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小官員是如何成爲巨貪的:「蟻貪」比「碩鼠」更可怕!

蟻貪,指“螞蟻搬家式”的腐敗類型,蟻貪的主人公大都是處於權力末端的“小人物”,職務相對不高,但是他們憑藉手中的權力,在短則幾個月長達三五年甚至十餘年的時間裡,幾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持續地貪汙受賄。

揭秘小官員是如何成為鉅貪的:“蟻貪”比“碩鼠”更可怕!

“蟻貪”與“碩鼠”相比,其危害性同樣大。如果把國家比作堤壩,那麼大貪、鉅貪就猶如“海嘯”,有著顛覆性的衝擊力。而蟻貪則是堤壩上的蟻穴,隱蔽性較強,只不過週期比較長,最後也可以形成大壩的裂縫。“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

700年前的一個秋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大明王朝的徵糧場上,百姓們正陸陸續續地趕來納糧。雖然並非心甘情願,但是納糧的場景完全是一幅爭先恐後的景象。

明朝的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其中納糧是百姓交納賦稅最主要的方式。

糧食是用一種叫做“斛”的容器來裝的。百姓將糧食放進斛裡,先稱重,計算自己完成的糧食份額。

揭秘小官員是如何成為鉅貪的:“蟻貪”比“碩鼠”更可怕!

谷堆要按尖堆型裝起來,會有一部分超出斛壁,收糧的官吏用銅尺在斛口上面這麼一刮,高出斛口的部分就被刮到了斛外,百姓們眼巴巴地看著自己交的公糧被刮到地上,也不敢吭聲,因為這部分照例是不退的。

就在百姓為交完公糧鬆一口氣時,意外的事情又發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準斛壁猛踹一腳,超出斛壁的部分穀粒會倒在地上,斛口又淺了一層。這就是傳說中的“淋尖踢斛”。

看似不經意的這一刮一踹,其實很有講究,尤其是踹斛這個動作。要知道,官吏們會為了這一踹苦練很久。在交糧這一天,收糧的官吏穿著寸許來厚的厚底官靴準備好,一旦斛已經裝滿,便凝神屏氣,氣沉丹田,然後大喝一聲,部分人加十米助跑,衝到斛前,拼命一踹,糧食便呼啦啦地灑下來。

揭秘小官員是如何成為鉅貪的:“蟻貪”比“碩鼠”更可怕!

刮出的部分連同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謂糧食運輸中的損耗,成為官吏的合法收入。如此一來,前來納糧的老百姓,只能再倒入糧食補齊。

明制以鬥、斛、石為計量單位,一石約為141.6斤,五斗為一斛,二斛為一石,一斛約為70斤。就這麼一刮一踹,本能盛五斗米、收糧70斤的官斛,就可以收到八十五斤到九十斤,等於多收了至少一斗。

一斛多收一斗,一石就是兩鬥,無形中等於給百姓增加了20%的賦稅,而這些最後都揣進了各級官府衙門那些貪官汙吏的腰包。

“淋尖踢斛”是明清時期眾多的陋規之一,與之類似的還有“折色火耗”。

除此之外,單與徵收賦稅有關的並且有據可查的貪腐方式還有索取看樣米、起斛米、順風米、養斛米、鼠耗米,扒斛錢、篩箱錢、斛腳錢、通關席面等等,不勝其繁。官府徵收高額的賦稅,再加上稅官通過這些陋規,層層盤剝,步步取利。

揭秘小官員是如何成為鉅貪的:“蟻貪”比“碩鼠”更可怕!

可見,蟻貪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貪腐新現象,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明清時期出現的淋尖踢斛與折色火耗等陋規實際上就是蟻貪的折射。

從蟻貪到鉅貪,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官員對成本、風險、收益有一個不停的衡量過程。

在中國,處於權力高層的領導幹部數量畢竟有限,而處於權力末端的小人物數量很多,就像金字塔一樣,一旦任由蟻貪現象在金字塔底端蔓延開來,後果不堪設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