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漢的故事

懶漢的故事

常老三五十歲時,還是個單身漢。

他的老母親早已失去勞動能力,靠幾個子女維持生活,她一直對常老三的婚事愁眉苦臉。

因為家裡太窮,幾個兄弟又好吃懶做,都沒有女人願意嫁進常家。

她迫於無奈,多次低聲下氣討好媒婆,希望能給她兒子常老三找個婆姨。

媒婆也是被她煩夠了,不知道從哪裡打聽到一戶人家,有一個癲癇的大女兒沒人要,問常老夫人願不願意。

常老夫人哪裡敢說不願意,急忙應下,與兒子商量了一下,決定趕緊見一次面。

常老三也識趣,與那個女人見了一面,雙方都同意了,婚禮辦的還算熱鬧,兩人在別人的祝福下入了洞房。

新婚之夜,常老三很激動,他終於不再孤身一人躺在破舊的床上,終於有一個知冷知熱的女人陪在他身邊。

雖然女人有毛病,但只要能生孩子,常老三是很知足的。

女人沒有辜負他,十月懷胎,生下一個女兒,起名添香。

常老三望著襁褓中的女兒,暗自發誓,一定要讓娘倆過上好日子。

他開始勤勞起來,因為女人有病,不能外出打工,他去了附近一家磚廠,老闆心善,答應他,有事可以來晚點,工資跟別人一樣。

起初常老三還勤勤懇懇,一直努力工作,每個月能拿回去三千塊錢,可懶癌又犯了,他厭倦了天天出去幹活,開始有一天沒一天去磚廠。

老闆也沒說什麼,看他可憐,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常老三沒錢了,就來預支一部分工資,就這樣糊弄了一整年。

年底,老闆結算工資,發現常老三預支的工資居然超出一年,老闆有點哭笑不得,幹了一年的活,居然還要問常老三要錢。

常老三哪有錢還給他,都被他喝酒抽菸花完了,大過年的都還沒有買菜買肉,正愁的坐在門口唉聲嘆氣。

他的媳婦也不敢說話,生怕他會打她,只是忍不住了才會叨叨幾句,換來的都是常老三的埋怨。

“你天天在家也不幹活,要你有啥用!”

女人很委屈,但能說什麼,她有病,時常男人不在家就犯病,都是鄰居大嬸大娘幫襯著,一犯病就叫來周圍人,幫忙救治。

“去我媽那裡借點過年吧。”女人唯唯諾諾,小聲說著,常老三的眼睛猛然一亮,扔下菸頭,屁顛屁顛騎著破舊的三輪車去了丈母孃家。

女人的幾個姐妹知道妹妹過得不好,紛紛年前買來衣服,肉,米,面,各種食物,她們心疼自己的小妹妹,還有一個外甥女。

常老三高興壞了,他從丈母孃那裡要來五百塊錢,本來還想買點肉過年,這下子可好了,有這麼多食物還買啥,乾脆買酒喝算了。

五百塊錢很快被常老三花的只剩下一半,女人有怨,也不敢發,只能隨他去了。

漸漸的,常老三嚐到甜頭,一沒錢了就去丈母孃家要錢,每次都是光明正大,義正言辭,說什麼給他一個不能幹活的女人,還有病,就要負責她的日常生活。

可憐丈母孃七十多歲的人,還要受女婿如此挖苦,她氣當初瞎了眼把女兒給了他,受盡苦不說,還不討好。

可為了女兒,丈母孃還是每次都給錢,還送柴火,怕女兒冬天凍著。

常老三就這樣徹底好吃懶做了,再也不去磚廠,整天騎著破三輪車四處閒逛,餓了就回家,指使女人做飯,他家沒有煤氣罐,就讓女人常年用火爐子做飯,煙熏火燎,他也不管不問。

女人烙一張餅,常老三就吃一張,他吃飽了,就嫌棄女人能吃,做了一早上飯,還沒吃飽。

可憐女人忙活一早上,餅還沒吃一口,就被氣飽了,本來三十來歲的人硬是逼出白頭髮,整個人倒想五十歲的老婦人一般。

有人問女人,他對你不好,乾脆帶著孩子回孃家算了,女人卻搖搖頭,她害怕男人不要她,怕被別人說三道四。

日子也就這樣稀裡糊塗過著,女兒也轉眼上學了,每次學費常老三都拿不出,他只好去丈母孃家要,家裡僅有的幾畝地也不細心打理,草長的比人高。

一年的收入也就那一畝三分地的花生。

二胎政策開始後,常老三又開始琢磨要個兒子,他白天窩在家裡與媳婦造人,晚上就四處喝酒,幾個月下來,兒子沒懷上,喝酒的錢也沒有了。

常老三氣急敗壞,罵女人,連個兒子都生不出來。

女人有苦說不出,經常與鄰居大娘發發牢騷,鄰居大娘氣不過,就找常老三講道理。

“你勤懇點,多賺點錢,給琴啊買點營養品補補身子,生個大胖兒子不是?”

常老三最煩別人讓他掙錢,礙於禮節,不好意思反駁鄰居大娘,什麼話也沒說,藏在家裡不出來。

心情不好了,就責罵女人,對女人,孩子不管不問,依舊喝酒抽菸,自己過得快活。

結婚多年,從未給女人,孩子買過一件衣服,都是她幾個姐姐輪著買來送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日子,女人也習慣了,什麼也不說了,就由著他去,她管不了男人,誰讓她有病呢。

也許是生活不太好,女兒的身體很弱,經常生病,常老三還是很心疼她,經常帶她去超市買她喜歡吃的零食。

每次買的也不多,可這對於他們家來說,這已算奢侈。

轉眼入秋了,一家人的生活費又沒了,常老三站在樹底下,望著樹唉聲嘆氣。

鄰居大娘也抬起頭看了看樹,“咋了?”

常老三繞著樹轉了三圈,垂頭喪氣道,“又沒錢花了,要是有一棵搖錢樹就好了。”

鄰居大嬸白了他一眼,譏諷道,“是啊,可惜了,天上掉下來的永遠是樹葉。”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