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

慈善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

去年8月20日,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新書《行走的人生》在上海舉行新書發佈會時說:“如果這本書賣得不錯,我就把得到的版稅捐給農村地區的孩子們,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教育條件。”如今他兌現了當時的諾言。

近日,俞敏洪在《小小的捐款,大大的夢想》一文中說:“今天,收到了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寄來的一張發票,發票上寫著捐款人:俞敏洪,捐款數額559595.52元。這是我給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一校一夢想’項目的捐款。”“沒想到這本講我自己吃喝玩樂讀書貧嘴的書,居然還賣得不錯,迄今為止賣了十幾萬本。2017年結束的時候,出版社催我結算版稅,扣除個稅之後得到了50多萬元。我就想起來了在發佈儀式上說的話,要把錢捐給農村地區的孩子們。”俞敏洪先生的公益行動和慈善行為,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對於中國農村兒童教育的關注和參與。

慈善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並潛移默化影響著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仁者愛人”的思想理念,就強調精英人物更應該擔當社會之責,做一個“仁者”,做一個對他人充滿關懷愛心的人。

曾先後榮獲“十大慈善之星”“愛心形象大使”“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善行天下·政協委員慈善公益代表人物”榮譽稱號的言恭達先生在《藝思錄》中說:

“慈善的本質應成為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生活方式的選擇,當代中國藝術家需要通過慈善的實踐來修塑自己的靈魂,自覺地提升自己的人文境界,從而完善作品中所透射的現代人文精神。”

“慈善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首先,慈善是自我生命的需求,是每個人心中自然流露的愛泉,因此,它是自覺的,快樂的;其次,慈善是低調的,只有低調才能保證慈善行為的純粹性;再次,慈善是平等的,要考慮到被救助者的自尊。因此,慈善不是施捨,它是一種以大愛的精神去營造當今社會人人平等的和諧氛圍。”

“有大愛的民族才是燦爛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理念是‘敬天愛人’,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文化人更需要具備淡定之心、悲憫之懷、憂患之思,做到陽光下感恩時代,文化中敬畏傳統,民生裡關愛大眾。”

嚴復曾說:“古之言為善也,以為利人,而己無與也;今之言為善也,以不如是,且與己大不利也。知為善之所以利己,而去惡且不止於利人,庶幾民樂從教,而不禍仁義也,亦庶幾國法之成,無往而不與天理人情合也。”嚴復認為善不只是利他人,也可以合理的利己,個人追求感性快樂無可厚非。言恭達先生、俞敏洪先生做慈善,利了他人也“利”了自己,言恭達先生這樣理解到:“慈善是我的內心需要,也是一種快樂,它帶給我和家人無比的安慰和開心。”

慈善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

(抱雲堂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