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名利場 心隱九龍山——王紱《筆舫圖》卷賞析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請橫置手機瀏覽作品↓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3044

王 紱(1362-1416) 筆舫圖卷

手卷 水墨紙本

1414年作

題識:毘陵王紱寫圖。永樂十二年四月。

鈐印

:孟端

題跋:

1.倪懷敏題:昔聞吳興鉅公趙松雪,詩詞書畫稱三絕。筆生墨客居其鄉,皆得授以精製說。自公之逝餘百年,吳興妙筆今猶傳。霜髭雪鬢張處士,生平製筆尤精專。逍遙自號為筆舫,老去江湖任來往。會稽楮君相結交,絳士陳玄共遐賞。一篙曉放霅水濵,孤帆暮捲揚子津。掀髯浩歌誰作伴,中山毛穎情最親。今朝訪我(艤棹)和之滸,訪我芹堂道鄉土。我家政在會乩東,素識吳興書畫譜。嗚呼松雪不可追,張郎造筆人稱奇。披圖為賦筆舫詩,感今懷昔與我思。餘姚倪懷敏。鈐印:懷敏、一印不辯

2.毛文祖題:高人抱藝駕扁舟,長向江湖作玩遊。帆掛文淵春雨潤,棹經書苑曉煙浮。賢能著意相扶濟,富貴無心任去留。萍水相逢幸相識,他年與我上瀛洲。鈐印:三衢世家、毛氏文祖、一印不辯

3.曾棨題:遠貺霜毫意自濃,尖齊當的頼良工。何時迅掃龍蛇字,佔取文場第一功。廬陵曾棨。鈐印:子棨

4.郭貞題:我愛仙翁泛筆航,優遊湖海鬢成霜。換回美酒終朝醉,毹得清水到處揚。驟雨飄風驚颯颯,落花飛雪勢茫茫。老夫揮翰資君力,一掃溪藤幾百張。當塗郭貞題。鈐印:壹樂堂、松泉、郭貞、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山水佳趣

5.困學題:蘋水偶逢蒙氏裔,家傳生計異功勳。滿橐行色銛鋒筆,一軸韜光錦繍文。名重江湖自自足,胸函風月許誰分。訪師尋友歸來趣,逢底掀髯看白雲。困學。鈐印:東魯、□氏百省、白山赤水

6.張顯宗題:吳興佳士性倜儻,抱藝棲遲處幽曠。象管狐毫滿畫船,萬傾煙波任流蕩。芳洲蘭芷挹芬香,沙際鳧鷗適閒放。浮雲卷盡四山空,浩浩澄潭水溶漾。小解蒲帆憇柳陰,墨客騷人迭相訪。得錢旋買錦鱗肥,酒市江干不須釀。牛渚磯頭鼓枻歌,對月持杯獨酣暢。篋無餘羨無不足,俯堪育兮仰堪養。探囊賸積毛管多,顧謂妻孥莫怊悵。生平不走名利場,無辱無榮誰誚讓。託名筆隱予汝嘉,寄跡扁舟五湖上。何時我夢恊江淹,擬共乘槎謝靈貺。寧陽張顯宗。鈐印:翰林風月、白雲軒、進履

7.吳原頤題:張君身隱木蘭舟,載筆長年作勝遊。兔拔霜毫堆几上,管裁秋竹滿床頭。坐中惟有文章客,蓬底常留翰墨儔。見說興來時一棹,獨攜毛穎遍皇州。陵陽吳原頤。鈐印:正肅世家、吳原頤印、吳氏師程

8.賈漳題:孤舫輕秋葉,春江載月浮。無心謀顧兔,有意狎沙漚。書法慚吾劣,良工羨爾優。曾看滄海上,雲鶴向天遊。水城賈漳。鈐印:北窗幽竹、水城村民

9.倪豫題:滿船都載毛錐子,南北東西任去留。從此江湖聲價重,管城何用覓封侯。久聞元銳多孫子,一棹來遊楚水濱。快我平生揮翰手,登舟日日喜相親。四明倪豫。鈐印:倪豫之印、倪克介

10.何同倫題:檜檝過芹泮,霜毫及眇躬。盤根慚利器,老鶻困高風。見月招仙侶,隨波學海翁。興來呼斗酒,脫帽一推蓬。金川何同倫。鈐印:何同倫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11.胡詵題:江湖散人如寂佳,筆床茶灶其生涯。今乘筆舫隨所寓,眼空四每長為家。騷人墨客結夷固,明察秋毫供製庋。管城截斷湘江筠,毛錐殺盡蟾宮兔。玉堂揮灑染煙雲,溓君早入中書去。廬陵歐卿胡詵。鈐印:胡氏伯善

