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周瑜等四大歷史名人全國出名,令人驕傲

【宋代第一丹青妙手——李公麟】

舒城周瑜等四大歷史名人全國出名,令人驕傲

李公麟(1040~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省舒城縣)人。其父李虛一,曾任大理寺丞,喜收藏法書名畫,因此,李公麟自幼即深受藝術薰陶。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第,歷任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等地方官員,後入京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臺檢法和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因病退歸隱家鄉龍眠山莊。李公麟作為一名文人畫家活躍於北宋畫壇。在政治上,他沒有完全捲入當時的“黨爭”漩渦,與新黨的王安石和舊黨的蘇軾、黃庭堅等人均有書畫交誼,又是駙馬都尉王詵的座上客。他襟懷超脫,“從仕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山林”。其文章有建安風格,書法學習晉、宋間人的書風,同時又善於鑑辨鐘鼎古器,博聞強識,是一位有高深修養和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

李公麟在繪畫創作上的表現範圍之廣闊,是歷史上文人畫家少有的。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且精於臨摹。他初學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進而又廣泛師法晉隋唐宋諸家。但他不蹈襲前人,能取前人長處,以為己有。他作畫時能大膽地摒棄色彩,專用白描,即僅以單純洗練、樸素自然的線條來表現物象的形貌情態,使以往僅作為粉本(草稿)的白描,形成為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成為可與重彩和水墨淋漓的畫法相抗衡的傳統繪畫方法之一,為豐富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他又重視師法造化,注意對客觀對象作敏銳周密的觀察。為了畫出馬的神駿,他每過太僕廄舍,“必終日縱觀,有不暇與客語者”。他畫的人物,一眼就能看出其不同地區、民族、階層的特點,氣質鮮明,性格突出,而不以表面的肥紅黑瘦區分人物的貴賤。在創作中,他主張以“立意為先,佈置緣飾為次”。對主題的表達能在構思、構圖當中,抓住最能耐人尋味的一瞬間,每每出人意表。他畫道釋人物能出奇立異,創造出《長帶觀音》、《自在觀音》等新形象,將觀音畫成飛舞長帶的人間少女,把維摩詰畫成溫文爾雅的士大夫,進一步使得道釋畫由宗教崇拜的偶像向觀賞性繪畫的歷史性轉變。

李公麟現存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像》(傳)、《免冑圖》(傳)及《聖賢圖》(南宋石到本)等流傳於世。《五馬圖》,紙本,白描,描繪當時皇家駟監和左驥院的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五匹駿馬及牽馬的奚官或圉人,人物和馬匹均各具風采神韻。行雲流水似的線條,將馬的渾圓體態及健美的筋肉毛色表現得栩栩如生。牽馬者的面容和衣紋,只以極簡潔的輪廓線勾出,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神情特徵便躍然紙上。

李公麟的繪畫在當時即受到推崇和重視,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以至畫白描者莫不祖述李公麟,南宋賈師古,元代趙孟頫、張渥,明代丁雲鵬、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鞍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李公麟畫風的影響。

