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延安的另一种“开放”姿态

延安的另一种“开放”姿态

当前,延安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引领发展。

对此,延安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各类人才提供暖心服务,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管用的措施,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延安,再次掀起“我要去延安”的热潮。

“延安将借力人才‘智力引擎’,把知识分子个人价值融入追赶超越的生动实践,从而在经济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换挡提速中迈进快车道。”延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杜金根说。

如今,延安围绕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共引进23名两院院士,建成2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位居全省前列。

求贤,“尽最大力气”

山仑院士工作站与延安的缘分,要从几年前说起。

河庄坪镇党委书记刘震下乡时,遇到了正在村里做实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专家。家乡遇校友,也深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刘震直接上去与专家攀谈。

有了这次契机,刘震便经常去学校找专家教授交流学习。“原本是想讨些对乡镇发展有用的技术,没想到后面有了直接合作的机会。”2018年,刘震得知市里正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马上想到了一直联系的水土保持研究所。

此时,延安刚刚启动实施圣地英才计划,专门制订了《引进高层次人才(2018—2020年)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一把手”人人当伯乐举荐人才机制,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和吸纳。

随后,宝塔区政府、科技局开始着手对接此事。多次专程到学校沟通,尽最大的力量“求贤”。

等待回音的日子里,刘震充满期待。延安加强山地苹果后整理,如果能有专家助力,将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立院士工作站的事情,定了。”晚上7点的一通电话,让刘震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2018年9月,延安清洁能源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正式建成山仑院士工作站。

随后,工作站70多亩试验示范基地,在河庄坪镇万庄村建成,引进水肥一体化、油菜覆盖等多项新技术和新品种。

村民也随即受益其中。针对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急需高效灌溉,而刚建园的果农没有收益、不愿购置灌溉设施的问题,山仑院士工作站提出一种新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移动共享山地苹果滴灌系统。

河庄坪镇余家沟村有3100多亩山地苹果,村民原来靠人力三轮车下山接水浇地,现在用滴灌系统一天可以浇几十亩,省时省力省心。

另一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为首的洛川院士工作站,2018年3月成立以来,除了对苹果生产前端的育种培育和抗逆性栽培等方面研发突破,还对苹果后端的精深加工进行全产业链的拓展,累计产生经济价值1个亿。

“好的商品果,我们采下来就可以卖掉,还有一部分不够客商收购标准的,怎么处理?”洛川院士工作站研究员安贵阳问。

答案在生产车间里。机器正在粉碎从苹果园里收回的落果和残次果,再通过发酵蒸馏,生产出口味不同的苹果冰酒。

这一新产品的研发,得益于康振生和他的科研团队。“国内首款苹果冰酒系列产品,增值空间在5到10倍,每颗苹果都实现了自身价值。”安贵阳说。

是什么让这些在各个领域顶尖的专家人才选择延安?

“来延安不需要理由,不来延安才需要理由。”这是大家共同给出的答案。

延安的另一种“开放”姿态

石院士在查房

筑巢,“在这里不想家”

4月17日,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延安市中医院举行。半年后,又一位院士落户医院,乔杰院士工作站成功签约。

“真是把好亲戚引进来了。”市中医院科教科科长王栋说,同时伸出橄榄枝的,还有拥有更多“筹码”的深圳,但乔杰院士依然选择来延安。

延安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和“真金白银”。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落实高层次人才集体休假、表彰慰问等工作,并配套人才公寓。

院士专家工作站真正落地后,这些来自各地的专家,切身感受到了老区的温情。

在河庄坪试验示范基地,山上每一块试验田里,都栽有课题标志牌,上面贴着研究员的名字和照片,还写着内容简介和其优越性。

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山仑院士工作站专家马理辉有些不好意思,“书记,其实没必要把我们搞这么高调。”

“那不行,专家们到咱这不容易,不能让他们默默无闻。”刘震坚决不同意摘掉标志牌,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会介绍并强调专家的重要性。