12.謝潔題:兔毫製作最堅心,鋒刃微芒用意深。黃榜頒恩披曉霧,翰林宣澤灑春霖。胸中已發班超志,夢裡能添李嶠吟。一舫眼空滄海闊,清風明月任追尋。西江謝潔。鈐印:謝氏利貞

13.蕭漢題:剪來湘水琅玕竹,分得中山玉兔毫。製作銳同毛穎輩,褒封名美管城曺。馳聲翰苑希多士,託江湖具小舠。寄語留侯老孫子,儒林賴爾作波濤。豫章蕭漢。鈐印:白首、雲亭、褐夫

14.周巽題:蒙恬有奇術,抽毫尚稽古。寥寥千載間,伊人纘其緒。製作巧且精,五彩明堪睹。脫穎利魚腸,回鋒泣㕙鼠。利用在中書,嘉聲揚文府。朅來載輕舫,江湖自窖上。時共騷人儔,或上漁者伍。所業雖謀生,所志異商賈。白日西南馳,浮雲散復聚。豈無萬斛舟,身外一何補。吾將理桂檝,相從憇蘭渚。九江周巽。鈐印:風月無邊、一印不辯

15.陳和州題:廣獲中山兔,良工技藝高。玉錐成妙製,湘竹貯秋毫。雲水行無跡,文章欲見招。胸中有奇策,待爾上青霄。陳和州。鈐印:陳琦、霍山樵者、重慶堂、陳氏士英、核舌齋

16.陳範題:管生酷愛舟居好,日向江湖適性情。□入中書親簡牘,卻乘一葉泛滄溟。□扶名教興文運,用濟洪川屬俊英。若過端溪詢楮友,應將心事結同盟。端溪陳範。鈐印:憲章、雲湖冷署、太丘後人、聚德堂

17.繆順題:吳興張俊士,遠涉適高情。兔穎霜毫健,蘭橈桂棹輕。江湖常寄跡,翰苑久馳名。會見春風裡,題詩慰舊盟。姑孰繆順。鈐印:青山爽氣

18.予少時為邑庠弟子員,嘗識張氏文寶乘筆舫遊江湖,數至姑熟之溪滸。詞人秀士美其筆之精妙,素與交遊,厥後予以宦遊南北,幾五十年已,今致仕而歸,幸遇文寶之孫嗣英,惠筆索題筆舫之詩,噫!文寶之業,傳之於子,而又傳於孫也。予心深有感焉,遂書於卷末雲:張生乃祖名文寶,我昔相逢年幼小。畫舟汗漫遊江湖,詞人秀士鹹誇好。毛錐製造效蒙恬,圓健尖齊最奇巧。因知獵取玉兔毫,銀色光華射晴昊。得之在手貴若珍,僕伕緩把玄霜搗。沾濡滋潤勢如飛,龍蛇交走連真草。較藝詞場太有功,利鋒鏖戰千軍掃。豈料今朝致仕歸,喜遇雲仍承祖考。管城佳惠索題詩,重思乃祖開懷抱。他時頹禿不中書,我將笑比頭顱老。姑孰潘嚞。鈐印:弄易軒、姑孰希賢圖書

19.覺非子題:有客來從淛水涯,平生專業製毛錐。貯雲含霧藏書妙,落日輕風輟棹遲。不入漁樵村港泊,每緣士友藝場移。相逢林下慚無補,為憶登科助發揮。覺非子。

20.養素山人題:都君精製繼前修,玉管霜毫載滿舟。已向翰林馳姓字,意於湖海度春秋。適吳長喜從容住,入越翻成汗漫遊。幾度推蓬揮灑處,月明清興浩難收。養素山人。鈐印:尚志齋、姑孰世家、鄉貢進士

21.任麒題:景泰閼逢茂閹之歲季夏十日,湖之歸安張君士榮氏詣予,還寺授以手軸,予閱之而知其乃祖文寶甫,克精蒙恬之藝,藝成則乘以舫而求縉紳士形諸歌詠以見志,迨君橋梓克世其業,而遹追先志,復詣予請言於軸之殿以垂不朽,予賢君之不墜先業,而無忝厥祖父,故跋。天台任麒。鈐印:文以載道、杏壇清暇、鄉貢進士任麒之章

22.張克銘題:扁舟一葉小如梭,長載毛錐泛碧波。翰苑路通頻往復,村居地僻少經過。短蓬明月江淹夢,小棹清溪道士鵝。願置一床邀魯望,江湖同和散人歌。東吳張克銘。鈐印:正庵、就正有道、書種軒

23.象管新裁湘浦傍,毫鋒健判九秋霜。蘭舟帶月浸茶灶,湖水拖煙罩筆床。淨幾生花身夜夢,幽亭修䄃助吟觴。青燈黃卷資君力,千載留芳在玉堂。姑蘇楊旭。鈐印:溫柔敦厚之學