李公麟在舒城的遺蹟有春秋山讀書堂、洗墨池,龍眠山龍眠山莊,縣城有旋源館,龍眠書院等。李公麟墓城關鎮舒東村。

【明代廉吏——吏部尚書秦民悅】

舒城周瑜等四大歷史名人全國出名,令人驕傲

秦民悅(1436—1512),字邦約,一字崇化,安徽舒城縣人。明朝天順元年登進士。歷任廣平知府、南京吏部尚書。秦民悅家貧好學,無書不讀,每日作文千言,二十歲鄉試中取得第一名,(舉人考試得第一名叫解元),天順元年(1457)進士,二十二授行人(官名,掌管捧節奉使之事,在京官中地位雖低,而聲望高,升轉快。初中進士,以任此職為榮。)成化元年(1465)升遷為工部員外郎,負責監督製造。當時朝中有權的貴族官員大多私下剋扣貪汙,秦民悅對他們打擊裁製決不手軟。不久,出任廣平府知府。在廣平府任職期間,他調查研究,為19個死囚平反昭雪;並在府衙設立學舍,當地很多讀書人拿著經書去請教他,關係融洽如同師生一般;同時清理丈量牧馬地3500頃,招集流亡6000戶,給他們種籽,讓他們耕種,將收穫的糧食儲備起來,用作賑災和地方賦稅,他的這一舉措為天下首創。後升任江西參政,再升遷為右副都御史,巡撫薊州等處。因為旱情嚴重,他奏請免除民賦。勳戚皇莊的佃戶,倚杖官勢,為害百姓,前任御史屢禁不止,秦民悅依法懲治了他們。他說:“京城近地,竟敢這樣,若不殺,以後不可治。”並將所侵佔的土地全部歸還給百姓。憲宗皇帝十分讚賞他的才能,升遷為南京吏部尚書,他聯合九卿上奏陳述時政二十三件事,大多被採納議行。死後諡(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後評給的稱號)莊簡,賜祭葬,贈太子少傅。

秦民悅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史冊記述全備。有關他與“龍舒貢席”的傳說在舒城由來已久。有一年他回鄉省親時看到家鄉手工編制的竹蓆工藝水平很高,於是就精選一張舒席帶回京城送給當時的英宗皇帝,英宗看到如此精製優良的竹蓆,當即御批:“頂山奇竹,龍舒貢席”。由此,舒城的竹蓆得到皇上的讚許,也就成為名揚天下手工藝品了。至今,舒席製造工藝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該有他的一份功勞。

秦民悅擅詩文,有《儆庵集》行世。現錄其《登鹿起山》一首於後。

山名鹿起壯舒鳩,疊翠奇峰夾氣浮。

停望只居紅日下,登臨已出紫雲頭。

靈光石慣生風雨,古廟簷疑逼鬥牛。

回首青松響泉瀨,依稀時聽韻悠悠。

【官辦學校第一人——西漢教育家文翁】

舒城周瑜等四大歷史名人全國出名,令人驕傲

文翁(前156~前101),名黨,字仲翁,漢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縣春秋鄉楓香樹村)人。年少好學,對《春秋》鑽研尤深。漢景帝末年任蜀郡守,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是官辦學校的創始人。

漢初,通過“文景之治”,經濟有一定的恢復發展。蜀郡物產豐饒,但文化比較落後。文翁任蜀郡守,為改變當地文化不發達的狀況,首先從發展教育入手。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文翁在成都建立文學精舍講堂,因講堂是用漢白玉、花崗岩等石材建造的,所以人們稱“文翁石室”或“文翁玉室”。石室建成後,招收蜀郡所轄十多個縣的學生入室學習。他選拔學生的條件不論家庭貧富,只要聰明好學、有培養前途的均可入學。並制訂了獎勵政策:凡“入學者免除徭役,以成績優良者補郡縣吏。”由於實行獎勵措施,“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

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學生的實際鍛鍊。《漢書?文翁傳》說他每次下縣巡視考察,總是挑選經書讀得好、品行端正的學生一道,讓他們到每家每戶宣揚教化,諳習政事,從實踐中鍛鍊才幹。同時選派優秀的學生、小吏到京城長安的最高學府學習,或到研究經書的博士那裡繼續深造,學習法律。回來後有的教授學生,有的提拔重用為郡守、刺史。

在用人上注重品學兼優,西漢初年規定家中要有價值十萬錢的動產或不動產才能為吏。景帝時雖降低了標準,仍然要四萬錢以上。文翁在用人上不管家中財產多寡,只要有知識、有才能就委以重任,打破了用人唯財的標準。文翁的這些舉措,培養了許多文人學者和治郡精英。促進了當地的文化與經濟的發展。當時蜀郡學者很多,如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以文辭顯於世,遊宦京師,受到諸侯公卿稱讚。稍後的王褒、嚴遵、揚雄等人,文章冠於天下,皆文翁之功績。由文翁石室的蜀郡郡學,到今天的成都市石室中學,兩千多年薪火不斷。當代的革命家兼學者郭沫若、李一氓等,都曾在此領受過文翁之惠。