尊重、关心、重视人才,在延安已经形成一种共识。

2019年6月,乔杰院士团队的侯征医生过生日,她像往常一样坐诊看病。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雒雪已经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等待她下班。

这份礼物,是雒雪拿着侯征的照片,专门找人制作的肖像剪纸,还用相框装裱好。当侯征看到大家准备的蛋糕和礼物,着实有些感动。

“这些专家来延安都是直接去医院,从没想过到哪儿逛逛看看。下了手术台也不休息,直接在科室开会。”王栋说,“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能让大家安心工作不想家。”

近期,延安将推出圣地英才卡,院士专家团队将在出行、就医、居住等各方面享受优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使人才真正发挥出作用。”杜金根说。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伴随院士专家工作站到来的是,更多优质的资源下沉到了延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愿意来老区“出力”。

4月22日,一名子宫内膜癌患者来到市中医院,需要尽快手术治疗。但多种内科合并症,需要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制订完善治疗方案。

市中医院立即启动“延安—北京绿色转诊通道”。一周内,患者就入住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病房。手术顺利完成后,患者送来了锦旗以表达感谢。

“延安—北京绿色转诊通道”,是市中医院借助院士工作站合作机会,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专门开通针对延安人民的便利举措。除此之外,还启动了网络连接“北京—延安”两地的远程会诊系统。

与此同时,市中医院与院士团队组成的服务队,多次前往吴起、延川、甘泉等地开展义诊巡讲活动,积极与各基层医院沟通和联系,向下延伸服务半径。

创业,“让人才有事业、有作为”

近年来,煤炭、石油市场疲软,延安作为正在转型发展的能源型城市,受到了很大影响,加之开采技术落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其中,延安能源化工集团的禾草沟二号煤矿,是资源整合型矿井,年生产能力30万吨。矿井主采的煤质是低灰、特低硫、高油的气煤,属国内稀缺的煤炭资源。

但2012年投产以来,采用传统的“121工法”,煤炭资源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掘进成本较高,同时导致地表环境破坏严重。

为破解难题,提高稀缺煤炭资源回收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延安能源化工集团经过多次考察,决定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提出的“110工法”进行试验。

一年时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10工法”既节约成本、提高煤炭开采率,还实现了煤炭清洁绿色开采。

为了得到更大技术支持,延安与何满潮院士签订协议,在延安能源化工集团设立院士工作站。

现在,禾草沟二号煤矿每年可节约煤炭资源44000吨,采区资源回收率提高20%至30%,矿井服务年限可以延长2年左右。

有了禾草沟二号煤矿的成功经验,何满潮院士“110工法”开始向更多煤矿推行。

“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人才有事业、有作为,延安才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乐土,激发强大正能量。”延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市人社局局长刘小鹏说。

在南泥湾刺槐林科研标准地,有一套特殊的高科技设备。这套集土壤水分、林内和林外生态气象于一体的观测系统,可以通过对土壤营养、水分等测定,进而确定单位面积的林木株数,制定出合理的树木种植密度。

“现在要知道的是,这里适合种什么树,种什么树效益最大?”延安市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专家刘广全认为,当下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把过去的生态效益真正转化成经济效益,进而转化成更大的社会效益。

为了从根源上弄清林分结构问题,延安市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从2018年起分别在南泥湾、吴起县吴起镇、宝塔区李渠镇建立科学研究标准地。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主任仝小林说:“退耕还林20年后,延安绿了,但是如何来保持、提升绿能质量,还需要专家团队来解决,发挥我们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好守住这片绿。”

院士专家们在献智献力同时,也滋养着延安人才成长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沃土。

周良辅院士与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青年优秀医务人员28人到上海华山医院跟班培训学习。

延安清洁能源孵化器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结合时令培训85个职业果农,并与山仑院士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圣地人才大讲堂”“科技人才大讲堂”等科普活动,营商大会、人才峰会、创新创业大赛等主题活动,也在吸引着更多人才向延安出发。( 当代陕西记者 王 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