MCC)、国际中转、国际分销、国际配送、多式联运、交付结算等服务,促进集装箱拆集拼与货物采购、分拨、分销、配送等业务联动,形成一站式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以跨境电子商务作为转型提升切入点,积极打造集生活品质、低碳生态、电商创业于一体的“跨贸新区”。

推动跨江融合

加强开放协作,与扬中、泰兴联合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在沿海业务、国际远洋业务、集装箱业务和干散货业务等方面形成合理分工。加强平台协作,建立信息交互平台,推进进出口数据信息跨城市交换,实现港口之间、港口和承运人、货主、口岸等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加快物流通关一体化建设,推进集中式联审、联检、查验,建成更高效更便捷的一站式通关服务体系。加强产业协作,建立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内优势产业间的联动,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营商环境优化引领工程

牵头单位:商务局

配合单位:编办、城建局、社会事业局、行政审批局、各镇(街道)

打造自由平等的开放环境

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快复制通关便利、“负面清单”模式等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强化集成创新,提高适应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能力,实现开放环境“六通”,即信息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外资企业诉求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外商合法权益,打造宽松平等、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秉承诚信、法制、高效、优质的服务理念,继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智慧政务建设工程,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全面推广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审批模式,更高水平实现“3550”改革目标,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

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别(地区)文化特色的科教文卫体设施,大力推进城区主干道、重点园区、交通枢纽、旅游景区标识标牌国际化改造,增强城市国际化功能。整合优化涉外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新北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涉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外籍人士对常州高新区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完善外企高管及家属、外籍人士就医、就学绿色通道,建好安心创业、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