文翁辦學的經驗引起皇帝的重視,漢史稱他為“循吏第一”,官辦學校第一人。文翁的郡學開辦17年後,漢武帝劉徹決定推廣他的辦學的經驗。下令全國,普遍興辦文翁石室式的官學。

文翁為蜀郡守時不僅崇文重教,而且十分關注民生,發展農業,興修水利,他主持開挖灌江口,灌溉成都以北大片農田。《都江堰水利述要》記載:文翁在任職期間,帶領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的官員。由於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文翁死後,時人為他立祠紀念,“歲時祭祀不絕”,並以文翁為“蜀郡人物”為榮。都江堰博物館陳列的歷代治蜀名臣塑像中,文翁位列第一。他創辦的文翁石室,對四川的文化建設、人才培養,以及推動全國官學發展都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班固在《漢書?文翁傳》中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四川對文翁的尊崇甚至超過孔子。為紀念文翁,文翁故里舒城縣楓香樹村的文衝小學現更名為文翁小學,楓香樹中學更名為文翁中學。文翁墓在舒城縣楓香樹村文家衝鳳形地。

【風流大度的三國軍事家——周瑜】

舒城周瑜等四大歷史名人全國出名,令人驕傲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東漢時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為孫吳基業,三分鼎立格局,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相貌魁偉,氣度恢弘,志向遠大,雖生逢亂世,卻以廓清天下為己任。孫堅興兵討董卓時,移家舒縣,與周瑜一家住在一起,周瑜將路南大宅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母,與孫策結為異姓兄弟。

興平二年(195)周瑜去看望在丹陽做太守的叔父周尚,這時孫策在歷陽,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二人協同作戰,收復了長江下游大片土地,孫策的部隊也發展到幾萬人。孫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不久,袁術派他的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欲收羅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不是成就大事業的人,便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稱讚周瑜“雄姿英發,才能絕倫。”時年周瑜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周郎。不久,孫策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隨軍征討。在攻破皖城時,得到喬公的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去世,孫權繼位。官渡之戰,曹操打敗了袁紹後,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便可運於鼓掌之中。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曹操揮師南下。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曹軍在赤壁對峙。曹軍新到,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氣低落。剛一接戰,立即敗退,只好駐紮在江北,想等冬天過後,來年春天再戰。曹營將士,多不習水性,為了克服這一弱點,便把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連接成水上營寨,以便行走。周瑜部下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計謀,選蒙衝鬥艦數十艘,裡面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面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黃蓋詐降,派人送信給曹操,約定:“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周瑜選擇了一個刮東南風的夜晚,命黃蓋帶領數十艘戰船,乘風向曹營進發。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只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一里左右,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曹操大敗,退守中原。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後,鼎立格局已定。周瑜因此聲威大震,名揚天下。周瑜建議孫權,乘曹操新敗,暫時不敢南犯之機,進兵收復西蜀,收復了西蜀,進而收復北方,便可完成統一大業。孫權非常贊同周瑜這一具有戰略眼光的計劃。於是周瑜積極籌劃出征西蜀的作戰準備工作,在趕回江陵的途中染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他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演奏的音樂中很細微的疏失,時有謠諺說:“曲有誤,周郎顧。”他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諸將對他禮儀並不全備,只有周瑜對孫權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他心胸寬廣,以德服人,老將程普多次給周瑜難堪,周瑜折節容下,不予計較。程普感動地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蔣幹稱讚周瑜說:“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周瑜的才幹,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係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曹操為掩蓋自己的失敗,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的功績,便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的將士們染病,於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不論別人怎樣離間,孫權心中有數。周瑜去世,他痛哭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在他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多次對公卿們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一代偉人毛澤東在《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一文中說:“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