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再过一天

一个往年令单身狗瑟瑟发抖的节日即将来临

它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2006年被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有着怎样的历史传统,七夕除了爱情,还能还能谈点别的吗?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在古代,七夕节可谓女性的节日。每到七七,妇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节日期间,还会举办各种祭祀及智力游艺活动。如祭拜牛郎织女,瓜棚下听“天语”;穿针试巧、投针卜巧;七姐妹结盟;接露水、种生;祭七夫人、魁星、文昌、关公、天孙诸神;等等。而七夕节的用品则有牛郎织女年画、七夫人像、乞巧楼、乞巧针、乞巧果、七巧板、摩喝乐孩儿等。

七夕别称小课堂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香日。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女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小儿节。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七夕乞巧

乞巧的风俗始于汉代,以有对月以线穿针。亦有蜘蛛置于盒中,以其织网疏密而判巧拙、奉送瓜果的习俗。“巧”字,不仅指针织女红,更是盼婚姻巧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清雍正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十二幅)之七夕乞巧)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祖咏《七夕》

你知道“乞巧节”如何“乞巧”吗?

穿针乞巧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七夕之夜汉族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乞巧时,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验巧之法历代皆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而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正午盛水在盆中,待水静起膜,丢绣针观其影,若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七夕除了女红乞巧,还有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凤仙染甲、七夕洗发等诸多习俗。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凤仙染甲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拜魁星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拜织女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古代,女红技巧也是婆家最看重的因素之一,评价一位女子是否心灵手巧,极看重她的女红手艺。其中,刺绣是最突出的一种。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门楣,是嫁妆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门楣绣样是否生动,细部是否精致,也是婆婆评价媳妇女红的重要"标准"。

首届“天府途礼”

特色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让古代七夕“巧艺”融入现代生活

谁说七夕是“情人节”?明明是“单身女儿节”

长按二维码

文中涉及赛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详情以官网公示内容为准。

“创意天府,礼遇成都”首届“天府途礼”特色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