24.文伯仁題:筆舫今何在,珠璣久愈新。法傅當七世,業用必千人。毛遂馮誰薦,中山自可珍。遺謀微遠律,銘記玉堂賓。筆舫諸詩文皆洪武永樂中大老所作,張宗大攜以見示,詢之則其七世祖也。伯仁既得以覘諸老遊藝之美與筆舫好賢之誠,又喜宗大不棄先業,能知重是卷而珍藏之善,故為題識如此。庚寅(1530)夏六月下浣,紫陽山人文伯仁書。鈐印:紫陽山人、文德承印

鑑藏印:子安珍藏記、溪南吳氏珍藏、林村隱居、冰壺秋月

出版:《中國繪畫總會圖錄·續編》第二卷,編號S25-008,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11月,戶田禎佑·小川裕充編。

著錄:

1.《過雲樓書畫記·續記》第72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2.《改訂歷代書畫流傳編年表》第57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出版。

3.《歷代著錄畫目》第93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出版。

4.《中國畫家叢書·王紱》第44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出版。

WANG FU boating in river

Hand scroll; ink on paper

畫心:24×46 cm. 9 1/2×18 1/8 in. 約1.0平尺

題跋:24×667 cm. 9 1/2×262 5/8 in. 約14.4平尺

RMB: 12,000,000-20,000,000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繫,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身在名利場 心隱九龍山

——王紱《筆舫圖》卷賞析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南巡盛典·惠山圖》

生平介紹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生,江蘇無錫人。據章昞如《故中書舍人孟端王公行狀》⑴ 載:世居常州無錫縣某裡,祖某、父某,皆隱居不仕,樂善好義。王紱幼年聰慧好學,才分極高。《行狀》雲:生而貌岐嶷,性敏慧。甫髫齔矩度若老成人,出言中節恂恂有禮,十歲能屬詩,早喪夫人貝氏,哀毀幾滅性。及成人,充縣庠弟子。洪武十一年,徵求天下罷閒無事青年秀才,王紱補徵召進京供職。但好景不長,“以事累,謫戍山西朔州”。汪珂玉《珊瑚網》著錄一件王紱《墨竹》卷,此卷亦見於《吳湖帆文稿》。卷後沈周題跋中 ,有“王舍人孟端,與孟敷陳先生同涉難北歸”一句,未言明因何獲罪。據俞劍華先生《中國畫家叢書•王紱》一書中所述,推斷王紱所涉之難應為發生於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謀逆案。此時王紱年僅十九歲。青春年少,寶貴的時光不能虛度。他在從南京到朔北的途中,飽覽壯美風光。晚明姜紹書在其著作《無聲詩史》中稱其“出雁門,往來晉代之間,周覽形勝,輒感慨弔古,徘徊不能去”。 戍守朔北時,他的才情、詩情、畫藝都為人所重。《行狀》中有“主守者知其情,亦加優禮”。《無聲詩史》稱“一時聞人慕其名,爭延致之。及觀其氣貌瓌岸,議論踔厲,益加器重”。這期間的經歷,對王紱的詩風影響非常大,他的詩都氣勢恢弘,縱橫跌宕。他在朔北所作《暮上呂梁洪》一詩中有“黃河從西來,萬里走渾濁。呂梁乃故道,勢若逸馬奔。”言語間給人以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在戍邊二十年後,王紱才得以返家。王紱《墨竹》捲上,王紱題“孟敷與僕先後雲內南歸”,此時為庚辰(1400)五月四日。王紱已經三十九歲。他與好友韓奕隱居九龍山,《行狀》中有對其隱居生活的描述,稱其“乃偃息九龍山中,味泉石以為樂,償偕其大夫士三五輩,或臨流,或登高,意氣雋邁,襟懷蕭爽,故自號九龍山人”。在安逸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人文環境下,他潛心於畫藝,日益精進。現存書畫作品,大多作於隱居之後。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左:王紱 1398年作 《喬柯竹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右:王紱 1401年作 《秋林隱居圖》 A. D. Perry Collection

但這樣的好日子並未持續太久。明初的統治者要求士要都要為國家所用,否則即被殺害,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貴溪夏伯啟叔侄。永樂元年(1403),43歲的王紱以善書,被薦入職文淵閣。《行狀》雲:“永樂初,招天下文章之士洎善書者各二十八人,登文淵閣,公被首推”。雖然入職文淵閣,但無官無品,薪俸菲薄,生活清苦。《王舍人詩集》中有其對此時生活的描述:“織葦代陶瓦,破竹編籬笆。顧非城郭宜,自是山人家”。在這樣清苦的生活中,一過就是10年。永樂十年(1412),升為中書舍人,官職七品。自此他常陪侍永樂皇帝左右。永樂十一、十二年(1413-1414),曾兩度扈從北京。行狀雲:“大駕巡狩北京,命所司遴選英髦之士以扈從”。在其《王舍人詩集》中有詩,分別為《扈從出京》、《別南京》、《到北京》。在《扈從出京》一詩中,有“二月陽和駕北巡,兩京佳氣藹晴旻。”一句。《到北京》一詩中有“舟車不覺經行遠,冠珮重叨扈從榮”。此時的王紱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官拜七品,陪侍皇帝左右,詩文畫藝精進,是他一生的巔峰時期。從詩名的字裡行間都能感覺到王紱隨永樂帝巡狩北京的自豪。北京故宮所藏《燕京八景》,正是第二次扈從時所作。永樂十四(1416)年正月,王紱抱病臥床,二月六日病故。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王紱 1414年作 《北京八景》圖卷之《太液清波》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藝術

對於王紱書法的取法與源流,《故中書舍人孟端王公行狀》說他“少習右軍書,小楷尤精”。《墓表》稱他:“尤喜真、行書,筆法出入晉宋間”,后王紱以擅書入仕。《墓表》載:“命習書中秘,集天下能書者十餘人,日臨諸帖,必至古人乃已”,到了永樂十年,任中書舍人,並且為皇帝起草抄寫文案。《墓表》載:“凡制敇機密悉委書之”,可知王紱的確在書法上下過功夫,足見其書法之精妙。現存的王紱書跡,僅有遼博《觀音、金剛經書畫合璧卷》、故宮《重過慶壽寺詩帖》二種。都是其五十歲以後之作。略早的書法僅能從其書畫題跋中得見。書體流暢清秀。如楊基《淞南小隱圖軸》 ⑵上王紱題跋。32歲在大同戍邊時所作《層巒疊幛圖》 ⑶。37歲時所作《喬柯竹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淞南小隱圖軸》題跋和《喬柯竹石圖》題畫,二者在書法風格上有著明顯的近似,雖未像倪瓚那樣尖細峭拔,但在結體、風神上依然與倪瓚相類,特別是《淞南小隱圖軸》題跋,最為明顯。而《喬柯竹石圖》,連繪畫的筆墨、構圖、皴法無不來自倪高士。入仕以後的王紱,雖然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歷代名跡,但長期從事泯滅個性的文書、抄寫工作,並沒有讓王紱在書法的創作中尋找自己的個性表達,而逐漸形成一種嚴謹、剋制的書體。這種前後書風的變化,與王紱任中書舍人不無關係。故宮《重過慶壽寺詩帖》二種,是其50歲時所書。書法工穩嚴謹,用墨濃重滋美。雖然並不像館閣體般格式化,但已經有了館閣體的影子。相類的還有43歲所作《獨樹圖》(臺北故宮館藏)。並且出現了一些篆書、隸書款。42歲所作《山亭文會圖》、53歲時所作《北京八景圖》,兩件作品均為北京故宮所藏,均有篆書題款,總體給人的感覺是工穩、平正。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王紱 1411年作 《楷書重過慶壽寺》

故宮博物院藏

對於王紱後期的書法,後人對其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其書法有言過其實之謙。著名的書畫理論家俞建華先生也持這種觀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周密、內斂的書法個性,卻恰恰體現了王紱精神世界的淡泊與嚴謹的美學傾向。與明初的“三宋”、“三楊”比,他用他特有的固執,堅持著一種孤獨清寂的書風,正是其內心思緒的湧動,是他對時潮的懷疑和對自我人生準則的倔強固守。

繪畫藝術

王紱的繪畫成就高於其書法。他的繪畫體系,建立在元代水墨的淡雅清麗之上。在元四家中,倪瓚過世時,王紱已經十三歲,並且倪瓚曾隱居惠山。王蒙過世時王紱已經二十四歲。並且也曾因胡惟庸謀逆案受到牽連。與此同時,還有盛懋、唐棣、曹知白、朱德潤等諸家,對元末明初畫壇有著深遠的影響。 所以王紱的畫風較多樣,富於變化。水墨淋漓源自吳鎮,層巒迭嶂出於王蒙,古木茅亭追隨倪雲林,疏朗清秀取法盛子昭。明代鑑賞家李日華在《六硯齋筆記》中評《贈黃叔洪山水》雲:“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天遊之上,而與叔明並駕,平生所絕少者”。 ⑷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王紱 1404年作 《為密齋作山水》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他的書畫作品大體分為竹石和山水兩類。他的竹石,上承吳鎮,下啟夏㫤,又有自己的個性。在竹葉的表現上,有一類嫵媚動人。如1401年所作《墨竹圖》軸,還有《露梢曉滴圖》以及與邊文進合繪的《竹鶴雙清》圖軸(以上三件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類簡勁銳利。如臺北故宮所藏《淇渭圖》、上海博物館所藏《竹石圖》軸(滬1-290)。與吳鎮不同處在於,王紱筆下的石塊,多用溼筆勾勒輪廓後,僅用極少的皴擦來表現石塊的肌理,而吳鎮一般為大面積的皴染。他對於夏㫤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夏昶畫竹學王紱兼學陳繼,有自己的面目,聲譽大大超過了他的老師。徐沁《明畫錄》說夏㫤“寫竹時稱第一,名馳絕域,爭以兼金購求,故有‘夏㫤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謠”。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左:吳鎮 《野竹圖》軸 北京保利2016春LOT:5074

中:王紱 《淇渭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右:夏㫤 《孤峰晴翠圖》軸 北京保利2017春LOT:3544

王紱的山水畫,取法吳鎮、倪雲林,也師王蒙等元代諸家。除竹石多取法吳鎮,其樹法,點苔,都依然有吳鎮的影子。如其43歲所作《獨樹圖》 ⑸,全學吳鎮的溼筆,墨氣酣暢淋漓。其43歲所作《山亭文會圖》 ⑹(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更多地參合了王蒙的筆意。用筆較幹,山石的解索皴由淡至深多次皴、擦、染,墨色蒼潤厚重,而焦墨的點、擦,更增其蒼莽沉鬱。這正是王蒙獨特之處。“元四家”中,吳鎮多用溼筆,而黃公望、倪雲林都以淡雅簡潔著稱,只有王蒙,反覆皴、染,尤其是焦墨的點、擦,包融萬象,開創了山水畫寫意的新境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其42歲所作《山亭文會圖》的用色也很有特點:山石染墨赭色,使山體益增其凝重,而在雙勾的樹葉及樓閣的窗稜上染硃砂色,雖明豔,但並不破壞墨和色的融洽,歷經六百多年依然讓我們感受到畫面墨氣的濃郁。而他學其鄉賢倪雲林的作品,更是處處雲林,筆筆懶瓚。如其37歲所作《喬柯竹石圖軸》(故宮博物院藏)、40歲所作《秋林隱居圖軸》 ⑺和《秋林野興圖》⑻ 。特別是後兩件,也是兩岸一水的三段式平遠構圖,也是用倪瓚典型的折帶皴,這類仿倪作品堪稱絕似。這類學倪瓚的作品,在其早年作品中較多。

對繪畫史的影響

元以來的文人畫畫,旨在“寄興遊心”,“聊以自娛”,故常以文人的休閒生活為題材,如讀書、彈琴、遊賞、文會、論畫等等。明代取而代之後,明對元在政治上有著強烈的敵對情緒。並隨著明初政權的鞏固,愈來愈明顯。元人尚意重逸趣的畫風,客觀上不利於明統治者集權專制。元四家那種枯寂幽淡畫風被迅速扼止了。代之以南宋院體畫風。朱元璋 “反元復宋”的旗號,加之農民出身的他,有限的審美水平,使他不能完全理解文人畫蕭條、冷漠的畫風。他還曾在南宋李嵩的《西湖圖卷》上題字,表示欣賞。並且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直到宣德年間,才稍有改觀。吳地的新任郡守況鍾,在巡撫周忱的襄助下,上書力陳吳中農情,舉薦劉珏、杜瓊等人。以後吳門一帶人才輩出。王鏊曾自豪的稱:“鄉里衣冠今不乏,且容老子誦《南華》”。在這種生活富足,文人官宦眾多的大背景下,從劉珏、杜瓊始,再到明四家以及整個吳門畫派的興起,才又恢復了元代的文人畫的傳統。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王紱 1414年作 《筆舫圖》卷

王紱對明代吳門以及整個文人畫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承續作用。他對吳門諸家的影響極為深遠。沈周在跋王紱《江山漁樂圖》卷時,有:“嘗閱孟端所作或竹石小幅,或古木新梢,清簡疏曠,筆意幽然,人自有不可早及之外……鑑賞之下,令人氣清神爽,與平日 所見者霄壤懸絕。繁中置簡,青裡生奇。山水輳聚,樹落頓放,情致交錯,氣脈貫通,若長江一瀉,愧拙手必不能造及”。文徵明在題王紱《湖山書屋圖》時曰:“耕漁出沒,村舍近遠,雲煙變滅,種種臻妙,非累月構思不可馬,豈獨今之所少哉!”。沈、文二人的評價之高,已經毋庸多言。而他的影響還遠非於此。他的畫名在明中日隆,和他學畫的也非常多。有陳宗淵、陳勉、夏㫤、夏昞、張益、張者、屈礿、魏天驥等等。這種影響,一直到清代中葉。董其昌曾說:“王舍人畫在國初如楊萬里、方正學之文,實先輩典則,自沈啟南、文徵仲始一變其法,縱橫恣意,蓋李(夢陽)、何(景明)以後之文也。”在某種程度上,董其昌把王紱看作吳門畫派的開山先導。對於王紱對後世的影響,吳升曾有一種極為妥帖、客觀的觀點。他在其《大觀錄》卷十九中說:“蓋舍人畫多位置帖妥,類作家習氣。緣明初洪、永之際,雲林、黃鶴相繼淪沒,藻繪之道或幾乎熄,不得不以壇坫歸之,顧求其標新立異,迥出天機,則吾未之見也。”吳升認為,王紱對於明代文人畫的作用,主要在於保留傳統。而王紱生於元末而長於明初,正是明朝廷大開殺戒,橫掃元代畫風之際。畫家人人自危,競相摹仿南宋馬遠、夏圭的畫風以自保。像王紱一樣,未能進入畫壇主流,堅守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文人畫傳統的畫家,所剩無幾。但而這種對文人情懷,士人精神的克守和堅持,達到心畫合一,也正是其最難能可貴之處。

筆舫圖賞析及傳承

此卷《筆舫圖》,為王紱1414年作。畫心有張純修、謝松洲兩位收藏大家的藏印。後紙有明初曾棨、郭貞、胡說、謝潔、賈漳、繆順、陳範、張顯宗、吳原頤等二十三家題跋。王紱便為其補圖。而畫的主人為元末明初著名筆工張文寶。張文寶是吳興人。擅製筆。他曾經自備一船,名為筆舫。沿江而行,往來於士大夫之間,往來叨陪。後紙繆順、任麒二人題跋中,還提到了張文寶的二位孫輩,張士遠和張士榮。潘喆題跋中有一句“文寶之孫嗣英,惠筆索題”,嗣英應為張士遠或張士榮字號。任麒跋中:“而求縉紳士形諸歌詠,以見志迨”可知解縉曾為此圖作詩賦,即後世所傳《筆舫銘》。此筆舫銘未能錄於《解文毅公集》中,而吳寬《匏翁家藏集》中有《跋解大紳筆舫銘》一則。提到:“吳興張文寶國初業擅製造,因名其舟,當時士大夫多為詩文遺之,而學士解公大紳特為作銘”,也說明了解縉曾為張文寶作《筆舫銘》。由於地理之便、文化積澱等多種原因,製筆在江南興起。湖州境內眾水群湊,善璉更處於偏僻的水鄉一隅,一條夢溪河緊緊圍環。難得的山水清遠之善地,戰事紛起時,唯獨此處安定,移民就將它作為定居的首選,也是製筆天然取材的樂土。筆工就需要將筆運出去銷售。這種專門運筆的船,所以叫了“筆舫”,俞樾《茶香室三鈔》卷二十一按道:“所謂筆舫者,殆即今筆客之船邪”。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吳寬 《匏翁家藏集》中《跋解學士筆舫銘》、

《辛夷牡雞圖為筆翁張士行題》詩

此《筆舫圖》純用水墨,取法上,更多取法黃公望,溼筆淡墨,構圖平遠。左下角近景巖壑兀立,山石略用幹筆皴擦,再用溼筆點苔。各色雜樹叢生巖石間。樹木的出枝,與《為密齋作山水》中的樹枝極為一致。一段山體伸入到水中,山上水竹叢生。不拘章法,卻瀟散俊逸,彷彿如生。江水因山體的阻隔而微微泛起漣漪,水波的表現也是王紱常用的直線條,這種平直的水波,在《秋林隱居圖》、《為密齋作山水》,以及遼寧博物館所藏《觀音、金剛經合璧全卷》上都能見到。遠處用似有似無的筆墨表現水天相接,山水相依,給人以宏大浩渺之感。而在這波光粼粼之上,一支小舟,悠遊於水天之間。而小舟的主人便是張文寶。畫中的張文寶閒適的坐於船頭,一邊慢慢劃漿,一邊欣賞這大自然塑造跑的飄渺寬闊、靜逸閒適的自然風光。整幅筆墨瀟散飄逸,靜雅恬淡。當順著近景逐漸放眼,看到隱於水竹中的張文寶,不禁讓人產生豔羨之情。

