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出網貸資金?迭加金服想問一句你撤出去後往哪投

很多事物都是週期性波動的,不可能一直處在波峰期,比如車貸業務,前幾年完全就是被部分業內人士神話,甚至很多投資人誤以為只要是做真實車貸業務的平臺就很不容易出問題,但參考五大聯賽歷史上AC米蘭的58場不敗紀錄,NBA歷史上湖人的33場連勝紀錄,世界上哪有什麼不敗的紀錄啊!

其實現在很多人有這樣的誤區:小平臺的投資人以為資金往大平臺跑,大平臺的投資人以為資金是撤出網貸往銀行裡面跑,其實銀行的人看見的數據是老百姓的存款也是在不斷跑,還以為老百姓把錢都拿出去投資去了。這些看問題的觀點都有些片面,就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來看,整個投資環境都不好。

1、先說說基金

基金也是熊的像頭北極熊,上半年基金中考成績出來了,截止到今年6月29日,今年進入清算的基金就高達250支,要知道過去四年(2014年-2017年)清盤的總和才246支。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基金清算對投資人的影響,大致如下:

退市不等於血本無歸,基金資金託管在銀行,清盤會按照實際淨值將資金返還給投資者。一般情況下在通過終止該基金的議案生效並公告前,基金份額持有人可提出贖回申請。但一但議案通過後,基金即進入清算程序,6個月內,基金財產清算小組將完成對基金財產的估值和變現。在基金財產清算後的全部剩餘資產中,扣除基金財產清算費用(本基金清算費用由基金管理人代為支付)、交納所欠稅款並清償基金債務後,按未付累計收益結轉後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額比例進行分配。

看到這個清盤數量後,你還傻傻的去盲目定投抄底嗎?當你一直定投到最低點的時候,如果你運氣不好遇到清盤,幾乎就註定你沒有翻身的機會。不過一般來說:一定要關注個人投資基金的規模,規模越小的,長期業績一直都非常差的基金越容易被清盤,尤其是那些只有幾千萬規模的公募基金,規模越大的被清盤的幾率越低。另外今年上半年有超過9成以上股票基金告負,收益率慘目忍睹,基金虧損力度在10%以內的都算賺。

2、再說說股市

我們的大A股,大盤都由3500點跌到只剩2700點了,跌幅已經超過20%,真正持有股票的人,今年的業績如果虧損率在20%以下的基本都算賺,很多人虧損幅度超過25%。只有極少數人是長期整體盈利的,但今年幾乎也都是虧。另外今年已經有兩家上市公司被要求強制退市。

關於股票目前無非三種操作,一種是割肉走人,比如我一朋友,去年剛開始炒股,目前虧損力度比較大,想的就是割肉走人,本來在3100點的時候就想割肉但一直到現在也沒割;第二種就是繼續持有也不再加倉,這種對那些躺著裝死的人來說是常用手法,也就是傳說中的深度套牢吧,除了躺著裝死的,還有一些人是彈盡糧絕,早就把子彈打完了,大盤即使再跌也無能為力;第三種就是繼續加倉定投。

這三種做法裡面,我個人覺得第一種是最不可取的,真割肉了,那自己就真成韭菜了,連韭菜根都被莊家拔出了。對於第二種做法利弊參半吧,暫時看雖然是被割韭菜,但韭菜根還在,還有希望漲起來後自己收割;對於第三種來說就是那些風險承受能力極高,而且比較激進的投資人的做法,這類不方便評價。

僅從今年上半年來看,如果是把買股票的錢平均定額投十家網貸平臺的話,相當於踩兩個雷,買基金的人相當於踩一個雷都是正常的,所以行情很不好。另外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業績長期很垃圾的ST股,這類股票依然存在被強制退市的風險。就拿被要求強制退市的雅百特來說,股東戶數為40103戶,相當於超過4萬股東踩雷這家上市公司。

