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微信公众号:37

度心理(ID:psy-37),欢迎分享!

神秘巨星是阿米尔汗继《摔跤吧!爸爸》再一次引爆中国影坛的作品,电影讲述了出生在小城镇穆斯林家庭的女孩尹希娅,一直梦想着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歌手,可却遭到家暴成性的父亲百般阻挠。懦弱的母亲除了背着父亲悄悄满足尹希娅许多小需求以外,并没有办法支持她的梦想。追梦心切的尹希娅在视频网站上,以“神秘巨星”为名,穿上罩袍上传自己的唱歌视频,从而获得无数粉丝,最终在音乐导演夏克提•库马尔和好朋友钦腾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激动之余,我们不得不面对影片中呈现的另一个更为严肃的话题——家暴。

伊希娅的妈妈登场,戴着一副颇有行头的墨镜,但这并不是为了耍酷,而是要遮羞,遮住那被残暴不仁的丈夫殴打的印记,遮住那“可耻”的伤痕。

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伊希娅的爸爸出场了,原本欢乐轻松的氛围,转而变得不是那么融洽,甚至有一丝压抑,母女二人变得小心翼翼。

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由于伊希娅妈妈煮菜忘放盐,爸爸暴怒地一挥手,直接破口大骂地掀翻饭菜。

妈妈参加宴会找不到项链,爸爸脱下西装礼服,挽起衬衫袖子,对妻子拳打脚踢。

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伊希娅被父亲暴力相向,

父亲认为伊希娅心爱的吉他就是个垃圾,

伊希娅看着被父亲挑断弦的吉他。

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这是电影中的场景,但现实中的家暴并不比这少,甚至更令人揪心,根据妇联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7 亿中国家庭中,30%存在着家庭暴力, 每年大约有10 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但更多的时候,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一再隐忍,家暴也成为了一种零或无数次的行为。

对于家暴受害者,很多人会问:“你为什么不离婚?”原因可能是经济上的制约,也有关于孩子的考虑,但有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也许家暴双方的心理才是家暴横行的要害。

施暴者

1、踢猫效应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便臭骂了妻子一顿,妻子窝火,看到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便是一顿打骂。孩子心里委屈,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职场、婚姻、生活,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负性情绪的不当发泄很可能演变成言语甚至肢体的暴力,而对于部分不善表达的人群来说,苦闷在心难倾吐,日积月累,就更可能成为家暴施暴者。

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2、人格障碍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因人格障碍而产生家暴倾向的男人占总比的1/4以上,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时期就有暴力行为记录,这类病人不仅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而且是社会暴力的制造者。而冲动型人格障碍则经常会因为生活的一些琐碎小事而大发雷霆,进而发展成家暴行为。

受害者

1、童年经验

许多有关家庭暴力研究的综述表明,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者都在童年目睹过父母之间所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经验习得的,个体生活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异常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女性受虐者一再隐忍丈夫的家暴,可能与其早期童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如:她们从小生活在充满家暴的家庭中,对母亲所遭受的残忍的家暴耳濡目染。因此从小就在她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使得她们认为女性隐忍丈夫的家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盲目归结为妇女命运本该如此。

2、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在家暴中,受害者往往处于弱势,在最初受到家暴时,也许会反抗,但力量悬殊使得反抗没有效果甚至遭到更为严重的迫害,反复的打击让受害者渐渐变得畏惧、无助、斗志磨灭,只能放弃挣扎,静待听天由命,选择隐忍。

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3、人格特质

家暴的受害者往往具有以下的人格特质。

1.1 低自尊水平,具体表现在从外界, 特别是从施暴者那里接受到自己廉价思维信息反馈后,其自卑心理便加剧,认为自己没有用,以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想寻求外界帮助。

1.2 懦弱,受害者的懦弱性格使其自身对家暴一再隐忍的同时,也加剧了施暴者的有恃无恐,同时,这些受害者更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例如“家丑不可外扬”,不与外界诉说,寻求帮助,反而期待施暴者能回心转意。

1.3 缺乏自信、无主见,具有这一类人格特质的受害者,往往对施暴者具有高度依赖性,过分的依附,往往容易受到对方支配,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对于施暴者的行为不敢反抗,从而一再忍让。

容忍家暴行为,就是在慢性自杀。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当家暴发生时,不能软弱地将其归结为命运,更不能盲目地期待对方的改变,要建立起自信,改变思维,从无助中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积极寻求心理援助,才能真正远离家暴的伤害,让家暴滚粗我们的生活!

家暴,只有0次跟无数次的区别,容忍,就是慢性自杀!

参考文献

[1]知乎.作者bamaol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85306/answer/175283320

[2]蒋一聪.家庭妇女隐忍家暴的心理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27):163-16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