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國學好,還是先讀史學好,爲什麼?

銳銳CC


其實題主的問題提的不夠準確,能理解這個疑問,但提法應該是

“先讀經學好,還是先讀史學好”,因為“國學”這個概念裡已經包括史學了。

題主這裡所說的“國學”應該就是指《易經》、《論語》、《道德經》、《鬼谷子》之類主講義理的經典,這些經典在古時著述分類裡面屬於“經”和“子”的範疇,如《易經》、《論語》就屬於“經”學,《道德經》、《鬼谷子》則屬於“子”學。

不論“經”還是“子”,大都是以主講義理為主,而“史”學呢,也講義理,但它是通過史實敘述或者故事性的方式來展現。所以,“經”與“子”的話,要相對枯燥一些,而“史”學則相對要有趣一些,這也是為什麼喜歡談史要比喜歡談經的人多的一個原因。

搞清了這個問題,我們再回到題主的疑問,是先讀經學還是先讀史學好呢?筆者認為這個沒有先後,因為古人也是提倡“經史合參”的,即將“經”和“史”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和參究。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通過學“經”,你能明白世間的義理,但具體反映在世事和人事上是怎麼樣的呢?可能還是不知道,用現在話說就是不能落地、不能理論聯繫實際來看,那麼所學的義理只能停留在空中樓閣的狀態,這顯然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那麼再反過來,如果只學了“史”,沒有“經”學的根基與後面對“史”的拔高又會怎麼樣呢?那對史實或者說世事的理解洞察就會陷入停留在低水平,不能夠深刻。這就是古人提倡“經史合參”的用意所在。

如果一定要分一個先後的話,個人覺得還是應該先打下一定的經學基礎,畢竟後世的史學大家他們的思想與價值判斷來源都是源於經學之經典著作的,“經”者,不變之法也!有了這個不變的東西,你也就能萬變不離其宗了。

更何況,我們老祖宗的東西那都是很高明的,特別是他們費盡心力記錄在經典裡面的那些義理描述,實在需要我們細心體悟。


一騎凌崖


這先得理解國學和史之間的區別。國學,按照四部全書的分類,指的是經史子集,也就是說國學包括史學。

經,就是儒家的經典,一般有十三經之說。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等等。這在傳統社會中是最重要的書籍,每個時代都有很多儒者進行闡述。形成很多集解,訓詁之類的著述。總之,有關十三經的著作是十分多的。

其次談史。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修撰歷史,所謂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組織大臣修撰的。他們要以史為鑑,所以對前代興亡之原因十分重視。當然,除了二十四之外,還有很多歷史方面的著作,比如皇帝的實錄,《資治通鑑》,以及《史通》等史學理論著作。學習中國古代史,這些是最主要的對象。

再次談子。子指的是除儒家經典之外的哲學著作,包括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的著作,也包括佛經、醫書等等。我們現在談中國哲學史,主要的對象就是這些著作。

最後談集。集指的是文人的詩文集等等。像《楚辭》《李太白集》《韓愈集》《蘇東坡集》等等。今天我們古代文學史中學習的主要就是集部文獻。

學習國學,從學史開始當然是很好的途徑,章學誠說,六經皆史,也就是說很多經部文獻實際上也是史。但我認為,國學的精粹,當在《禮記》等經部文獻之中。因為這些著作,對幾千年來中國人言行舉止、思想意識影響最大。


王可期


你最好在瞭解歷史的同時,每天在大自然的天地裡問自己,老虎你為什麼專吃肉,那麼利害,它們都怕你?小老鼠它們都吃你,人類要消滅你,你為什麼越來來越多,這棵大樹荒郊野地無人管你為什麼長這麼大?花園裡的盤景真金貴,卻只能蹲在盤裡,世界萬物你搞通幾種,那些經典也就不值一提了,免得你象中國當下之知識分子滿腦國學一個廢人,根本治不了國安不了民。你年青,世界受於年青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