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书700本,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年读书700本,他是怎么做到的?

想读的书很多,却没有时间;

阅读速度太慢了,一星期读不完一本书,怎么办?

但是有人却一年能读700本书,算下来一个月将近六十本,平均每天就要两本书,不光看还得写书评。

你相信吗?

虽然难以相信,但这是真的,他就是印南敦史,日本作家、书评家、自由撰稿人、编辑。

印南敦史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曾在广告代理公司工作,担任过音乐撰稿人、音乐杂志主编,后成为自由职业者。专门为日语版的“生活骇客”、“新闻周刊”等多家网站撰稿。

作为职业书评家,读书多是必然的,但一个月60本是不是太惊人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他写作的《快速阅读术》里我们看到,他用的是流水式阅读法。采用跳读 ,而不是顺读的方式,挑选对自己有需要的部分阅读。

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述如何用快速读的方法完成一年700本书的阅读量,并完成书评。

第一、形成自己的读书习惯。

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读书,读书前可以听听音乐,准备一杯咖啡等,也就是建立一种读书仪式感。

选择适合读书的时段,一般来讲早上效果比较好,晚上琐事太多。

能够一个月读60本书,必然得是能够快速阅读的书,像小说、散文等愉悦心灵的书,和其他需要大量理解、反复阅读的书,必然不适合快速阅读。

但我们每天都读这些需要快速阅读的书籍,也会很枯燥,所以要和其他书籍搭配着读。

印南敦史说如果每天读一个小时的书,就可以半个小时读快速阅读的书,半个小时读其他的。

而快速阅读的书最好一天读完。

同时做好读书计划,确定每天读哪一本。

对非专业书评人来讲,或许不需要那么大的读书量,但也应该做读书计划,避免今天读这本,未读完,明天又随便翻另一本读,最后积累好多开了头的书。

读书的目的在于消遣、获取知识,如果只追求前者,只看自己感兴趣的没问题,但如果是后者,还是要扩大感兴趣的书籍范围。

所以想提高阅读速度,形成自己的阅读规律很重要。

第二、提高阅读速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做好了读书的准备,究竟怎么样才能提高速度呢?

那就是跳读,有些不读,有些快速读。

相同主题下有很多书籍,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想必大家在挑选图书时都是通过看作者的自述来区分的,而一旦确定读这本书了,这部分就可以不用看了。

那些印证理论和主张的特殊事例也可以不看。因为这一点不影响理解观点,而读者想要的往往也是观点。

还有不需要看的就是“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启发的内容可能重要,但强调阅读此书能够改变人生什么的,就可以不看了。

一年读书700本,他是怎么做到的?

说完了跳读的,哪些需要读,怎么读呢?《快速阅读术》将提高阅读速度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

首先,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序言是一本书的导入语,通过序言可以了解本书目的和概要。其实在决定是否读这本书前就一定要读序言,它决定了这本书是否值得读。

目录要仔细读,因为它是一本书的结构图,通过它就知道哪些章节需要读。

然后开始读需要读的章节,如果不能判断是否跳读的,就只读每段前后各5行即可。

因为对一个话题的解释,通常是先提出论点,再论证,最后总结。对论点的描述通常都在一段的最前和最后。

实现快速阅读的第三步是只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就是用“关键词搜索阅读法”,根据自己关注的关键词,只阅读相关信息。

最后就是使用多重阅读节奏,“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阅读节奏,而不是保持同一个节奏。

很多人读书喜欢在上面写写划划,而作者却认为这样影响阅读记忆,会成为阅读负担,而且不利于书籍处理。

这个因人而异吧。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最重要。

第三、如何解决边读边忘的问题

那就是摘录。

印男敦史将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看做“呼吸”的关系。

他的做法归纳就是:“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自我评定。

怎么理解呢?就是边读边摘抄想记住的内容,用短短几行简短记录。然后从中选出最精华的一行,对摘抄的精华进行评论。

这么做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书中内容,记下当时的想法。

进行定期盘点,每读完12本书就做一次回顾,有助于确认自己的阅读偏好。

作者自己虽然是直接录入电脑的,但他还是建议手抄,因为能够严格摘录真正想要记住的部分,成果也比较直观。

这点上,并不尽然。如果没有养成手抄的习惯,时间又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手机笔记来记录。

一年读书700本,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生活被各种琐事充斥,你可能很久没读书了吧?

作者印男敦史说:书籍也并非生活的必需品。的确是这样的,不读书不影响吃饭、睡觉,只要这两样正常就能活着。

但作者也说:

有书相伴的生活更加美好。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你读过的书里藏着你的气质和修养。

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享受读书的过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