3、房產投資

其實現在國內市場資金趨緊,銀行不斷上調房貸利率幅度,高的都在基準利率上上調20%的貸款利率,受國開行收緊棚改貨幣化資金,其它銀行業嚴控放貸資金流入房市的影響,各大房地產公司都在快速的回籠現金流,像李嘉誠,王健林等,都是在甩賣地產,孫宏斌倒是在接手樂視後,又在接手萬達地產,前段時間又有新聞在爆接手海航甩賣的資產,就一個字買、買、買!到底是接手還是接盤,誰也不好說。反正目前市場資金是很緊張的,房地產這個大蓄水庫又由於價格高吸收了大部分市場上流通的資金。

對於購房投資方面的觀點一直還是:第一套剛需的趁早買;第二套投資帶改善性住房的謹慎買;第三套純投資性住房的儘量少買。

黃金投資的話,其實只適合中短時間內做波段,長期拿著價值投資的話,能跑贏CPI就不錯了,搞不好還跑不過CPI。

4、我們再看看P2P行業投資

就拿評級榜單前100強來說,截止到目前為止,今年暫時有三家平臺出現信用危機,部分項目逾期,但平臺都還沒完全雷。大概的概率就是有97%是正常的,有3%的幾率遇到信用危機平臺,但裡面絕大多數還能提現,還能超過7折以上債轉變現,兩家平臺目前看起來損失不到總比例的1.5%。

今年行業平均收益率在9.6%左右,砍掉1.5%的問題本金,上半年如果你有一百萬本金,前100強平臺每家投一萬,按年化算的話,回報率也能有8%左右,這個收益率還是遠超股市、基金和絕大多數地方的房產投資的。

中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0個地區(州、盟);661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2個市轄區。總計:省級34個,地級333個,縣級2862個。全國縣級小城鎮就有2862,部分小縣城地區房價還有2000多一平,如果你非要拿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幅度快來舉例,那我也無話可說,要知道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在北上廣深,也不在省會城市啊,住在市中心和小縣城甚至鎮上的人口,畢竟還是多數。

所以啊,那些高喊的要撤出網貸資金的,我就想問一句你撤出去後往哪投?

投資人完全沒必要成為驚弓之鳥。有個投資人在吐槽,如果一個很常見的技術故障或者加息就能引起您的恐慌的話,您還是趁早退出的好,就拿您在一個平臺投十萬來說,一年也就一萬多塊利息,不要因為恐慌,把心臟病給嚇出來了,那就得不償失。大佛也認為風險承受能力極低且膽小的投資人,還是拿去存銀行等通脹更好,畢竟存銀行僅僅是慢性毒藥,你的財富也僅僅是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的,即使是在打慢性針,自己也感覺不到疼。

另外就是最近總有一小部分自媒體人貶車貸業務,車貸業務首先它肯定是合規的資產,也肯定允許平臺去做,再者部分平臺也都在轉型。另外大佛個人最近和我的朋友去了一家以前主做資產端業務的大樓,舉個很形象的例子,去年我們去的時候,上班時坐電梯要排隊兩三輪才能上去,今年我們去的時候,正當上班高峰期,根本都不需要排隊就能隨時上去了。側面也說明做資產端的人比去年減少了很多。同樣一塊市場,做的人少了,剩下來的人能接到的更優質的活就更多,業務往往也意味著後來會更好做。任何一個事物它就是在波峰和波谷之間來回波動尋求平衡的。

在市場資金趨緊的狀況下,持有更多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絕對是上策。網貸的債權相對來說轉讓和退出比較靈活,變現也很容易,如果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強,風險往往也意味著更高的收益,但風險再高都不可能有2013,2014年那段時間高;如果您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偏差,就可以把資金往風險更低一些的平臺轉移和傾斜;一但大環境因為經濟形勢更壞,資產價格大幅貶值時,到時再拿出來抄底買進廉價資產,那才是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