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海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由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五大河在天津市区及其附近汇合而成,注入渤海。其流域跨八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和18个中等城市,总面积31.79万平方公里,人口1.05亿,耕地1.66亿亩。

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五大河源出燕山、太行山、五台山、恒山和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汛期下游宣泄不畅。解放前,水利失修,常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全面整治,取得了显著成绩。海河流域的地形自北、西、西南三面向渤海倾斜,而北部、西部山区至东部平原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地带,坡度较大。由于降雨集中,山区洪水迅猛,海河流域在历史上是各河汇集天津经海河干流入海,而海河干流出路不畅,每遇山洪,下游地区便泛滥成灾。

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平原地区多封闭洼地,没有排涝出路,每遇大雨,便形成积涝。根据《全国近500年旱涝等级资料》统计,本流域出现涝年135年,其中连续洪涝两至四年的有84次。其中1939年,天津市内街道可以行船,受灾耕地5000万亩,冲毁铁路160公里。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近400年间曾有5次大洪水威胁北京市区。海河流域旱灾更加频繁,近500年来,出现旱灾140多次。同时,山区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因此,治理海河,兴修水利,战胜水害,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海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过程。

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1.海河水利建设的恢复和早期发展(1949年至1957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整修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水利设施,防洪防涝,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治理各河系中下游河道,抵御低标准洪水。整治的河道包括潮白河中下游,大清河下游和永定河的治理,并建成了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这期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战胜了1949年、1950年、1954年、1956年的较大洪水,也战胜了1952年、1957年的较大干旱,农田水利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并在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主持下,组织完成了海河流域有史以来第一个规划——《海河流域规划》。

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2.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1958年至1964年)。50年代末期,在总结了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将“以排泄为主”改为“以蓄为主”的方针,随之又提出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各河大量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在短短几年里,海河流域各主要支流都建起了大型水库,这些大型水库控制了山区面积的83%,对防洪和截流调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3.为实现“一定要根治海河”而努力(1965年至1975年)。1963年特大洪水后,毛泽东在当年11月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海河流域在“蓄泄兼施”,“上蓄、中疏、下排”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了以根治海河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使海河流域基本上摆脱了洪涝旱碱的威胁。

1963年为什么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分享到:


相關文章: