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因债券违约增长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企境外发债面临挑战

惠誉:因债券违约增长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企境外发债面临挑战

因境外债券违约增长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令投资者对部分中国发债企业的信心受损,最近几个月以来中国企业境外发行债券的规模出现大幅下滑。惠誉认为,中国当局近期相关举措令之前收紧的国内信贷政策有所松动,这可能有助于缓解投资者关于违约风险的担忧,但在2018年剩余时间里,可能仍然限于立基较强的发行人较能透过境外市场获得融资。

去年中国收紧金融监管导致国内融资成本上升,令中企纷纷寻求境外发债。但是,2018年7月跨境发债规模降至29亿美元,为2016年8月以来发债额最低的月份,此前6月中企发债也相对疲软(见下图)。今年6月和7月的中企发债规模不及2017年同期发债规模的五分之一。

惠誉:因债券违约增长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企境外发债面临挑战

一些行业面临的监管限制是中企发债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多只批准房企进行用于债务再融资的境外发债,但一带一路项目不在此限。

然而,首次境外发债的中企——尤其是评级为投机级别的发行人——也面临急剧恶化的市场环境。近几个月以来,鉴于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及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倾向日益明显,导致亚太区投机级企业债与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而中企在境外发行的投机级债券与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上升幅度尤其显著(见下图)。该利差自今年7月中旬开始下降——或因中国相关监管举措鼓励中资银行投资高收益债券,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惠誉:因债券违约增长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企境外发债面临挑战

中国境内信贷环境紧缩导致中企债券违约增长且信用事件频发,这可能令投资者对投机级债券持谨慎态度。在中国债券市场上,2018年上半年已有12家发行人公开发行的17只总值97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债券发生违约;相比之下,2017年全年有12家发行人公开发行的25只共计12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债券发生违约。此外,2018年上半年中国本土评级机构下调了79家国内发行人的评级,而2017年上半年为40家。

相比之下中企境外债券信用事件较为稀少。但2018年5月发生的令人瞩目的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国储能源)违约事件(此为最近两年内第一起中企跨境发行债券违约事件)损害了投资者信心——尤其是考虑到该公司的政府持股背景。万得资讯的信息显示,国储能源实际由国家级政府机构中国经济联络中心(CECC)通过两层全资子公司实施控制。

监管机构最近释放的信号很清晰,即投资者不应认为寻求境外融资的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必然获得政府支持。这与中国为把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从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及防范跨境债券相关风险而推动的政策相辅相成。惠誉根据其评级方法预计,政府会支持规模较大的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尤其是发挥着重要政策功能者),但不一定会支持规模和重要性较小的地方政府相关企业。

此外,中国监管部门力图重振投资者对中企跨境发行债券的总体质量的信心,并且继续对风险管理良好的大型优质企业的境外发债持正面态度。然而,政府支持的不确定性或将导致投资者对中企发行的高收益债券产生负面情绪。

尽管中国企业的发债规模有所下滑,亚太区企业跨境发行债券的总规模却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547亿美元攀升至第二季度的571亿美元。亚太国家(中国大陆除外)的发债规模几乎翻番,达315亿美元,其中发债规模以澳大利亚的BHP Billiton和Fortescue、香港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印度尼西亚的PT Pertamina为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