從此卷題跋可知,曾棨題跋時,已經是為張文寶的孫輩張士榮、張士遠題了。之後張文寶的七世孫張宗大,請文伯仁題跋。所以從張文寶算起,到張宗大,將近兩百年,一直在張家寶藏。畫心“子安珍藏記”一印,為康熙時期著名收藏家張純修藏印。米芾《樂兄帖》、解縉《自書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以及趙左《山間秋色圖》(武漢博物館藏)、趙天裕《墨竹圖》(蘇州博物館藏)等諸多歷代名跡上,都有其藏印。“林邨爰居”為雍正時謝松洲藏印。雍正初,謝松洲受命鑑別內府所藏真贗,因即以所畫山水進呈,得蒙嘉獎。故可知他精於鑑賞,擅山水。禹之鼎《秋林覓句圖》(浙江博物館藏)捲上,有謝松洲題跋。在張、謝二人之後,入藏顧氏過雲樓,並著錄於其《過雲樓書畫記》中。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筆舫圖》後紙題跋中提及人物:

解縉、張士榮、張士遠、文寶之孫嗣英

對於王紱所作《筆舫圖》的主人張文寶,在明末時期,董斯張《吳興備志》曾將另一筆工陸氏混為一談。董斯張說:“文定以陸為張,疑誤”。即他認為解縉所作《筆舫銘》應是給陸文寶作,並指出引自《格古要論》。但程建中在《湖筆的技藝》一書中指出,《格古要論》中並無此相關記載,故董氏的觀點不足信。《解文毅公集》 ⑼ 有《題縛筆帖》、《筆妙軒》二文,一首稱為陸穎,一首稱陸文寶。故董斯張就此推斷並未見原文傳世的《筆舫銘》也應是解縉寫給陸文寶的,不免武斷。陸家的製筆營生從趙孟頫時就已經非常出名。史載:趙孟頫精於書法,其所用筆皆出自穎。“出自穎”三字,足以說明此時趙孟頫時期的陸氏製筆者應是陸穎無疑。龔斆有《贈吳興陸穎筆花軒》⑽ 詩一首,後元末的沈夢麒有《陸文寶筆花軒》 ⑾ 詩一首。元代實行匠籍制度,陸氏子孫世代以製筆為業,所以陸穎的“筆花軒”傳到給了陸文寶。明代曾棨的《贈筆工陸繼翁詩》中有:“惜哉文寶久已死,尚有家法傳繼翁”一句,說明陸繼翁應為陸文寶之子。解縉《筆妙軒》中也稱:“傳近代喜稱陸文寶”,可知此時陸文寶應已經離解縉的年代不短了。解縉與曾棨同時,對於陸文寶的記述,解、曾二人也極為一致。而解縉《題縛筆帖》中“非陸穎筆不可”,這裡所說的“陸穎筆”,可能只是從陸穎開始的一個毛筆的百年品牌了,而實際的經營者,是陸文寶之子陸繼翁了。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解縉 《解文毅公集》 中《筆妙軒》、《題縛筆帖》二詩

而張文寶,也有跡可尋。解縉《筆舫銘》未見原文,但吳寬《匏翁家藏集》中有《跋解大紳筆舫銘》一文。明人的詩稿與最後刊刻發行,常有個別字的更改,詩稿是臨場發揮,而詩集是經深思熟慮、更改訂正之後的成稿。這種稍有改動的情況並不少見。如2017秋拍唐寅《月泉篇》後紙祝允明題跋,作品上的文字與《懷星堂集》著錄,只有個別字的差異。吳寬為一代文豪,治學嚴謹,所以吳寬不太可能把姓名弄錯,還一直錯到自己的詩文集出版。另吳寬還有《辛夷牡雞圖為筆翁張士行題》一首,結合此件筆舫圖上張士遠、張士榮二人,可推測此張士行與以上二人應為兄弟,同為張文寶之孫。所以吳寬所說的張文寶,也應該沒有錯誤。加上最後文伯仁題跋“張宗大攜以見示,詢之則其七世祖也”,文伯仁也應不會把一個當面見過,且在製筆史上有著響噹噹金字招牌之人的姓氏記錯。且從解縉到吳寬,再到文伯仁。時間跨度在160年到200年間,也恰約為七代人。後紙二十三家題跋中,涉及到人名的記述,都記為張姓。這些都說明了董斯張以及後人之誤。故宮所藏曾棨《贈王孟安詞冊》,王孟安也是一位筆工。曾棨可以同時給張文寶、王孟安兩位筆題寫詩文,那為什麼解縉不可以,反到致使後人將陸、張二人混為一談。直到清代胡樸安在其所著《樸學齋叢書》中《筆工傳》張文寶條下,指出“元有陸文寶,明有張文寶。”可知陸文寶稍長張文寶,陸文寶主要活動於元代,張文寶主要活動於明代。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曾棨《贈王孟安詞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身在名利场 心隐九龙山——王绂《笔舫图》卷赏析

王紱此件《筆舫圖》,創作年代在永樂十二年,正是其人生的黃金階段。他經歷了守邊、隱居之後,終能入仕,官居七品,並常陪待在永樂皇帝左右,與永樂帝兩次巡狩北京。此作便是其第二次扈從赴京時所作。這與他最典型的代表作《北京八景》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同一年所作,為其畫藝的巔峰時期。此卷歷經張氏七代家藏。入清後,歷張、謝、顧三人遞藏,流轉傳承極為明確。王紱傳世作品極少,傳世手卷在十件左右⒀ ,而此件是其中一件。宋元書畫年久日稀,明初墨跡亦難得一見,如此長卷,筆墨精妙,且兼具訂史之功用,絕不可輕視。

跋者簡介

1.倪懷敏:餘姚人,紹興府志載,洪武32年(1399)任餘姚僉事。永樂實錄卷62載,永樂7年(1409)年任北京道監察御史。

3.曾棨(1372-1432),江西永豐人,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狀元,人稱“江西才子”。授修撰,嘗參與修《永樂大典》。著有《曾西墅先生集》、《巢睫集》、《百梅詩》等。過世後楊榮為其撰寫了《西墅曾公暮志銘》,楊士奇為其撰寫《石墅曾公神道碑》。

4. 郭貞:南鄭人,由監生,洪武二十年為縣丞,公勤不怠,事無留滯,吏民畏服。歷一考去,士林惜之。(名宦傳)

6. 張顯宗(1363-1408),字名遠,福建寧化人。從小勤奮好學,聰慧過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歲貢;二十三年中舉,翌年參加會試,名列一甲第二名,經殿試得太祖親諭,特賜狀元。初授翰林院編修,後被授予國子監祭酒;洪武三十一年,升為工部侍郎;永樂五年,交趾(今越南)平叛後,起為交趾左布政使;永樂6年(1408)12月10日,病逝於交趾所任,朝廷悼惜,追封他為工部尚書。

7.吳原頤:明南京宣城人。洪武間為寧國府訓導,歷國子博士,致仕。後應召修書,書成後乞歸。明過庭訓《分省人物考》曰:“原頤博學明《經》,善詩文隸書。”

9.倪豫,字克介,建介石園,宅名桂芳第,現仍有明代遺存建築。元末明初詩人丁鶴年所著《丁鶴年集》中,有《題介石齋為四明倪克介作》詩一首。

10.何同倫,生平不詳,鄧雅所著《玉笥集》卷四中,有《送何同倫攜家之武昌尋弟》一首。鄧雅生卒不詳,洪武十五年(1382),以郡縣舉薦,明太祖召他赴京朝見,命賦鐘山詩。

12.謝潔,生平不詳,《桃源縣誌》卷七載,永樂九年(1411)任縣令。

14.周巽:(生卒年不詳)字巽亨,號巽泉,吉安(今屬江西)人。嘗從徵道州、賀州瑤民,以功授永明主簿。明洪武九年(1376)尚在世。

15.陳和州:據《永樂實錄》卷126載,陳琦為永樂十年(1412)進士。

16.陳範(1428—1500)字公甫,新會(今屬廣東白沙裡)人。正統丁卯舉人,曾應召,授翰林院檢討。後隱歸講學有年。陳是理學家,治學繼承隆九淵“心即理也”的觀點。著有《白沙集》。

19.覺非子:生平不詳,祁彪佳《遠山堂明曲品》,明代有署名覺非子的《增壽記》。

24. 文伯仁(1502-1575),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侄子。

以下人名不查:

2.毛文祖、5.困學 、8.賈漳、11.胡詵、13.蕭漢、17.繆順、18.潘喆、20.養素山人、21.任麒、22.張克銘、23. 楊旭

(以上排序按題跋先後)

⑴.《欽定四庫全書》1237冊,第172-174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⑵.圖片參見:嘉德2005秋,LOT0887

⑶. 見《中國名畫集》上冊,第42頁,天津美術出版社,2017年出版。

⑷. 《六硯齋二筆》卷三。

⑸. 圖片參閱:《故宮書畫集》第六冊,第37頁。

⑹. 此作年款甲寅,應為1404年,是年王紱43歲,俞建華所作《中國畫家叢書·王紱》一書,筆誤成1403年王紱43歲(應為42歲)。

⑺. 圖片參閱:《中國名畫寶鑑》上冊,第459頁,河北美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⑻.圖片參閱:《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編號:A15-63。

⑼.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電子全文。

⑽.龔斆《鵝湖集》卷一,《四庫全書》第1233冊。

⑾.見沈夢麒《花溪軒集》卷三。

⑿.趙孟頫《贈張進中筆生》;《張進中墓表》皆證明張進中與趙孟頫相交。且與陸穎同時。

⒀.此統計已包括《瀋水畫報》1930年第27期所刊山水卷。(《瀋水畫報》僅出版局部。)

POLY AU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